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教授擬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主任、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

新智元 發佈 2020-01-10T22:04:58+00:00

近日,38歲的清華大學教授汪玉擬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主任、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目前國內晶片領域僅應用軟體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情況較為理想,但原料、設備、製造、設計、系統軟體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新智元導讀】近日,38歲的清華大學教授汪玉擬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主任、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有消息稱汪玉教授成為清華歷史上第二年輕的電子系主任。學術上碩果纍纍,還聯合創立了一家AI公司,來了解汪玉教授的「開掛」人生。戳右邊連結上 新智元小程序 了解更多!

近日,38歲的清華大學教授汪玉擬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主任、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

新智元小程序第一時間曝出了這個消息,大家紛紛表示祝賀,還有人爆料,汪玉教授成為清華歷史上第二年輕的電子系主任,真的是年輕有為。

汪玉教授對新智元表示:「期待能夠推動中國電子信息學科的發展,促進人才/技術/資源在學術和產業間健康流動!」

24年的清華緣,本碩博連讀、留校任教

1996年,剛剛初中畢業的他憑藉著優異的成績考入「全國理科實驗班」,進入了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學習,自此便開始了與清華的不解情緣。

眾所周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是出了名的分高、難考,而汪玉恰恰是因為這個原因才選擇了它,「哪個專業分高我就報哪個專業。」汪玉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清華本碩,繼續在清華攻讀博士學位。而在博士畢業前夕,他面臨一個選擇,留下還是離開?

眼看著周圍同學都在爭取留美機會,汪玉也猶豫了。「出去看看,長長見識也不錯啊。」這是畢業前夕汪玉耳邊聽到最多的話,然而別人越是這樣勸自己,自己內心想要繼續留在清華的願望就越強烈。

「這麼多年了,這就像是我的家,我捨不得離開這裡。」最終,汪玉選擇留在清華這個培養了他的地方,而他的第一個崗位就是助理教授。

挑戰是要放棄一直以來研究的集成電路設計方法學,去尋找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從今天起我的研究領域就是『硬體加速』了。」他根據自己在微軟的實習經歷,為自己定了一個新方向。

實習期圓滿結束,博士學位也順利修完,本應是件高興的事兒,可汪玉卻有些緊張。「社會需要何種人才?作為老師應該如何培養學生以適應這個社會?」剛當老師的那段時間,汪玉連做夢都在想著怎麼給學生上課。很快,汪玉成了一位備受學生喜愛的好老師。一位知乎網友曾在「清華大學有哪些值得推薦的老師」這一問題下推薦汪玉,口碑可見一斑。

在學術上,汪玉也是碩果纍纍,發表論文200餘篇,IEEE/ACM雜誌文章40餘篇;谷歌學術引用4000餘次。他擔任ACM SIGDA E-News主編,IEEE TCAD、TCSVT編委,DAC等領域頂級會議技術委員會委員,ACM傑出演講者,ACM FPGA技術委員會亞太地區唯一成員。2016年獲得NSFC優秀青年基金,曾獲得ASPDAC19、FPGA17、ISVLSI12最佳論文。

和學生聯合創立深鑒科技,走產學研結合之路

但是,在學術上金光閃閃就夠了嗎?有一次給新生上課,學生們的問題讓汪玉開始重新思考育人的最終目標。

「老師,我們以後畢業了能幹什麼?現在學習是為了什麼?未來社會上還有幾個人的工作是跟專業相關的?」雖然類似困惑早已司空見慣,但面對學生們的迷茫,汪玉也開始覺得單純靠語言十分蒼白:「與其老生常談,不如真的去幹些實事。」

於是,2016年,深鑒科技成立,CEO是汪玉的學生姚頌,汪玉是聯合創始人之一。深鑒科技是一家專注於深度學習處理器研發與推廣的公司,擁有業界領先的機器學習研究能力,專注於神經網絡剪枝、深度壓縮技術及系統級優化。

在短短兩年間,深鑒科技就成功拿到三輪融資,進入晶片初創企業中的第一梯隊,相比那些和深鑒科技同時起跑的晶片企業,深鑒科技無疑已經占領了先機。

除了完成融資,深鑒科技還公布了一系列晶片計劃,由深鑒自主研發的晶片「聽濤」、「觀海」將於2018年第三季度面市,其中,「聽濤」將於上半年完成產品裝載,提供極致性價比的深度學習加速方案。這將是深鑒布局深度學習晶片技術,首次實現晶片級產品化的正式開始。

2018 年 7 月,全球最大的 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廠商賽靈思宣布收購深鑒科技。深鑒科技也由此成為近年來 AI 晶片創業熱潮中第一家被收購的中國明星創業公司。而深鑒科技的主賽道將放在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領域。

CCF 青竹獎得主,獻策「中國芯」 創新生態

2019 年 5 月,由中國計算機學會主辦的 2019CCF 青年精英大會 (YEF2019)在成都召開,汪玉榮獲「青竹獎」。從 2017 年起,CCF 青年精英大會設立「青竹獎」,取義於「勢不可當,價值初顯」,旨在表彰在計算機範疇從事工業和高水平學術研討跨界交融並做出突出貢獻的青年精英。汪玉多年來潛心專研,始終致力於高效推進學術與技術的產品化,帶領團隊實現了多項成果轉化,此次獲獎也代表了學術界對他多年努力的認可。

汪玉認為高能效計算晶片有三種突破路徑:

  • 通用處理器,尺寸微縮異構多核;
  • 定製加速器,軟硬體協同優化設計;
  • 新器件 + 新模型,存算一體、量子計算、光計算等。

在「2019新智元AI技術峰會——智能雲·芯世界」峰會上,汪玉教授表示:AI 跟數據的獲取、分析以及決策都有密切關係,並且有可能發生在所有的物體裡面,AI 可能推動物聯網的發展。「每個物體都要連起來,這個量是全球人口總數的幾倍,用到的晶片總量也是非常大的,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也是大家覺得需要去做 AI 晶片的原因,它可以在各個地方形成足夠大的出貨量。」

目前國內晶片領域僅應用軟體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情況較為理想,但原料、設備、製造、設計、系統軟體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具體到晶片設計,CPU 差距較大,市場基本被英特爾等老牌廠商占領。隨著地平線、寒武紀等一批晶片公司的崛起,AI 晶片設計的差距正在逐漸減小,新器件領域則處在同一起跑線上。汪玉作為學術界成員,也認識到學術與產業界合作的重要性及現實問題,一直在呼籲並推動構建半導體創新生態。

汪玉教授走出了一條產學研完美結合的路,我們也期待清華電子工程系在他的領導下走向下一個輝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