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牛肉?還是二者兼顧?

養牛派 發佈 2020-01-10T01:26:07+00:00

在過去幾年裡,美國牛肉總產量的19%-22%來自於奶牛領域的淘汰奶牛、去勢奶公犢和後備牛。而在奶牛養殖過程中,注射部位可能是肩部和尾部之間的任何區域,不規範現象很常見。

作為奶牛養殖者,牛奶是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其收入來源終究也會涉及到肉牛。在過去幾年裡,美國牛肉總產量的19%-22%來自於奶牛領域的淘汰奶牛、去勢奶公犢和後備牛。


因此,奶農也是肉牛生產者。謹慎選擇注射部位,以免破壞牛肉品質,提高牛肉的市場價格也是提高奶農收益的一項重要環節。

奶牛場的牛肉可能存在藥物注射損傷

牛肉質量保證計劃(BQA)是一項國家實施的全國性項目。BQA向美國牛肉生產商和消費者提供如何將畜牧業養殖與科學技術有機結合的相關信息,督促牧場在最佳條件下飼養牛隻,該項目旨在確保所有的消費者都能購買到質量上乘的牛肉。

BQA認為,所有的藥物注射都會對牛的注射部位造成潛在損傷,即使注射無菌水也會造成損傷。因此,他們建議在肩膀前部進行注射操作,以免造成高價值肉塊的損傷。

而在奶牛養殖過程中,注射部位可能是肩部和尾部之間的任何區域,不規範現象很常見。從犢牛出生到奶牛死亡,每頭奶牛在一個泌乳周期內可能需要15-20次藥物注射。比如,奶牛分娩後的首次人工授精前就需要進行預同期發情流程,在懷孕前需要進行1-2次的同步發情流程,還需要在產後和干奶期進行多次疫苗接種,這些處理都涉及到藥物注射。

據報導,至少有50%的生殖激素的肌肉注射(簡稱肌注)部位是在後腿部。事實上,在奶牛場,想要完成頸部注射生殖激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原因如下:

首先,用於懷孕診斷和完成輸精等其他繁殖工作的設施,不便於頸部注射的操作。在奶牛場中,常用頸枷來固定奶牛,與尾部區域相比,從頭部靠近奶牛並在頸部進行注射操作比較困難。

再者,有人認為生殖激素的功效會隨注射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對於攝護腺素的肌注以及GnRH的靜脈注射(靜注)或肌注,美國食藥監局(FDA)中沒有列出具體的注射部位。比如,碩騰(Zoetis)新型濃縮攝護腺素產品Lutalyse的說明書就標註了肌注和皮下注射部位。

最後,有些人認為,與接種疫苗、抗菌藥物和消炎藥相比,生殖激素注射造成的肌肉組織損傷程度較輕。

攝護腺素對肌注部位損傷更嚴重

有研究檢測了在牛半膜肌或半腱肌(後上肢肌肉或後臀部)注射攝護腺素(5cc)、GnRH(2cc)、氟尼辛葡甲胺(5cc)或生理鹽水(5cc)5周後肌肉損傷情況。以氟尼辛葡甲胺作為陽性對照(因為其使用肌注而不是皮下注射時會引起組織損傷),通過監測血液的肌酸激酶對組織損傷進行化學評估,結果顯示肌注攝護腺素和氟尼辛葡甲胺比GnRH或生理鹽水對肌肉造成的損傷更嚴重。

已知攝護腺素會引起血管收縮,並可能通過損害血流量而導致肌肉損傷。這項研究的一個問題是,注射產品的劑量存在差異,且缺乏對注射部位的實際組織檢測,儘管存在這些潛在的缺陷,但結果表明肌注攝護腺素可能比GnRH更易造成注射部位肌肉的損傷。


奶牛場的牛肉品質正在提升

BQA現已被納入了美國國家牛奶生產者聯盟(NMPF)的牧場責任制項目(Farmers Assuring Responsible Management)。從2018年的審計結果可以明顯看出,奶農正在採取措施,做出改善,後臀部的注射頻次已從1998年的60%下降至目前的15%。由於荷斯坦牛肉的大理石花紋很好,更多的奶牛胴體分割肉塊出售至高檔餐廳。2012年淘汰牛審計報告指出,75%的淘汰牛或公牛胴體是以分割肉塊形式出售的,而不是碎牛肉形式(碎牛肉一般用於製作漢堡肉餅)。

因此,為了生產出具有較高價值的分割牛肉,奶農們應謹慎選擇藥物注射部位,以免損害牛肉品質。

藥物注射的注意事項

生殖激素應該注射到肌肉深處,可以採用不超過18號的1.5英寸針頭,這種針距和針長能保證產品注射達到肌肉深處。這個建議很有實際意義,因為注射藥品可能會發生回流,尤其是當GnRH產品的容量只有1cc時。

另外,BQA指南建議,同一個注射部位每次注射劑量不應超過10cc

一定要採用無菌注射技術,儘量在牛頸部的清潔區域進行注射操作,永遠不要將已經使用過的針頭插入藥品內;製藥公司必須遵守嚴格的標準,以確保其注射產品的無菌性和安全性。由於針頭的處理不當和重複使用,藥物可能會發生污染,注射受污染的藥物會大大增加感染的可能性,並會降低藥物的功效。

BQA指南中指出,頸部注射要優於後腿注射。在可能的情況下,建議遵守這些規定,以減少和消除對高價值分割部位的損傷,在培訓員工和管理肌注操作時,也要認真考慮這些指導方針和建議。

全新升級的肉牛健康研究室操作指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