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背鍋!「中國人每吃一塊肉,亞馬孫雨林里就冒出了一股煙……」

北晚新視覺網 發佈 2020-01-10T01:07:09+00:00

「中國人每吃一塊肉,亞馬孫雨林里就冒出了一股煙。」作者先構建了中國人「抵制人造肉」的形象,再借一個賣人造肉商人之口,痛斥了中國人吃普通肉類的「惡行」,寥寥數語,中國人吃肉,就成了「破壞世界環境」。

「中國人每吃一塊肉,亞馬孫雨林里就冒出了一股煙。」

《紐約時報》文章的截圖

近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人會買人造肉嗎?》的報導。然而,這個本該為讀者介紹中國人消費習慣、科技發展的話題,被作者硬生生地塗上了「中國威脅論」的色彩。

這篇企圖夾帶私貨的報導,從標題就開始做起了文章。這篇新聞的中文標題為《中國人會購買人造肉嗎?》。但在英文版本里,標題的主幹卻是這樣一句話:不可能的餃子與渺茫的包子。

結合這篇報導的主要內容,作者在缺乏完整推理邏輯和證據的情況下,配合這麼個標題,向讀者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中國人非常抵制人造肉。

文章中英文標題的對比

文章開頭寫道,中國不斷增長的肉類消費,加劇了對環境的破壞,導致了「缺水、熱浪,以及亞馬孫雨林被毀」。

緊接著,作者引用了採訪對象、人造肉製造商老闆的一個比喻:中國人每吃一塊肉,亞馬孫雨林里就冒出了一股煙。

作者先構建了中國人「抵制人造肉」的形象,再借一個賣人造肉商人之口,痛斥了中國人吃普通肉類的「惡行」,寥寥數語,中國人吃肉,就成了「破壞世界環境」。

相比之下,選擇人造肉被說成是中國人「解決環境問題、減少進口依賴」的靈丹妙藥。可報導馬上又說,中國給人造肉進入市場設置了「政治阻礙」。

原來,什麼破壞環境、進口依賴不能解決,都要怪「該死的中國政治」。

但事實真的像這個作者說的這樣嗎?

其實,《紐約時報》這位作者與其反覆討論「政治」、「文化」、「口味」,為何不肯談談最基本的事實:人造肉的價格非常貴!

根據CNBC新聞3個多月前的報導,文中抱怨中國市場「政治和文化」阻隔的公司老闆,他家產品的價格就不便宜。用他家人造肉做的漢堡,成本是普通牛肉漢堡的3倍。

作為商人,這個老闆難道不清楚「價格影響需求」的常識?

CNBC新聞截圖

當然,熟悉西方媒體的讀者,對《紐約時報》這個觀點應該不陌生。用「中國人吃肉太多」指責我們破壞環境,已經是他們的保留節目了。

英國《每日電訊報》這篇報導的標題,就叫「中國人吃肉量是美國2倍了」。

不知道作者是否知道,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截圖

事實上,中國上漲的消費是源於我們龐大的人口,論人均肉類消費量,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發布的數據,中國人的肉類消費不僅遠低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甚至還低於同為新興國家的巴西。

即使在平均消費量低於西方的情況下,據農業農村部2019年的數據,中國是世界上唯一養殖水產品總量超過捕撈總量的主要漁業國家。

也就是說,相比更破壞環境的捕撈,中國人靠養殖解決了吃水產的問題。

各國人均肉類消費量,圖片截取自BBC報導

不知道面對這些數據,《紐約時報》心裡會作何感想?

畢竟,如果中國人吃肉會讓亞馬遜雨林冒煙,那吃肉比我們多一大截的西方世界,恐怕已經把全地球給點著了。

網友聽後發出靈魂質問

澳大利亞燒了四個月,是因為中國吃肉太多了嗎?

延伸閱讀:

5克人造肉價格遠超大龍蝦,踏踏實實吃真正的肉類吧

因為具備良好的口感、豐富的營養價值,肉類一直在我們的餐桌上不可或缺。

一段時間來,一些肉類價格出現上調引發關注。就在前幾天,來自南京農業大學的一項研究成果賺足大家眼球: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在這裡誕生。人造肉即將迎來春天,不久後我們就可以吃上價廉物美的人造肉了嗎?記者昨天求證發現並非如此,真正意義的人造肉目前的製作成本遠遠超過普通肉類,且產量極低,離真正走向大眾餐桌還需較多時日。

據了解,目前行業內的人造肉有兩類,一類是以植物來源的蛋白為原料,通過物理方法改變蛋白質結構,從而模擬真肉的外觀和口感的「植物肉」,前端時間出現在西式快餐店的植物肉漢堡等產品,都屬於這一類。而另一類被稱為「細胞肉」,是利用動物幹細胞在實驗室培育出動物組織的品類,在口感和成分上更接近於傳統肉類。南京農業大學研發的人造培養肉即屬於這一類別。

記者了解到,在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周光宏教授帶領團隊、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乾細胞培養20天得到了培養肉。這也是國內首例由動物幹細胞擴增培養而成的人造肉。

人造肉成功了,很快就能上市應用嗎?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和北京農學院的專家告訴記者,事實上國外也有一些知名農產品企業在研發這類人造肉,但仍處於研發階段,以目前的技術而言,培植細胞肉的體系中需要加入大量的動物血清,而血清來自於血液,因而為獲得血清必須屠宰動物,加上仍在研發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科研的人力和物力,人造肉的成本遠遠超過普通肉類。

據介紹,2013年,世界上第一個從實驗室造出來的細胞培養人造肉,製作成本高達215000英鎊。此次周光宏教授培養得到的人造肉也只有區區5克,實驗意義遠大於應用意義,「即使目前真正的人造肉上市,價格也將遠遠超過大龍蝦。」專家說,對於普通市民,現在還是踏踏實實吃真正的肉類吧。

那人造肉的應用前景在哪呢?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專家表示,目前最理想的應用可能是載人深空探測,比如去火星或者更遙遠的星球。以各國建設的模擬封閉式太空艙為例,艙內人員可以通過自主植物栽培獲取足夠的蔬菜糧食,但肉類蛋白,目前只能依靠飼養黃粉蟲,它的口感肯定不如真正的肉類,因此或許是未來的一個方向。


來源:綜合環球網、網友評論、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TF03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