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豫有約》專訪周華健,他不紅了嗎?周華健讓流量明星望塵莫及

馬慶雲 發佈 2020-01-10T23:20:23+00:00

雖然不少觀眾對陳魯豫本人有些非議,但《魯豫有約》的品牌還是立得住,尤其是在相對成本有限的前提下,讓播出的衛視平台保持了較為不錯的收視率成績。

文/馬慶雲

1月9日晚間,東南衛視播出《魯豫有約一日行》最新一季的周華健專場。這檔節目,截至目前,已經做到了第七季。雖然不少觀眾對陳魯豫本人有些非議,但《魯豫有約》的品牌還是立得住,尤其是在相對成本有限的前提下,讓播出的衛視平台保持了較為不錯的收視率成績。這一成績,也是《魯豫有約一日行》連續播出七季的主要原因。


陳魯豫的採訪特點則是,遇強則強。遇到一些生活歷練不足的明星,陳魯豫的採訪水平也明顯幼稚化。而一旦遇到像周華健大哥這樣的生活滄桑感十足的前輩明星,陳魯豫的採訪水平也會水漲船高,並且經常會出現一些非常具備娛樂史料價值的內容。顯然,這一期的《魯豫有約一日行》周華健專場當中,周華健大哥的一些人生感悟,便具備這一價值。

這期的「一日行」當中,周華健大哥先帶著陳魯豫去「面對面」餐館吃麵。這家不起眼的街邊小麵館,竟然是著名學者張大春先生經常組織文壇學友聚會的地方。因為,侯孝賢、王家衛、李安等導演都曾光臨過。店老闆更是拿出了湯唯、梁朝偉和王力宏等人的扇面簽名。周華健大哥調侃稱,自己喜歡來這裡吃麵,就是想接近張大春老師,沾染一下文化的氛圍。


不得不多提幾句張大春。這也是「張大春」老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娛樂綜藝節目當中。這位學者,是兼具了小說家、文藝批評家、書法家和評書表演者多重身份的。他的《春燈公子》、《戰夏陽》和《一葉秋》等小說作品,都是非常不錯的文白參半的創作體例。他的《小說稗類》更是較為出色的文藝批評類的著作。

周華健大哥在節目當中,多次提到張大春先生。顯然,周華健正在向這種知識文化的精神靠攏。這是周華健多年舞檯曆練之後的必然選擇。繁華之後,都是落寞於文化的寧靜當中。而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周華健和陳魯豫則一起暢想了九十年代的「流量明星」時代。


對於當下的流量明星們而言,已經很難想像,周華健大哥也曾是九十年代的流量王者。他也曾連續保持著唱片銷量前三甲的好成績。關於當年的創作,周華健表示,自己當年在第二張唱片的時候便已經開竅了,知道創作者更像是廣告公司,應該從市場客戶的角度考慮。所以,當時創作出來的不少歌曲,在起步階段,就知道要去滿足聽眾什麼。

正因如此,周華健老師在九十年代,出現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歌曲作品。這些歌曲,更是從九十年代一直傳唱到了二十多年後的今天。而那個時代,即使周華健的歌曲是滿足市場需求的,但依舊不落俗套,不會像現在的流量口水歌一樣,爛俗無度。在採訪當中,周華健表示,當年的卡帶時代,消費者們買回卡帶之後,是會拿紙和筆抄寫自己的歌詞的,所以當時的創作還是非常嚴謹的。


顯然,周華健老師的諸多成名曲,旋律和歌詞,都是架得住時代考量的。九十年代,即使從聽眾角度出現,創作了不少「酒」啊「醉」啊的歌曲,但依舊保持了超高的文化水準,甚至於可以撫慰一代又一代聽眾的心靈。這正是當年流量明星的價值,即使成為流量,但依舊有著非常之高的文化品位。這或許正是當下流量明星們應該學習的。

不過,對於當年的創作方式和快節奏工作狀態,周華健老師還是表示了自己的反思。當年,是為聽眾的情緒寫歌創作,很少想到自己想要寫什麼,聽什麼。如今,再創作起來,可以一定程度上遵從自己的內心了。顯然,真正的藝術,不僅僅是服務觀眾,更是服務自身。雖然我們在流量為王的時代,總是不願意承認創作者自身的藝術需求。


周華健老師更是表示,自己當年也拍攝了不少的電影作品。現在重新看那些角色,都覺得非常尷尬,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根本無法深入到角色當中去。後來,周華健也就拒絕參演朋友們的電影了。「看完我的電影,你們就會覺得我確實是個歌手」。周華健老師的這種反思,也非常值得青年流量藝人們反思。藝人,不是萬能的,不能有了流量之後,什麼都干。

通過陳魯豫老師的一日行,周華健大哥把自己當下的不少人生觀傳遞出來。這種傳遞,無疑是具備很好的正向價值的。陳魯豫遇強則強,確實應該多採訪採訪有人生歷練的藝人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