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九國際學校年度發展觀察報告

中國教育新聞網 發佈 2020-01-10T00:56:08+00:00

季明明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原院長、研究員滕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秦琳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曼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湯術峰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金曉軍東西方國際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陳篷東西方國

季明明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原院長、研究員

滕珺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

秦琳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李曼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湯術峰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金曉軍

東西方國際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陳篷

東西方國際教育研究院研究與發展部主任

葉翠微

海亮教育集團總校長

王紅軍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副校長

羅朝猛

中山大學附屬中學教研處主任

繼二○一八國際學校年度發展觀察報告之後,二○一九年度發展觀察報告如期而至。回顧這一年,我國的國際學校建設和發展仍然呈現良好趨勢。國際學校在不斷探索發展模式、評價體系和平台建設,並在培養方式、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中積極創新。然而,一些隱藏的問題,例如學費、資金監管、師資建設等,也引起了各方關注。

本報告中的國際學校,是指面向國內學生的開設國際課程的學校,包括公辦學校的國際部、民辦國際學校。本報告通過對國際學校標準、師資、課程、教學、學費、資金等十個方面的觀察、調研和分析,以期為我國國際學校的健康發展、人才培養及分類管理等提供參考。

質量標準 嚴格把牢教育主權

2019年9月,「高中國際項目發展狀況(2019)暨東西方高中國際項目評價體系(1.0)」研究課題的總結報告發布。該研究歷時18個月,通過文獻資料綜述、政策法規梳理、專題案例分析、實地考察調研、評價體系對比等方式,綜合研究分析了公辦高中國際部、民辦國際中學以及其他教育機構高中國際課程項目的發展狀況,構建了針對高中國際項目的評價體系,聚焦高中階段國際項目規劃、實施及辦學水平等評價問題,為國內中學開辦國際項目提供了一個參照體系,以推動教育教學的標準化建設。

當前,我國的高中國際項目總體處於良好發展勢頭,無論是項目學校數量還是學生規模都在大幅度增長。而且,2019年高中國際課程項目學校增長的情況已經涉及全國18個省、直轄市。其中,廣東新增了16所國際學校。不僅在發達地區,而且二、三線城市也開始出現興辦高中國際項目的情況。據有關測算,未來3年高中國際項目學校在校生數將達近百萬人。

高中國際項目有利於滿足社會對高中教育資源多樣化的需求,其中不少一流水平項目學校在國內基礎教育領域充分彰顯出前瞻性、創新性、引領性特徵,大大豐富了我國高中特色發展的內涵,也是國家改革開放40多年教育巨大成就中的亮麗部分。

然而,因為缺乏相關標準,高中國際項目存在若干問題。例如,有些高中國際項目實施中「外籍教師(以下簡稱「外教」)素質不高和疏於管理」「不重視學生德育和思想工作、管理工作」等問題值得重視。此外,有些學校對一流水平國際課程理念、模式、方法的理解、融合和實施不夠,背離了其青少年認知規律和生理、心理成長規律即國際課程的精髓,致使有些學校項目的實施幾乎成為應試教育的翻版。儘管其中不少學生也能夠考上世界名校,但是其未來發展的空間有限。

因此,教育決策部門應著眼於國家教育現代化大局,將其作為新時代創新育人模式和利用國際優質資源培養大批具有全球視野的優秀人才和落實人才強國戰略的一項重大任務,全面部署高中國際項目事業發展規劃,大力推廣具有一流水平和鮮明特色項目學校的寶貴經驗,以問題為導向,形成具有方向性、創新性、引領性的政策措施;針對當前不少項目學校普遍存在的管理問題、困難問題、疑慮問題,抓緊形成系統解決方案。與此同時,各部門需要打破「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傳統行政分工的桎梏,不僅是基礎教育部門、外事部門,甚至政策法規、民辦、督導、規劃、思政、師範、高教、科技、課程教材等部門也應該參與進來,跨界滲透、協同創新,形成規範管理、科學管理及崇尚服務的治理體系。

應牢牢把握國家教育主權,這是辦好我國高中國際項目的正確方向與根本保障。就國際項目課程、教材、教學內容中屬於語言、文學、歷史、文化、地理等科目涉及核心利益和核心價值觀的不當內容,應該認真地進行清理和把關——這並非思想保守,並非項目要萎縮甚至要「關閉」,而恰恰是為了更好、更安全地實施項目。有鑒於此,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廣大高中國際項目學生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努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切實增強中華民族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鼎力培養大批既具有民族心、民族魂,又具有海納百川、開放包容胸襟和全球視野的優秀國際化人才。

(執筆人:季明明)

課程建設 培養「中國心」還需「中國芯」

201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要堅持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切實增強「四個自信」。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學校發展迅速,據新學說2019年統計數據,我國共有1036所國際學校,其中既包括傳統公辦學校的國際部319所,也包括以招收中國籍學生為主、吸納國際元素、採用國際課程的民辦學校612所,此外還有部分外籍人員子女學校105所。

國際學校的快速發展為滿足人們的教育多樣化需求作出了重要貢獻,但與此同時,國際學校過於強調國際課程,也帶來了新的育人問題。正如上海教育研究院劉耀明在《國際學校的中國基因與世界視野》中所言,家長與學生作為這類教育產品的消費者,只能被動地接受課程中所蘊含的價值觀,導致學生在文化上的「斷臍」。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國際學校認識到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我們在2019年開展的國際學校課程建設調查研究表明,儘管各個學校的表述不同,但大部分國際學校都明確提出「中國心、世界眼」的培養目標。這些學校已經認識到,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身份認同對學生未來走向國際舞台,促進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很多學校都非常重視傳統文化教育,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

進入新時代,我們要旗幟鮮明地強調新中國的國家認同。日前,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張民選在中國教育學會第32次年會上介紹了上海2015年「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項目的經驗,提出德育要促成學生形成公民品性、文化自信、國家意識和政治認同這四個方面。「中國心」的培養還需不斷深入、細化。

當然,「中國心」的培養不能也不可能通過簡單說教來完成,恰恰相反,需要賦予學生強大的「中國芯」才能完成。這既包括語言、知識等硬實力的獲取,也包括技能、態度、價值觀等軟實力的培養。

試想一下,一個對自己國家語言、文化和歷史缺乏深入了解的學生,從何建立民族文化身份的認同?從何理解國家認同的重要性?更從何談起未來的全球勝任力?當然,這些都是「中國芯」最簡單的「裝備」,全面發展學生德智體美勞的綜合素質,通過探究式學習、項目式學習等教學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深層的溝通能力、合作精神、批判意識和創新思維,才能真正啟動學生「中國芯」的能量。

(執筆人:滕珺)

分類管理 明晰界線減少管理漏洞

當前在我國,各類開設國際課程的學校都被習慣性地統稱為「國際學校」。但事實上,這些學校無論是辦學體制、招生對象和所開設的課程都涉及很多不同的類型。

從辦學體制上看,既包括公立學校開設的「國際部」「國際班」,也包括開設國際課程的民辦學校,還包括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從辦學形式上看,也有中外合作辦學(高中階段)、學校獨立舉辦以及學校與校外機構合作舉辦等多種類型。而更大的差別體現在課程上,國際學校目前開設的課程體系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國別課程,比如有的學校專門開設加拿大課程、澳大利亞課程、英國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高級水平課程(A-level)。二是國際預科證書課程(IB)體系,這是由國際文憑組織設計開發,不針對單個國家的教育系統或學制而自成體系的一整套課程。三是大學先修課程,以美國大學先修課程(AP)和全球評估證書課程(GAC)為代表。此外,還有一些學校開設諸如小語種課程等特色課程。在實踐中,有的學校只開設上述某一類課程體系,也有一些學校同時開設了多種課程項目。

由於國際學校的類型複雜多樣,對其進行管理、監督和規範存在現實的困難和障礙,也容易出現交叉和漏洞。例如,對於普通公辦和民辦學校開設的高中國際課程項目而言,現行的《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僅適用於以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獲批辦學的學校,而現實中很多高中境外課程班由學校自主開設,不屬於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不同辦學類型的學校所青睞的國際課程類型也存在明顯差異,例如不同國際課程的系統性、特色、結構以及與本土課程融合的難易程度的差異。

目前,各地對於開設國際課程的學校,僅能夠依據國家頒布的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課程方案及課程標準,對相關學校落實國家課程方案的情況進行監督,難以對國際課程的設置、科目選擇、課時量和實施情況給出更有針對性的監管標準。而不同的國際課程往往還對應國際或國內認證機制。據新學說統計,2019年全國雖然新增65所國際學校,但累計獲得課程或學術認證的國際學校增量僅為40所,增速趨緩。

對於各地教育主管部門而言,在監管中該如何參考或使用針對國際課程項目的境外或第三方認證結果,目前還不明確。此外,在教材使用、教師聘任、學費收取、學籍和文憑管理等方面,各地也缺少專門針對國際課程項目的制度規定,因而在實踐中難免出現一些問題。例如,有的地方不要求高中國際課程項目學生參加學業水平考試,而由學校自行頒發畢業證書,這容易引發學籍管理方面的漏洞。這些學生一旦海外升學之路受阻,也難有機會在國內高校就讀。

為了促進國際學校和國際課程項目有序發展,相關部門應儘快出台有針對性的分類管理政策。對於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民辦國際學校,要嚴格根據《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和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辦法進行監管。對於普通公辦學校開設國際課程來說,則應根據公辦普惠的基本屬性,對其招生和學費等進行相應管理。而無論何種辦學體制的學校,只要招生對象是中國學生,都應在國家教育法規、課程方案以及各級各類學校管理的政策框架下,對其開設國際課程設置更加明確的准入標準,明確引進和開設的範圍;同時,各地也應在國家現有相關法律法規基礎上,針對國際學校和國際課程項目的特點對其教師聘任、教材選用等給出更加細化的管理辦法。

對於開設國際課程相關培訓的校外機構,則應嚴格依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進行規範管理。在根本上,教育研究和教育管理部門還應加強對於國際課程的研究,對不同國際課程體系進行比較,促進中外課程的借鑑,探索適合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群體的國際教育實施路徑,為學生、家長和學校提供更加專業的參考。

(執筆人:秦琳)

資本市場 加強資金風險管控

據頂思教育統計,從2011年到2019年,我國國際學校的年複合增長率接近10%。而2014年以來,新增的國際學校主要以民辦學校為主。新學說的數據顯示,2019年初至2019年10月,我國新增65所國際化學校,其中絕大部分是民辦學校。

與民辦國際化學校規模擴張相伴的,是國際學校資本市場的活躍。一方面,近年來我國已有多家以國際學校作為重要業務板塊的教育集團赴海外上市融資。另一方面,圍繞國際學校的收購、併購十分活躍。在傳統行業轉型升級謀求突破的過程中,一些過去並不涉及教育產業的上市公司斥資大舉進軍教育領域,以收購教育企業或民辦學校的形式進行資本布局,甚至以數十倍溢價進行風險投資,以期實現企業布局調整和跨界轉型。還有一些傳統企業積極投資購地新建學校,直接參與辦學。此外,民辦國際化學校的集團化辦學趨勢明顯,已經形成了若干個具有影響力和一定市場占有率的知名國際學校集團品牌,並在全國多地同時推進新校建設。

資本的活躍對於民辦國際化學校融資、學校硬體建設、課程的引進開發等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但是,舉辦一所學校關係上百乃至數千名學生的成長、發展和利益,而國際化學校對於硬體設施、課程建設、師資配備、學校管理也有極高的要求。在火熱的市場和亢奮的資本驅使下,國際學校的投資、收購和運營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和風險。

首先,通過可變利益實體(VIE)架構上市的國際學校存在監管風險。目前,通過可變利益實體架構上市的國際學校處於「灰色地帶」,一旦發生抽逃辦學資金情況,相關法律無法進行有效約束。其次,通過關聯交易以「非營利性之名行營利性之實」。涉及義務教育階段的國際學校只能辦成非營利性的,意味著辦學結餘不能在舉辦者之間分配,某些舉辦者則採用關聯交易的方式套取學校資金,達到利益分配的目的。再其次,通過實際控制人變更謀取利益。學校舉辦者為企業的,企業股東變更只需要到工商部門做變更登記。股東發生變化,學校的實際控制人也發生變化,如學校法人財產權沒有按照法律落實,學校實際控制人的變更則有可能成為謀利的路徑。除此以外,近年來也出現了上市公司意圖收購民辦公助學校涉嫌侵犯作為學校合作方的公辦學校權益的問題、國際學校資金斷裂的問題,等等。就在2018—2019學年,北京、青島等地都出現了國際學校因資金問題而面臨關閉的事件。

風險是資本市場的常態,但學校是育人和教學的場所,需要穩定的環境、師資及管理團隊,一旦出現風險就會直接損害學生及其家庭的利益,也有可能對公共資產造成影響,甚至引發社會性問題。

應控制國際學校的資本風險,首先,應加強對國際學校可變利益實體架構上市的監管。建議加強主體資格監管,定期進行法人資質審查,將學校的實際控制人發生變化的情況列入舉辦者變更事項;加強財務監管,將學校舉辦權和收益權與學校辦學權及具體運行進行隔離,定期開展資產清查,明確學校財產權屬。其次,推動國際學校強化章程意識,優化治理結構,要求國際學校在與相關教育類企業進行關聯交易時,有利害關係的決策機構成員要迴避,並將董事會的權利義務等寫入民辦學校章程。

此外,應加強信息披露,建立黑名單制度。健全信息披露機制,要求相關企業和學校確認關聯關係,公布關聯交易價格、交易過程、標準等,接受股民、社會和媒體等的監督,加大對違規違法辦學行為的披露力度,建立黑名單制度,對進入黑名單的企業設置一定時間的禁業期。與此同時,應落實國際學校法人財產權,強化學校收費管理。建議在國際學校收費管理等環節引入第三方,建立學費專用帳戶,負責學費使用信息的公開,加強監管的同時強化學校的自我保護,避免舉辦者將學生的學費挪作他用造成學校發展資金斷裂。

(執筆人:李曼 秦琳)

收費監管 平衡「快資本」與「慢教育」

有統計顯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我國國際學校市場規模超過800億元,因新建學校成本持續攀升,學費逐年上漲。研究顯示,北京、上海兩地國際學校高中學段年平均收費超過17萬元,收費超過20萬元的國際學校也不在少數。這一水平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日本、阿聯等一些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國際學校的收費水平。據業內人士反映,未來國際學校投資與利潤空間仍然可觀。對此,政府部門加強對收費的監管是處理好「教育公益性」與「資本逐利性」、「快資本」與「慢教育」關係的有力槓桿。

推進國際學校分類收費、強化市場監管和扶植力度、引導社會監督是控制當前國際學校學費過快上漲,保持國際學校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實行分類收費。對於國際高中,政府應本著分類管理的原則,對不同性質和類型的學校實行差異化管理。對於公辦學校國際部,因其依託公共資源辦學,必須堅持學校公辦普惠的基本屬性,依據辦學成本由政府核定收費標準。對於民辦國際高中,建議承襲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分類管理的思路,對非營利性民辦國際高中實行政府指導價,以政府對公辦學校的收費標準為基準,允許3倍以內收費;營利性國際學校可以根據辦學成本、辦學效益、市場需求等因素由市場定價。

第二,強化行政監管。在實踐中,某些民辦國際學校「以非營利性之名行營利性之實」,通過關聯交易變相轉移、隱匿、分配辦學收益。政府職能部門應該加大監管力度,建立學校收費專用帳戶,對學校的資金來源和流向進行常規化管理。可以採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建立第三方專家庫,由財務、審計專家採取「兩隨機一抽查」的方式加強對學校資金的監管,以地方法律形式明確財務披露的範圍和方式。對營利性民辦國際高中,根據相關規定,要求學校從學費中預留25%作為學校發展基金、5%作為學生獎補助金,各項收費向社會公示,並接受有關主管部門的監督。

第三,加大扶植力度。對於公辦學校國際部或中外合作項目,可以採取上海等地的做法,由地方政府承擔部分辦學成本,作為課程改革的先行試點補償教育收費。無論營利性還是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其公益屬性已經在法律上給予明確,在嚴格監管的同時,政府還應給予適當的扶持,特別是為應對學校辦學租賃土地、聘請外教成本過高的問題,政府可以通過落實面向民辦學校的各項土地和稅收優惠政策、簡化外教簽證手續等措施降低學校辦學成本,促進學校合理收費,避免將高收費轉嫁給學生。

第四,引導社會監督。對於國際學校,無論收費高低,家長和學生更為關心的是其是否「物有所值」,即學校的教育質量是否達到了他們的預期要求。為此,政府可以借鑑國際經驗,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對國際學校開展辦學質量評估和認證,並將第三方的認證結果與學校的收費管理掛鈎。例如,如果連續三年通過質量認證,政府可允許其在核定的範圍內由學校提出申請變更收費標準,採取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確保學生和家長利益。如沒有通過認證,三年內學校收費不得上漲。

第五,發揮行業自律。引導國際學校健康發展是政府的重要職責,但在以民辦學校為主體的教育領域,還需要充分發揮行業自律作用,這就需要市場中的主體——民辦國際學校自覺規範辦學行為。建議成立國際學校聯盟或國際學校管理協會,發揮行業自律作用,簽署行業共同遵守的自律公約,杜絕學校跨年收費、以非人民幣形式收費;促進行業協同,由協會牽頭組織專業力量對學校辦學成本計算方式、市場需求等進行科學預測,避免部分國際學校採取非正常手段哄抬價格,造成市場波動。

(執筆人:湯術峰 李曼)

區域分布 呈現地域性集中特徵

根據新學說2019年的統計數據,目前全國共有民辦國際學校、公辦高中國際班或國際部項目以及外籍人員子女學校1036所。而按照頂思教育更寬泛的統計口徑,全國國際學校的總量已經超過1100所。

通常意義上的國際學校涉及多種不同的學校類型,如開設國際課程或實施中外合作辦學的公立和民辦高中,以國際化教育為特色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以及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等。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日常管理中,這些學校分屬不同的管理和統計類別,因而並沒有社會意義上所理解的有關「國際學校」總量的官方統計。但一些行業組織和第三方機構以開設國際課程、對接海外升學、雙語教學以及國際化辦學為標準,將以上這幾類學校統稱為國際學校並進行統計和追蹤研究。

我國國際學校的分布呈現地域性集中的突出特徵。綜合媒體信息,從大的區域來看,華東地區是國際學校最為集中的地區,國際學校總量已經超過400所。其次是華南和華北地區,各有200所左右的學校。從省級教育行政區來看,廣東、上海、北京和江蘇的國際學校最多,都超過90所,而廣東的國際學校已經超過130所。

從城市分布來看,大多數國際學校都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廣州四個一線城市,並從一線城市逐步向「新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遞減,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川渝湘四個主要的國際學校城市聚集區。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近兩三年,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區的國際學校有較快發展,集中在成都、西安、武漢、昆明等城市。例如,2010年至今,四川全省新增國際學校39所,並集中在成都及周邊地區。2018年,成都全市已有37所國際學校。昆明也是近年來國際學校發展的熱點城市。2017年,昆明市出台了《昆明市建設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實施綱要(2017—2030)》,明確指出全市國際學校建設目標計劃2020年達到6所,2025年達到9所,2030年達到12所,2035年達到15所。陝西目前全省18所國際學校中16所位於西安,其中12所是2010年以來新建校或引進了新的國際課程體系。海南也是近兩三年在政策推動下國際化教育快速發展的省份。2010年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海南省國際學校數量迅速增加。到2019年下半年已經新增9所國際學校,另有多所學校在建。

在2019年,我國國際學校數量呈現繼續穩步增長的趨勢。頂思教育具體收集了2018年10月到2019年9月間我國內地新增的58所國際學校的項目信息,除了5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之外,其餘53所均為民辦國際化學校。這53所新建校中,有6所位於深圳,北京和合肥各有5所,上海、青島、天津和南京各3所,佛山、海口、南昌、濟南、西安各2所。

未來幾年,我國國際學校的數量還將繼續增加。根據頂思教育的調查,目前我國在建和籌建中的國際學校有119所,其中35%選址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特別是北京,有20多所國際化學校正在籌建之中。而蘇州、成都、南京、杭州、武漢、昆明等「新一線城市」也有總共超過30所學校在建設過程中,特別是蘇州、成都和南京,有5—6所學校在建。珠海、海口、合肥、嘉興等二線城市也有3所以上國際學校計劃在未來3年開始招生。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性重大發展戰略的推進,未來這些地區國際學校的快速發展還將持續。而長江經濟帶一體化建設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也將給我國中西部、西南部以及更廣大的地區提供發展動能,推動更多城市高層次人才的聚集和對外開放新格局構建,國際化教育在這些地區的需求也將持續增長。

(執筆人:秦琳)

合作平台 促進校際協同創新

2019年,由京津冀滬粵等地十餘所中學和東西方國際教育研究院共同發起的「高中國際項目合作平台」,在平台搭建方面進行積極嘗試。該合作平台以「平等合作,互通互鑒,資源共享,協同創新,共同發展」為宗旨,致力於從人才強國戰略的高度總結高中國際項目發展經驗,為提升我國高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作貢獻。目前的成員機構包括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人大附中西山學校、北京王府學校、天津英華國際學校、廊坊益田同文學校、河北省容城博奧學校、上海市民辦位育中學、上海市七寶德懷特高級中學、清華附中清瀾山學校、北京師達中學、青苗教育集團以及東西方國際教育研究院。

近年來,高中國際項目呈現了持續發展的態勢。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高中國際項目的開展在滿足社會漸趨多樣化的教育需求、推動高中階段教育教學改革、促進高中教育特色化發展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是國家優質基礎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中國際項目合作平台面向所有開設高中國際課程項目的國內普通公辦中學和民辦學校,包括高中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以及開設高中國際課程的教育機構,同時也面向從事國際教育研究和課程發展的教育機構。以《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為指針,通過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高中國際項目合作平台」力求加強校際合作,促進標準建設,樹立卓越樣板,推動協同創新,進而提升中國高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首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探索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教育教學改革。《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為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並明確提出深入推進適應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教育教學改革。優質高中國際項目在增強學生選擇性和學生個性化發展教育方面積累了可貴經驗。合作平台或學校聯盟通過交流總結選課走班教學管理機制的經驗,融合提升國內外素質教育的理論與方法,可以為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作出貢獻。

其次,以互通互鑒為基礎,創造新時代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新模式。歷經了70餘年的發展,新中國基礎教育的質量水平和特色,已經得到世界認可。在總結學校個性化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平台或聯盟在更大範圍和更高層次上推動學校之間、國內與國外之間高中教育的交流、融合與互鑒;立足中國,面向未來;立足時代,面向教育現代化,發揮自身優勢,創造新時代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新模式,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高中教育樣板。

再其次,以擴大交流為依託,豐富並分享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高中國際項目在快速發展中加強交流,既包括與世界先進教育水平的國家和學校的交流,也包括國內學校間、各學校國際教育項目間的交流。平台或聯盟的作用就如一個多邊合作機構,其優勢在於可以更有效地整合有效資源,豐富交流內容,擴大交流範圍,推動既有國際水準又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教學標準化建設。通過平台的廣泛性,以擴大交流為依託,在國內交流中實現協同創新、共同發展,在國外交流中做強自己,推動中國高中教育走向世界。

高中國際項目合作平台的建立是現實需要,也是時代要求。高中國際項目通過建立交流與合作平台,可以加強校際協作,促進協同創新,發揮團體智慧與優勢,在為新時代培養更多複合型、國際化優秀人才過程中大有所為。

(執筆人:金曉軍 陳篷)

教育教學 關鍵要講好中國故事

2019年,我國國際學校的主要教育教學模式有小班化教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和翻轉課堂教學。其中,小班化教學是國際學校必備的優勢性教學模式,幾乎所有國際學校都會採用。

小班化教學模式,以學生人數小於30人為班額基礎,從「教學中心論」轉向「學習中心論」,強調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完整的生命體,教師為學而教,教服務於學;用「友善」課堂文化來達成「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營造人本、尊重的友善文化,包括環境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環境設置、制度建設、行為塑造以及精神氛圍營造都滲透著自由開放、賞識激勵、自律自信、信任包容等要求;具有高效的教學流程,強調以任務為導向,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以確保教學的有效性,強調個性化輔導和過程性評價。學生評價既有過程性評價,又有終端評價,但更強調過程性評價,對課前預習、課堂表現、獨立作業、單元測試、期中測試、期末測試等環節按比例進行評價,規範學生的每一個學習環節。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是指每個學生至少擁有一種數字化設備終端,並利用該設備進行學習。這種模式深化了課堂教學樣態,行動網路化教學媒體要素的加入讓教師的角色更加多元,課程和學習的內容更加豐富,學生汲取知識的途徑更加多樣。在這個模式中,教學不再以教師為唯一中心,也不以教師的講授為唯一方式。數字化終端拓展了學生的大腦認知,由此促進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再認知,完善學生對教師教學的再認知。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則在國際學校中起步較晚,尚處於嘗試階段。其教學結構變化來源於兩步:第一步,課堂外根據教師事先提供的微視頻、在線試題,開展自主學習,整理收穫,提出困惑。第二步,課堂內展示交流、協作探究、科學實驗、完成作業,最後布置預習。學生可以在課外反覆看視頻,讓學習時間利用最大化。

以上這些國際高中教學模式的探究,為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改革和課堂模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參考和借鑑。在教育減負、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給出了新的思考和實踐。但我們還應該看到,國際高中在我國起步較晚,歷史積澱不深,對國際高中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也相對缺乏,所以很多創新的教學模式還停留在分散性的實驗階段,很難形成規模性和複製性效應,還存留許多阻礙或影響這些教學模式開展及整合的因素和問題。

因此,我們首先應該加大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專業教師的培養。國際高中教育是為了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新一代公民,實現這樣的目標唯有培養更好的具有相應能力的教師。與此同時,還要加大國際高中教師的教科研激勵措施,形成一系列的教科研製度,讓教師清晰地感受到教科研所帶來的自身成長和教學變化。

其次,應該豐富既講中國故事,又有國際理解的教學內容,提高基於三種教學模式的教學實踐效果。國際高中從中國文化走向多元文化,首要的是講清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不讓國際理解出現偏差和誤讀。因而豐富和完善既講中國故事,又有國際理解的教學內容,有利於學生學習過程中文化的自洽,有利於提高基於三種教學模式的教學實踐效果。

再其次,應該自主開發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強化基於三種教學模式及其結合的選擇性和針對性。當下,國際高中基於現實因素和未來發展,將更多地圍繞未來學校,打造「雲上」學校,提供遠程互動教學、混合式學習、互動課堂等。因此,自主開發豐富多樣、具有學校特色並針對自己學生的課程資源,就成為目前解決三種教學模式下指向性課程資源匱乏的有效途徑。

(執筆人:葉翠微)

生涯教育 幫學生打牢中國根基

2019年11月,中國生涯教育2019年學術研討會和第十八屆全國基礎教育學習論壇生涯教育分論壇分別在深圳和北京兩地舉辦,集中研討了生涯教育對於基礎教育以及學生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和教育實踐。

教育最重要的在於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價值體系,點燃孩子的熱情,激發他們的內驅力,一個充滿活力的校園總能給人以向上和向善的力量。對於國際高中來說,將生涯教育從大學和職場中提前至基礎教育階段,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重要舉措,有助於更早地引導三觀、啟迪心智。為什麼教育、怎麼教育、教育什麼,是生涯教育能否真實有效發生的關鍵。

與升學規劃的概念不同,生涯教育是為了「人」的教育,究其根本在「喚醒」。在學生成長變化中,生涯教育最需要引導學生的是對身份本質的思考和追問,對價值觀念以及必備品格的塑造與培養。目前,不少國際高中是外教為主、中教為輔的教育模式。外教雖然能夠給中國學生帶來「更正宗」的英語,助力世界視野的開拓,感受西方理念的不同,但他們缺乏對中國文化、中國國情、中國學生的深入了解。基礎教育階段是未成年個體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生涯教育絕不僅僅是教學模塊問題,它更是對學生孕育理想、穩定三觀、國人情懷的綜合教育。

高中階段的生涯教育,不僅要讓學生明其所愛,更要喚醒他們「自我認知、探索成長」的理念與意識,讓學生為自己做主、對自己負責成為一種自覺。只有把生涯教育糅合在學業選擇中,推進在平台活動的實踐內,貫穿於學生成長的全過程,打通自我認知和外部探索雙渠道,層層破解、步步落實,方能實現知識講授、興趣培養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國際高中的生涯教育在培養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重在構建其中國價值體系,不失中國根基,明晰「我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國際高中的文科教育更應引導學生在正確的三觀上感悟、探討與突破,培育民族自信。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生涯教育應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因材施教,個性化定製培養。生涯教育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生涯實踐體驗平台,使學生在實踐中明晰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技能與志向抱負,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做到極致,從而激發強大的學習內驅力。

生涯教育不僅是一個全方位的過程,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在現有認知層面中感知未來方向,隨著年紀增長、閱歷增多、視野寬闊,再逐步調整人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以發揮潛能與天賦為起始點,以學生的全部生涯為重點,不設終點,讓學生可以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逐步實現自我引導,讓每一個學生過上適合自己特點的生活。

通過多維度、多方式、多平台,生涯教育探索發現學生多元智力特長,以發展變化的眼光,助力學生生涯成長。生涯教育喚起學生的職業嚮往與人生理想,剔除標籤,不急於定位。科學有效的生涯教育讓學生投入到真實廣闊的平台,催生自我做主與自主選擇意識,成為兼具個性和社會性的全面發展的優質人才。

將生涯教育融入國際高中教育,目的是為培養青少年的家國情懷、創新能力和核心素養奠定堅實基礎。著力全面提升素質教育,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教育體系,師生只有真正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才能使生涯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真實有效發生,讓學生收穫幸福完整的精彩人生。

(執筆人:王紅軍)

師資建設 優化教師隊伍刻不容緩

2019年有數據顯示,我國在校就讀國際課程的學生到2020年將達到45萬餘人。那麼,與之匹配的師資整體狀況如何,應從哪些方面著手去優化教師隊伍,都是我國國際高中當下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總體而言,我國一線城市品牌中學高中國際部師資配備較好,多數教師具有良好的學術背景和相關國際教育領域工作經驗。從中外教師學歷來看,主要以碩士畢業生為主,北京四中等校國際部,擁有多名海歸博士執教。外教大多具備良好的教育資質,例如,上海中學國際部目前共有90餘位有資質的國際文憑課程(IB)和美國大學先修課程(AP)教師,其中多名教師兼任相關考試的考官。

從師生比例看,國際高中實行小班化教學,師生比大體恰當,一般控制在1∶10左右,北京四中等學校的比例達到了1∶5。從課程安排看,大多數學校都能揚中外教師之所長,外教一般負責外語類、專業類、升學指導類、活動類課程,「海歸」教師主要負責專業類課程,本土教師主要教授我國國家課程和學校選修課程。

此外,某些中學國際部的師資配備可謂「人高馬大」。據了解,美國大學先修課程全部由美國大學理事會授權的具備美國大學先修課程教學資質,擁有多年教學經驗的中外籍專家承擔教學任務。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外教、「海歸」教師和本土教師在教學上也各有其短板。外教在文化背景、交流方式上與中國學生有差異,需要融合;「海歸」教師在專業背景和語言上一般都比較突出,但缺少心理學、教育學的基礎,需要在課堂摸爬滾打一段時間後才能走向成熟;本土教師在教學理念上要更新,在教學方式上需要改變。

相比之下,二、三線城市高中國際部師資就沒有一線城市那麼齊整,一是外教准入門檻較低,沒有合格資質證書的外教,只要是洋面孔就能上講台。二是教師隊伍不穩定,流動性較大,尤其外教跳槽多。一些學校重「用」輕「養」,大多通過「挖角」的方式尋找自己滿意的教師。三是本部另設校區的國際部,本部只派遣管理人員及少許本部教師,大部分中方教師屬於外聘教師,其教學水平參差不齊。

針對我國國際高中師資當前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我們不妨從以下路徑進行改進,不斷夯實國際學校師資隊伍素質,助力全面提升教學質量。第一,將國際學校教師隊伍培養納入國家戰略,在部分高校開設國際學校教師培養課程,與有資質的校外培訓機構聯手開展國際學校教師培養培訓工作。第二,提高外教准入門檻,對其是否具有合格資質進行嚴格審查,把好外教「入口」關。實施嚴格的外教招聘程序,注重簡歷篩選、面試、試講等環節。同時,適當增加給予那些具有良好資質的外教來華工作簽證機會,拓寬外教招聘渠道。第三,成立區域性國際教育交流中心,搭建中外教師交流平台,給予國際學校教師國內外研修培訓機會。第四,加強我國國際高中教育價值引領,提高外教對我國國際高中辦學理念、願景和價值觀的理解與認同。第五,打造常態化的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打破那種中外教師各自單打獨鬥的局面,營造合作性教師文化工作氛圍,促進本土教師與外教雙向學習與交流,組織開展中外教師課堂觀摩與課例研討活動。第六,加強中外教師職前、職後培訓,涵養他們的國際視野、終身學習的意識,提升其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全球勝任力和課程創新能力。第七,要不惜花重金招聘優秀教師。不斷完善教師薪酬體系,建立健全教師激勵機制,讓教師覺得有奔頭、有歸屬感與成就感。真正做到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

(執筆人:羅朝猛)

《中國教育報》2020年01月10日第6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