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眼遇到白內障,醫生說,術後給我留300度近視,這是啥意思?

我是趙小刀 發佈 2020-01-10T19:48:41+00:00

對於術前不近視的人來說,手術方案相對比較單一,可以選擇單焦點晶體,術後保持之前的狀態,看遠不錯,看近則需要戴花鏡。


文|趙小刀

我是趙小刀

我是一名眼科醫生

有一種眼病--白內障

上了歲數幾乎人人都有

近視眼合併白內障也很常見

當白內障遇到近視眼時

手術前,醫生經常會給出一道選擇題

看遠?看近?選哪個?



為了讓您明明白白的手術,

咱們就花點時間,把這個問題講通透,

幫助您根據自己的需求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對於術前不近視的人來說,手術方案相對比較單一,可以選擇單焦點晶體,術後保持之前的狀態,看遠不錯,看近則需要戴花鏡。當然對於一些年輕的患者,也可以考慮選擇多焦點晶體來擺脫術後對花鏡的依賴。


而對於術前有近視的人來說,就不是只有這一種選項了,醫生可能會為您提供多種方案,讓您自己選擇,選擇多了,也是一種幸福的煩惱。


有時候,患者會特別豪邁的說「趙醫生,我就信您了,您幫我選,您說咋弄就咋弄」。這時候,我聽了很感動,但卻只能苦笑,這個選擇題,我還真的無法替您答。我能做的呢,就是把每種選擇的好處和壞處都充分的告知您,您需要根據自己的用眼需求,平時的生活工作環境,經濟條件等自己做出選擇。


但是真的讓患者自己選擇時,有些患者可能就有點懵圈了,尤其是在同仁醫院的門診環境下,後面的患者還在「虎視眈眈」的等著呢,可能來不及仔細思考和斟酌,只能草草做出選擇,回家後反覆糾結,寢食難安,生怕自己理解的不對,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有沒有一種靈魂叩擊的感覺,哇靠這不就是在說我嗎)


也有的患者真心大心臟,術前什麼也不想,反正有趙小刀我不怕不怕啦,結果做完手術,咦,怎麼跟我想的不一樣?雖然手機看的挺清楚,查視力表怎麼才0.3?


好吧,對於近視、花眼這類問題,在眼科醫生眼裡,屬於兩句話足夠說清楚的「常識」,但從術前術後關於這類問題大量的諮詢來看,好像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今天,我們就把這個問題徹底講透。



有一些年輕的白內障患者,眼底情況非常好,散光也不大,主治醫生也能勝任多焦點晶體手術,可能就會趁著白內障手術,選擇多焦點晶體把眼鏡摘掉。但有更多的近視患者在做白內障手術時,因各種條件的限制,無法適用多焦點晶體,只能使用單焦點晶體,那麼醫生在術前會與患者溝通手術方案,經常會給出這樣幾種選項:

1.單焦點晶體

選擇將近視矯正,只留0~100°近視,術後看遠清楚,看近需要戴花鏡;

2.單焦點晶體

選擇保留低度近視250~350°,術後看近清楚(30cm~40cm),平時看遠需要戴250~350°近視鏡。

3.單焦點晶體

選擇保留原來的近視度或者依照對側眼保留近視度,術後看近清楚(但要非常近,可能<20cm),平時看遠需要戴跟原來差不多的近視鏡。


那這3種選項都是什麼意思呢?

不同的選項對應的是怎樣的用眼狀態?


選項1:看遠方案

這種方案術後看遠清楚,可能達到0.6以上,但看近會很模糊,較大幅度的改變了近視眼患者之前的用眼習慣,

以前習慣了拿很近才能看清,術後拿近了反倒看不清了。術前戴近視鏡,沒戴過花鏡,術後則必須隨時攜帶老花鏡了,看手機,看書報,甚至吃飯時要看清碗裡的菜,可能都得依賴老花鏡。

除了用眼習慣大幅度改變以外,這種方案還有一個雙眼匹配的問題,如果只有一隻眼睛需要做手術,那麼這種方案就不太好,術後一隻眼睛需要戴花鏡,另一隻眼睛需要戴近視鏡,那將是一件麻煩的事情,雙眼不配合可能會帶來頭暈,眼漲,走路一高一低,倒水灑出等問題。

當然也有一小部分患者,很享受這種一眼看遠一眼看近的狀態,近視鏡和老花鏡都省掉了,這個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醫生也沒辦法提前預知您是能享受的還是受罪的,所以這種方案,醫生一般不會常規推薦。

對於不怎麼閱讀的高齡老人、獨眼患者、雙眼都需要手術並且厭惡近視鏡的患者,我們有時會選擇方案1,但這並不是一個常規的單焦點人工晶體的手術方案。


選項2:看近方案,留300度近視

與方案1相反,留近視是為了術後看近處的時候比較方便,平時看遠戴個300度左右的近視鏡,沿襲了患者術前的用眼和戴鏡習慣。這種方案術後遠視力一般在0.2~0.3。


那為什麼要留300度,

而不是200,400,500度呢?

近視度數其實就是眼睛這個透鏡系統的整體屈光力,它決定了眼睛看東西最清晰的距離。具體計算公式是這樣的:

焦距=1/屈光力

這裡焦距的單位是米,屈光力的單位是D,平時我們說的100度近視,就是-1D,300度近視就是-3D,那麼如果是100度近視,計算得到的最清晰焦距就是1/1=1米,300度近視,對應的最清晰焦距就是1/3=0.33米,也就是33cm。


我們日常生活中,近處最常用的距離是33cm附近,閱讀,看手機等大多是這個距離,看電腦、炒菜等一般是60cm左右,而1米的距離並不是很常用。所以呢,如果手術設計時近視留的少了,那麼術後遠了近了都將看不清楚,這就是醫生要留近視就要留250~350度的原因,因為250~350度的近視,對應的最清晰焦距是30~40cm,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視物距離。


所以呢,這個方案通常是最多見的選擇。看近比較清楚,生活比較方便,看遠的裸眼視力一般在0.2~0.3,有的患者不戴近視鏡也夠應付日常生活,需要看很清楚的時候則需要戴鏡。


但這個方案也是有不足之處的,它只考慮了單眼的用眼方便,但當另一隻眼睛度數在600度以上時,術後雙眼近視度數之差超過了250度,不太容易配眼鏡,戴上可能會暈。


選項3:看近方案,保留原來的高度近視

這種方案只做掉了白內障,維持原來的近視度數,術後還繼續戴原來厚厚的眼鏡。這種方案裸眼視力 ≤0.1。

臨床上,白內障專科醫生很少會建議您這樣做,原因主要有三點:

1、高度近視患者做白內障手術是一個重要的改善視覺質量的機會,醫生摘除渾濁的晶體,植入人工晶體時,可以自由調整人工晶體的度數,相當於把眼鏡直接融入人工晶體中了,而且這完全是順帶的和免費的,我們俗稱「買一贈一」。

2、如果術後保留600度以上的超高度近視,那麼術後最清晰的焦距是17cm(1/6=0.167米),必須把物體拿到眼前才能看的清,日常常用的距離,還需要配眼鏡才能看清,看書需要再戴300度近視鏡,看電腦需要戴450度近視鏡,平時需要戴600度近視鏡,需要多副眼鏡隨時調換,這挺不方便的。

3、高度近視白內障發生的早而且發展迅速,雖然對側眼當下白內障還不嚴重不需要手術,但不久的將來可能就需要做了,等對側眼也完成手術,雙眼就協調了,那時眼睛可以恢復年輕態,也是一件美事。


那麼,

我們知道方案1和2是最多見的選擇,

那麼在對側眼還沒有進行手術的這幾年,

該如何解決雙眼度數相差大,

不協調的問題呢?


主要的解決方案有幾種:

1. 手術眼配鏡足額矯正,對側眼眼鏡度數低配,嘗試適應。很多人經過一段時間是可以適應的哦。

2. 對側眼佩戴隱形眼鏡,物美價廉,是值得嘗試的方案,即使50多歲的患者也可以大膽嘗試,對於方案2的選擇,對側眼可以採用300度近視框架鏡+隱形眼鏡的方案。但是如果實在難以習慣,或者因為乾眼症、角膜炎等問題無法佩戴隱形眼鏡,那麼這條路可能就走不通了。

3. 對側眼植入ICL或者PRL人工晶體,等日後得了白內障,再取出ICL/PRL,植入人工晶體即可,當然這種方案花費比較高,適用於<40歲的患者。


關於這個問題

還經常發生一些美麗的誤會呢

有時候我們給患者留了300度的近視,但是患者術後第一天打開紗布的時候,看東西特別清楚,其實那時度數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可能僅有不到100度近視。過了一周,患者會感覺,咦,怎麼我視力越來越下降了,其實不是真的下降,只是您最清晰的焦點,慢慢從遠處移動到近處,最終穩定在醫生設計的那個距離,這是因為白內障手術後,人工晶體位置一般需要數周才穩定,在人工晶體穩定的過程中,度數是可能發生變化的,有人剛好從術後第一天的0度變化到最終的300度,於是就發生了這種美麗的誤會。


結束語

好了,這個問題我想已經解釋的差不多了,希望您在門診面對醫生的選擇題時,不再迷惘,當您從容的做出您的回答時,您的醫生可能心頭一震,「嘶,這個患者有備而來哦,手術一定得好好做,千萬不能出差錯」,收到這樣的效果也未可知哦。


我是趙小刀

我是一名眼科醫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