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情來彌補童年的遺憾?|淺談原生家庭對張愛玲愛情觀的影響

土豆土豆白 發佈 2020-01-10T20:45:10+00:00

——END——參考資料:俞斌《張愛玲傳》黃晨晨《我一直在這裡,等風,也等你》武志紅《為何愛會傷人》​【我是@土豆土豆白,一個愛讀書的佛系萌新,謝謝你喜歡這個不完美的我。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張愛玲,一位國人皆知的作家,她代表了一個文學時代的精彩,也給我們留下了眾多的經典作品。她仿佛對文字有著得天獨厚的神奇力量,並且帶著獨一無二的姿態在歲月里優雅地走過。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文學造詣很深的她雖然面露清高,實際內心孤寂。她的一生都充滿了傳奇色彩,尤其是愛情方面,一直被人所津津樂道。

在她生命中的三個男人里,胡蘭成傷她最深,她也曾經用了很大的力氣去忘記胡蘭成,但忘記一個人何嘗不是一次抑鬱的潛逃,你企圖背嚮往昔,往昔也只不過是個巨大無比的圓。

有時候我會想,她和胡蘭成的愛戀,從一開始也許就是受原生家庭影響,用來彌補童年遺憾的。

於千萬人之中,她為什麼會選擇胡蘭成?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張愛玲出生在名門望族,有著令人羨慕的物質條件。她的父親崇尚古典,母親喜愛西洋,本來應該是很互補的結合,但是現實卻是不盡人意。因為,在張愛玲的童年時代,父母給予她更多的是疏離和冷漠。

沒有人關注,沒有人愛護,她曾經一個人,在諾大的庭院裡獨自長大。

但是,當她遇到胡蘭成之後一切都變了,那顆孤獨了太久的心被胡蘭成輕而易舉的叩開,她覺得他們是那麼相似,那麼有共鳴。

胡蘭成說過:「我只覺得世上但凡有一句話,一件事,是關於張愛玲的,便是皆成為好。」

她何時被這樣的虔誠的愛慕過?所以才會對胡蘭成寫下「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而這個「懂得」何其不易?顯然,她視胡蘭成為懂得自己的知己。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在五歲前就已基本塑造成型。不止人格,我們的情感基礎也常是童年形成的。如果爸爸媽媽給了我們足夠的愛與安全感,我們就會在潛意識中將爸爸媽媽當作愛情的原型,並按照這個原型去尋找戀人;如果爸爸媽媽給我們的愛很少,我們一樣也容易按照這個原型去尋找戀人,只是情形更加複雜。

胡蘭成骨子裡是箇舊式的中國文人,這一點與張愛玲的父親極其相似,他們都擁有舊文人思想,渴望才子佳人的美談,同時也都有文人的舊惡習,喜歡沾花惹草,到處留情。

最關鍵的是,幼年時期的張愛玲從父親那裡領略到的都是封建家長式的專斷、粗暴、虐待多於父愛。

於是,父親對於自己兒時留下的種種陰影,讓張愛玲決定要找一個愛護自己、懂自己的愛人。但是,因為受到童年時代人格形成的影響,她在潛意識中用父親的原型去做一個戀人的模板,並用這個模板套中了胡蘭成。

她於千萬人之中,仍舊下意識地選擇了和父親極其相似的胡蘭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在彌補兒時沒有一個「好父親」的遺憾。

張愛玲認為,這一次她可以親手改變「童年」,這個人會給她現實的安穩與歲月的靜好。

對母愛的渴望,讓她在愛情里變得卑微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張愛玲在世人眼中一直留有清高的印象,她一直孤芳自賞,不流於世俗。所以,我想誰也不會想到,這樣的話語會從張愛玲的口中說出。

其實,這樣的卑微,與她兒時對母親的愛而不得有很大的關係。張愛玲的母親優雅美麗,並且是一位受到西方思想影響的「新女性」,童年時代的張愛玲便對母親有著特殊的感情,母親的優雅和摩登是她一直想成為的樣子。

「八歲我要梳愛司頭,十歲我要穿高跟鞋,十六歲我可以吃粽子湯糰,吃一切難於消化的東西。」

然而,張愛玲的母親卻有一顆翱翔於天際的自由之心,她也從未思索過自己作為母親應該盡的責任,所以在張愛玲年僅4歲的時候便離她而去,毅然決然追求自己的夢想。

母親一去七、八年,這段時間正是張愛玲性格成長中最重要的時刻,沒有了母愛的灌溉,張愛玲開始變得敏感和脆弱。

艾里克森說過,兒童是通過感官去領會世界的,並從母親的形象中去信任世界。如果他得到了母親的關懷和愛撫,生理需要就得到了滿足,就會感到安全,從而對周圍的人也就有了信任感。擁有充足母愛的人大多一生健康自信。反之,自幼缺乏母愛的人常常會脆弱、膽怯,不容易建立安全感和歸屬感。

張愛玲便是如此,自幼缺乏母愛,即使在母親歸來後也沒有改變她的敏感,甚至變得更加的鬱鬱寡歡和小心翼翼 。同時,母親也沒有給張愛玲預想中的關懷,與之相反的是,由於張愛玲沒有按照她的想法成長成「淑女」,便開始經常刻薄的對待張愛玲,譏諷張愛玲一無所成。

在這樣的壞境下生活的張愛玲,開始愈加的敏感自卑,所以才會和胡蘭成在一起時害怕失去他。

「你這個人啊,我恨不得把你包包起,像個香袋兒密密的針線縫縫好,放在衣箱裡藏藏好。」

她這樣小心翼翼的愛,無疑是把兒時沒有實現的夢想和遺憾傾注在胡蘭成身上,並且渴望對方能夠一心一意地愛自己,即使見到胡蘭成便新人在側,張愛玲仍舊卑微地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大度」挽回對方。

張愛玲在愛情卑微到什麼地步呢?

在胡蘭成臭名昭著的時期,她不惜自己名聲,一次次地把自己積攢的稿費寄給胡蘭成幫助他和他的情人。甚至在胡蘭成逃亡故意不給她地址時,也多方輾轉地找到胡蘭成。但當張愛玲一路奔波滿懷期待地敲開愛人的門時,結果換來的卻是不耐煩與疏遠的胡蘭成。

其實,在無數個輾轉難眠的深夜,她也曾經想過放棄,但是卻屢屢下不了決心。

她只是太渴望被愛,那個家太冰冷,她感覺不到溫暖。她渴望母親的愛,卻換來的是嘲諷和冷言冷語。她變得木訥寡言,內心孤寂寒冷,是胡蘭成闖進了她的世界,給她的世界添了一抹不一樣的色彩。

得之不易的愛,因為太渴望,所以小心翼翼;因為小心翼翼,所以變得卑微。

絕望後的自我覺醒,卑微之花也會萎謝

「倘使我不得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

在經歷了重重失望、期望、絕望的過山車後,張愛玲似乎開始漸漸的明白這段感情所能給予她的已經所剩無幾,再這樣下去也只會空耗歲月。胡蘭成換了一個又一個情人,早就忘記了當初曾經許諾給張愛玲「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誓言,只留給她一地的情殤。

她愛胡蘭成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她對胡蘭成的愛是帶有光芒的,她認為胡蘭成身上帶有她看到的光芒。

她愛上了自己內心深處的理想的投影,她把這份想像的投影投射在胡蘭成身上。她認為胡蘭成懂得自己,其實也只是胡蘭成面對萬千女孩情話中的一句而已。

但張愛玲偏偏看不到這種種真相,用自己內心的投影和幻想,苦苦地愛著胡蘭成。

令人慶幸的是,張愛玲最後終於自我覺醒,明白鬍蘭成的真正為人後與之訣別。

「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了的。這次的決心,我是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彼惟時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

當初母親的離開,張愛玲以為自己將要和父親相依為命,她曾經渴望父親的關懷,但是父親只是一味的紈絝和施暴;後來母親歸來,她逃離父親的魔爪去到母親家中,以為期盼已久的幸福終於要來臨,但卻是跌進了另一個不幸的深淵;如今,他遇到了胡蘭成,一個懂得她並許給她現世安穩的的人,但也不過是一句虛假的情話而已。

她仍舊是一個人,獨自面對這個孤獨空洞的世界。

最後的啟示:我們都在用愛情,彌補著童年的遺憾

戀愛是一種特殊的選擇。其實,我們無意識中都將戀愛當作了治療,目的是為了修正我們童年的錯誤,其表現就是,戀人多數時候都是我們選中的理想父母。現實父母或多或少讓我們不滿意,我們心中都藏著一個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們選擇戀人的基石。

在《為何愛會傷人》中武志紅曾經說過:「戀愛關係是我們童年時與父母及其他重要親人的關係模式的再現」

也就是說,我們的戀愛都是多多少少在重複著童年的關係,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輪迴,這個輪迴包含著兩層含義:重溫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錯誤。

張愛玲繼承了父親的穩重與古典和母親的熱烈開放,她的性格才會出現沉穩又熱忱,溫情又淡漠的矛盾體。

天生擁有良好基因的張愛玲,本可以恣意飛揚地成長。但是兒時的她卻是在冰冷的父母關係中成長起來,因為極少得到關愛,所以才會輕易的被胡蘭成的情話迷惑,認為這個男人真正懂得自己。

其實,無論是選擇胡蘭成,還是害怕失去胡蘭成,只不過是她在修正自己童年時候的遺憾的方式。她曾經並祈求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改變童年時代無力的命運,而最後的結果只不過是又一次的輪迴。

其實,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也是如此,感情生活是我們的童年再現,快樂的童年會使我們繼續重複著快樂,不幸的童年則讓我們繼續重複著不幸。

如果我們身為父母,不妨在孩子童年時期給予孩子充足的愛與支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建立起充足的自信,讓他們學會如何去愛、去信任。

如果我們是如張愛玲一般的「受害者」,不妨去好好面對自己的不幸之中所隱藏的那些真相,思考背後的原因,與內心真實的自己和諧相處,用正確的內心去開啟幸福的大門。

因為在愛情里,只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沉浸在其中,並實現自己的意志。


——END——


參考資料:

俞斌 《張愛玲傳》

黃晨晨《我一直在這裡,等風,也等你》

武志紅《為何愛會傷人》


【我是@土豆土豆白,一個愛讀書的佛系萌新,謝謝你喜歡這個不完美的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