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乾貨」2019年成年心智障礙人士就業狀況和需求調研報告發布

職場 發佈 2020-01-10T00:33:22+00:00

2012年,廣州市有心智障礙人士約2萬人,其中16-45歲約1萬人。調研中,62%的心智障礙家庭希望心智障礙者出去工作,42%的心智障礙者本人希望出去工作,而只有2%的心智障礙人士目前正在普通企事業單位就業,而曾經在普通企事業單位就業的人群比例也只有8.87%。

2012年,廣州市有心智障礙人士約2萬人,其中16-45歲約1萬人。調研中,62%的心智障礙家庭希望心智障礙者出去工作,42%的心智障礙者本人希望出去工作,而只有2%的心智障礙人士目前正在普通企事業單位就業,而曾經在普通企事業單位就業的人群比例也只有8.87%。


而2019年,廣州市16歲及以上持證心智障礙人士為24131人。


7年過去了,

廣州的成年心智障礙群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他們的就業情況轉變了嗎?

他們在就業過程中存在哪些困難亟待解決呢?


由廣東省智力殘疾人及親友協會、

廣州市揚愛特殊孩子家長俱樂部發起,

廣州市殘疾人聯合會參與支持,

現代國際市場研究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的

2019年成年心智障礙人士就業狀況和需求調研報告

正式出爐!


我們將從4個方面做分析

1.心智障礙者家庭的生活狀態

2.心智障礙人士的職業培訓與轉銜現狀

3.心智障礙人士的就業現狀

4.支持性就業的認知情況


心智障礙者家庭的生活狀態

心智障礙家庭收入水平偏低,尤其26-45歲心智障礙人士中,家庭收入來源僅依賴退休金及其他各項補貼的比例高達46%,生活品質堪憂



超過1/4的心智障礙者安置在工療站,高於12年的17%;另有32%安置在各類學校,而僅有4%在普通事業單位正式就業



7年過去了,為什麼掛靠情況與2012年一樣,依然普遍存在,比例大大超過就業呢?


掛靠對比真正就業它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是因為它對心智障礙人士與家庭,對用人單位都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 對心智障礙人士(尤其中重度,就業能力弱)及其家庭意味著:穩定的經濟保障
  • 相當部分經濟困難家庭申請不到低保,經濟壓力大
  • 公辦免費的庇護工場資源稀缺,一位難求,非常難申請(如殘聯下屬展能中心)
  • 民辦庇護工場相對多些,但須交費(如慧靈庇護工場),增加家庭負擔
  • 各區工療站,按件計,工時有限,收入極少,可以忽略不計
  • 對用人單位(尤其大企業)意味著:省錢省事
  • 順利規避較高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
  • 避免因聘用殘疾人帶來的各種工作、人事及管理上的問題


真正就業無論對於心智障礙人士及其家庭還是對用人單位都意味著:困難重重


對心智障礙人士及其家庭:各種不放心、顧慮 + 更多精力與時間的投入

對用人單位:各種工作、人事及管理上的問題


Q:如何從根源上解決「假就業」(掛靠)現象?


A:1、按比例就業納入企事業單位信用體系落實(上一年提案建議稿內容已經實現)

2、政府大力表彰用人單位積極招聘殘障人士及開發就業崗位的用人單位,同時社會輿論大力傳播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

3、機關、事業單位帶頭實施按比例就業政策,後勤服務崗位優先錄用智力殘疾人。

4、加快修訂與落實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的徵收標準。


心智障礙人士的職業培訓與轉銜現狀


36%的心智障礙人士接受過職業培訓,未接受培訓的最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哪裡提供」,而「不適合」或「沒什麼用/缺乏針對性」的比例也較高



在接受過職業培訓的人士中,培訓渠道/機構主要是民辦康復訓練機構和職校啟能班/特殊班,培訓內容以生活自理和工作常識類為主,而培訓方式主要是室內上課



  • 雖然職高與康復訓練機構現更注重與加強實訓課程,在校內建立模擬\實訓場地或積極聯繫實訓單位,但基於各方面支持的缺乏,還遠未達到較理想的狀態
  • 校內/機構內的模擬\實訓場地:與真實工作環境差距大
  • 實訓單位:非常少,一年比一年難找,且缺乏少有效在崗支持與跟蹤服務
  • 對職業培訓的滿意度為83%,不滿意的原因聚焦於「培訓的針對性」


僅有18%的心智障礙人士接受過職業評估,對職業評估的滿意度為61%,不滿原因主要是「評估的方式和時長」


職高啟能班及就業服務機構都普遍存在師資資源不足與不穩定的情況,帶隊老師/就業輔導員往往身兼數職,分身乏術,這就造成了實習時跟進不足

實習單位/用人單位的主管、同事對實習學生/學員的了解不足,熟悉度不夠,在理解度、溝通度、配合度、指導度等各方面自然就不夠理想


僅有17%的心智障礙人士參加過實習,對實習的滿意度為75%,不滿原因主要是「帶隊老師/就業輔導員/自然支持人」



調研發現,接近一半的心智障礙人士接受過正式教育,63%的人具備初中畢業及以上學歷,12年該比例僅為30%;而在16-25歲人群中,高中及以上學歷達到59%,該比例在12年僅為6%


2015-2018年廣州市殘聯實施了《廣州市智力殘疾人支持性就業工作試行方案》,三年間共有約300名智力障礙學生接受轉銜培訓,完成職業評估約400名,共有約80名心智障礙人士通過支持性就業走上了工作崗位


心智障礙人士的就業現狀


7年過去了,父母希望心智障礙人士出去工作的意願一如既往的強烈,而現實卻非常骨感,僅從2%變成了4%

主要原因是客觀因素(如對心智障礙人士的了解度/這些人士的自身特點、社交溝通能力/情緒問題等給工作管理帶來的難度/企業怕生事擔責任/工作效率不高,成本要提高/政府對雇用這些人士的企事業的支持度等)影響企業對這個群體的接納度。


61%的心智障礙家庭強烈希望心智障礙人士出去工作,而心智障礙者本人的就業意願也高達53%,較12年提升幅度達到11%

工作的收穫:

  • 孩子慢慢的融入社會
  • 孩子各方面能力(動手能力、語言溝通表達能力、出行能力、自主意識等)通過工作慢慢得到培養,多元發展,身心也更成熟
  • 孩子懂得更多社會規則,自我約束力提高、情緒控制力提高
  • 孩子孝順了,有責任感了,會關心家人了
  • 孩子對金錢的認識有質的飛躍,更有工作動力
  • 孩子做家務更自覺
  • 孩子的成長可以帶來家庭經濟的改變(家長可以外出工作,不用全職在家照顧孩子)、父母關係甚至隔代關係的改變(心情好了)
  • 家長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有喘息的機會


心智障礙人士在大多數方面也具備一定的自理能力


家長認為:簡單的手工製作、清潔清洗、辦公室打雜等工作對心智障礙者來說是可以勝任的



他們在擇業過程中,考慮最多的只是「平等的工作氛圍」與「提供社保/醫保」等基本條件,而正在就業人士的工作滿意度高達72%



少數能夠在普通企事業單位工作,並且有些還能持續工作,原因如下:


工作過的人士以21-25歲居多,占42%;接受過職業培訓、評估和實習的比例明顯更高;受教育水平高於未曾工作過的比例,尤其表現在大專學歷水平上;殘疾等級為三級比例達50%;各項自理能力也明顯更高


支持性就業的認知情況


56%的心智障礙家庭聽說過「支持性就業」,且24%表示對「支持性就業」有所了解

Q:什麼是「支持性就業」呢?


A:支持性就業,即由支持性就業服務機構派出就業輔導員,全職輔導和監督心智障礙人士的實際工作,使心智障礙人士能夠在普通企事業單位(即不是庇護工場等專門僱傭特殊群體的工作場所)獲得穩定、有收入(即工資)的工作機會。


他們認為,通過專門機構與就業輔導員的幫助,能夠提高就業針對性、解決突髮狀況及帶來更多更好的工作機會;在「支持性就業」方式下,心智障礙家庭對未來就業的信心從29%增加到50%

2012年研究回放:在各類殘障人士中,心智障礙人士的接受度遠低於其他障礙類型,心智障礙人士的就業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就業服務機構開展支持性就業的主要困難:


  • 企業普遍對該群體接納度較低 (更願意接受肢體殘疾人士)
  • 社工/就輔員工作強度大、專業素養要求高,但待遇低,要求與待遇不對等導致從業人員少且人員流動性較大,極大地影響支持性就業各個環節的工作,尤其崗位開發、支持與跟蹤
  • 缺少強大的人力資源/企業資源平台,影響就業崗位的開發
  • 社工/崗位開發人員/就輔員對學員的熟悉度不夠,開發的崗位與學員能力、特點匹配度不夠高,導致被動或主動離崗,不能持續工作
  • 家長的認知問題(如各種不放心、與用人單位發生爭執、工作了就要放棄低保、掛靠等)
  • 學員工作意願、動力不夠強


就業支持手段有哪些?


1貫徹中殘聯《關於開展支持性就業輔導員培訓工作的通知》政策加大購買社會服務機構就業輔導員服務,

2鼓勵各用人單位對智力、精神障礙者就業培訓教育的責任和義務,探索服務於智力、精神障礙者就業的職業培訓模式和途徑,採取依託各類培訓機構開展培訓、與勞動就業部門聯合培訓、定向或定單培訓等方式提高智力、精神障礙者的就業能力

3開發更為精準的殘障者就業服務,通過購買社會服務提供更加及時和量身定製的匹配和入職指導。

4優先採購智力、精神障礙者集中就業機構的產品。

5增加對智力、精神障礙者就業技能培訓投入力度,探索定崗培訓與實習。

6統籌規劃推廣智力、精神障礙者支持性就業機構建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