宋太祖收繳兵權,藩鎮將領為何如此聽話?其實這都是柴榮的功勞

風雪西樓夜 發佈 2020-01-10T18:42:34+00:00

可問題就是,唐末五代以來,地方藩鎮節度使們的軍力都非常強大,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中央朝廷都不能很好地約束地方藩鎮。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大家都非常清楚,一下子就把手握重兵將領的軍權給繳了。可問題就是,唐末五代以來,地方藩鎮節度使們的軍力都非常強大,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中央朝廷都不能很好地約束地方藩鎮。

可是,宋太祖開始解除地方藩鎮兵權的時候,離宋朝開國也只僅僅過去了一年多而已,按說,此時宋朝境內藩鎮節度使擁兵自重的情況,應該是跟唐末五代差不多才是啊,為什麼節度使們那麼聽話,皇帝讓他們上繳兵權,就毫不反抗呢?

其實,這都歸功於周世宗柴榮對軍事的改革。而觸發周世宗對軍事進行改革的,則是歷史上著名的「高平之戰」。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北漢聯合契丹南下進攻後周,周世宗決定御駕親征抵禦北漢契丹聯軍,雙方在高平進行了一場大戰。在這場戰役中,後周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臨陣脫逃,致使後周大軍陣腳大亂,險置周世宗於死地。好在趙匡胤、張永德隨周世宗主動出擊,身先士卒,,擊敗了北漢的主力,贏得了「高平之戰」的勝利。

高平之戰,讓周世宗打出了自己的威名,但同時,他發現了軍隊的積弊,即驕兵、冗兵之弊。他知道如果不改革軍隊,將來還會出現第二個樊愛能、何徽,把自己賣給敵軍。

驕兵、冗兵最擅長的不是打仗,而是臨敵賣主,後晉末代皇帝石重貴就是被他們賣給了契丹人,所以史稱「每遇大敵,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國,亦多由此」。軍隊已經到了不改革就會亡國的地步了,更何況周世宗志在一統天下,就必須打造一支戰鬥力強悍的軍隊。

周世宗在斬殺樊愛能、何徽等逃跑將領七十餘人後,便與大臣們商議如何裁減冗兵的問題。周世宗認為,「反兵務精不務多,今以農夫百未能養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澤,養此無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眾何所勸!」裁撤掉老弱殘兵,這些人除了吃空餉百無一用,然後再招募強壯的農民進來頂替老兵的名額。新兵入伍後,實行「精銳者升之上軍,羸者斥去之」的競爭制度,給有能力的士兵升職加薪,沒能力的就淘汰。

除了裁撤弱兵,周世宗還把募兵權牢牢地控制在朝廷手中,絕不允許地方私自募兵。同時,還制定了禁軍實衛京畿的制度,即把地方部隊上的精銳士兵全部調入中央禁軍,把弱兵下放到地方去,實行軍隊上的「強幹弱枝」政策。在過去,地方藩鎮兵與中央禁軍的戰鬥力差不多,所以地方軍常常可以打敗禁軍,但自從周世宗抽調地方精兵入禁軍後,藩鎮節度使們再也無力對抗中央政府,這就斬斷了藩鎮割據的基礎,為後來宋太祖解除地方將領的兵權打下了基礎,這也就是為什麼宋太祖讓節度使們交出兵權,他們不敢反抗的原因,因為就算是反抗,也打不過中央禁軍啊。

大家經常歌頌宋太祖罷地方兵權,為穩定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實際上這是周世宗的傑作。換句話說,就是周世宗種樹,宋太祖乘涼而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