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留無意——樂清黃楊木雕《贈劉景文》賞析

浙江新聞 發佈 2020-01-10T23:53:08+00:00

《贈劉景文》鄭益琦雕記得是在去年某月的一次小聚時,席間,益琦君曾與我聊起如何利用古詩文的意境來創新樂清黃楊木雕的創作,從而突破傳統,使樂清黃楊木雕的內容表現更具內涵和靈魂。

《贈劉景文》鄭益琦 雕(溫州市工藝美術大師)

記得是在去年某月的一次小聚時,席間,益琦君曾與我聊起如何利用古詩文的意境來創新樂清黃楊木雕的創作,從而突破傳統,使樂清黃楊木雕的內容表現更具內涵和靈魂。我對他的這種以傳統經典詩文的意境來創新和傳承傳統木雕藝術的構想非常期待,一直在默默地關注著。經過一年的努力,他終於突破了原來的創作囿限,將一件題為《贈劉景文》的樂清黃楊木雕作品呈現於我眼前,讓我獲得了意外的驚喜,並為之感動。

本作品是以蘇軾的那首膾炙人口的《贈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為靈感進行創作的。該作品的底座上雕刻一敗荷、一殘菊和一老者。老者立於中間,背對敗荷,瘦長而佝僂的身軀,正以清癯而迷瞪的表情,俯身觀看似乎正藏於膝下的那簇殘菊。此時的畫面,以老者的頭部為最高點,與殘菊、與遠離老者身後的低矮的敗荷的三點之間,恰好形成了一個直角三角形的視覺構圖,頓時將觀賞者的眼光聚焦於素衣清顏的老者身上,同時便將那位垂老遲暮的老者形象呼之即出,栩栩如生如立眼前。那看似簡單的布局,卻深藏著作者匠心獨運的巧妙的藝術構思,令人驚嘆!

以古詩文為主題的木雕作品的創作,肯定不能將詩文中所涉及的事物和情景全部生搬硬造,否則,便會出現弄巧成拙、畫蛇添足的窘態。對照此詩內容,便會發現少了「橙黃橘綠」「君須記」的好景畫面,似乎少了詩人要展示的那種初冬雖是蕭瑟寂寥但還是碩果纍纍、生機勃勃的令人憧憬向上的那種意境。但再細看作品,發現作者是憑藉自己深厚的文學修養和精湛的藝術創作功底,在省去「橙黃橘綠」的同時,採用對細節處理的雕刻技法,巧用線條的布設,將作品的意境定格為一切順其自然,淡泊從容,豁達平靜的哲理內涵,展示出了諸多殘缺之美:荷葉雖已敗盡,但展示了根莖折而不倒的悲壯之美;菊花雖已殘破,但展示了菊枝傲霜挺拔的淒清之美;老者雖已垂暮,但展示了順知天命的隱忍之美。

由此突然感悟,這作品所展示的不就是《菜根譚》里描寫的「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的身不驚、心無意的那個意境嗎?人生若是真能達到這個「生固欣然,死亦無憾」的境界,豈不美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