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女子穿的衣服薄如蟬翼、輕若煙霞,織造技術令人佩服

鬢邊韶華 發佈 2020-01-10T21:43:08+00:00

現在我們夏天穿的衣服,不少人認為越單薄越好,但早在2000年前,祖先們做的素紗單衣就非常的先進。緣又稱「純」,也就是衣服的包邊。包邊所用的料不一樣,重量也就不一樣了。古時候的素紗單衣幾何紋圈絨錦基本以褐地紅圈絨矩形紋為主,這種織物密度為每厘米經線48根,緯線44根,設計的很合理。

現在我們夏天穿的衣服,不少人認為越單薄越好,但早在2000年前,祖先們做的素紗單衣就非常的先進。

比如在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國寶「素紗單衣」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薄如蟬翼、輕若煙霞,對於古人而言,能夠生產出這樣的一款衣服,很厲害了,它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認知過去的大門。

這種衣服叫做素紗,那是秦漢時期做夏服和襯衣的一種非常流行的衣料,是一種非常輕薄的織物。利用較為纖細的紗線織造而成,紗與紗之間的間隔較大,通風性良好。

紗的織法是以一組地經和絞經共同完成,在織造時需要靈活穿插,每織入一根緯線,絞經的位置就要換一下,這樣的穿插方式,最後能形成比較均勻一致的孔眼,最後形成輕盈的感覺,質地輕柔透亮,古詩形容為「輕紗薄如空」。

除精湛的織造工藝外,素紗單衣之所以能夠那麼輕薄,原因是所用的蠶絲跟現代不一樣。現代為了追求高效的產能模式,用的是家養四眠蠶的蠶絲。而古時候,則採用的是「三俯三起」的一化性三眠蠶為主要飼養對象。「俯」與「起」就是蠶休眠與蛻皮的活動,「三俯三起」這個規律完全符合良性蠶絲的養成方式。

蠶子發蟻后經過三眠三起,在21天後就能成繭。這樣的蠶相對今天的蠶絲顯得更加纖細,做出來的衣服就會更加的輕薄。

那麼為什麼直裾素紗單衣與曲裾素紗單衣的重量相比會有一克之差?那就跟衣緣有關了。緣又稱「純」,也就是衣服的包邊。包邊所用的料不一樣,重量也就不一樣了。

古時候的素紗單衣幾何紋圈絨錦基本以褐地紅圈絨矩形紋為主,這種織物密度為每厘米經線48根,緯線44根,設計的很合理。製造的時候一般用四組經絲,包括兩組地紋經、一組底經,還有一組較粗的絨圈經,環狀織成,可以看出漢朝織造技藝的高度發達。

西漢時,輕薄的織物在兩河流域非常流行。而我們看到的馬王堆一號漢墓所出的輕薄素紗單衣僅僅是其中的一個品種,據悉,當時還有泥金銀印花紗、泥金敷彩紗等採用印刷與繪畫工藝裝飾而成的輕薄紗羅織物。這些織物猶如彩錦刺繡般,具有藝術裝飾效果。最重要的是還非常的輕,就如壁畫中神仙的「天衣」般輕盈,飄飄然。

很多人難以想像,在2000多年前中國古人就能夠織造一件薄如蟬翼、輕若煙霞的服飾,可見漢代紡織技術與文化藝術有多高,不得不令人佩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