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國內新增逾4000家,實體書店如何成為多元閱讀價值擔當

文匯網 發佈 2020-01-10T01:57:24+00:00

北京圖書訂貨會昨天開幕,2020中國書店大會發布《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2019中國實體書店圖書報告》,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實體書店數量超七萬家,2019年國內關閉了500多家書店,但新開書店數量超4000家,書店總量與增加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西西弗書店上海首家定製店裡,讀者駐足女性題材專區

近年來在國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加上全民閱讀活動的持續推動,我國書店數量不斷增加。北京圖書訂貨會昨天開幕,2020中國書店大會發布《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2019中國實體書店圖書報告》,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實體書店數量超七萬家,2019年國內關閉了500多家書店,但新開書店數量超4000家,書店總量與增加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書店大會還匯聚了全國一線經營者、資深出版人探討:走出上揚曲線後,實體書店下一步如何走得更堅實?快速發展的書店業能否讓人慢享知識服務新風景?「在書店規模不斷擴張的同時,書店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全行業的銷售收入雖有增長,但整體利潤卻在下降。如果離開了政府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一些書店恐怕還是有生存問題。」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理事長艾立民提醒,面對新媒體新技術的挑戰,實體書店需要擴大線下優勢,形成新的閱讀場景,發掘新的閱讀需求。

校園書店、社區書店和鄉村書屋異軍突起,門店線下優勢有待擴大

統計顯示,過去一年,國內鄉村書店異軍突起,以「文化+」助力鄉村振興;高校書店重現繁榮,大學出版社社辦書店唱主角;社區書店繼續蓬勃發展,這些都為中國書店業發展帶來了新的變革與機遇。來自上海的朵雲書院旗艦店、青浦薄荷香文苑、光的空間紹興路店、復旦經世書局,就被業界視作實體書店兼具顏值與專業並深入鄉村、社區、校園的樣本。

光的空間紹興路店入選年度致敬盛典「年度社區書店」之一

與此同時,實體書店傳統賣場升級改造的力度不斷加大,多個省市的國有新華書店投入大量資金,實現書店環境改造和功能提升。大型書城相繼落成投入使用,據統計,目前我國5000平方米以上大書城已有135座,其中一萬平方米以上書城35座。

對此,書店專家徐智明在解讀報告時談到,實體書店行業呈現兩個基本態勢,一是連鎖書店規模擴張繼續,二是不同規模書店普遍在業務上進行多元嘗試。但一些無法迴避的問題也擺在全行業和書店個體面前:新店開業速度可能前所未有,很多贏得矚目的新店此後將會很快轉向平淡,還是能帶來令人驚喜的營收?書店的營收增長速度是否匹配店面擴張速度?規模增量到底在哪裡?

畢竟,目前圖書出版和零售均保持穩健增長,但圖書消費的增長,網上書店占據大半,餘下的份額並不足以惠及整個實體書店行業。年度報告通過對全國5500多家實體書店和3400多家網絡書店的監測數據顯示,與上一年度相比,國內實體書店銷售整體增長5.85%,其中來自實體書店網上平台渠道的貢獻量不可小覷。另一方面,實體店動銷品種較網店多51.39%,新品量降質升,精品策略初見成效。

對此,報告主編、百道網董事長程三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目前不少實體書店都是線上線下「雙渠道」經營,但在目標群和賣書定位上各有優勢——線上更多是「頭部產品」占優,比如現象級爆款書,顧客直奔目標,「一鍵下單」,購買配給快速便捷;而實體書店更多體現「長尾效應」,通過充足的展示空間和陳列邏輯,讓顧客一目了然書店的主題設置,更容易製造邂逅感,也讓更多品種的書有了「C位」機會。「因此,實體書店對於出版業的一大價值在於,在網絡大數據算法之外,線下店面應該是多元化、多樣化閱讀的價值擔當。」他預言,未來十年,中國將誕生世界上最大的品牌書店,書店將越來越人文化和人性化。

換句話說,一方面書店的整體功能、經營方式和業態整合上需更加適應新零售和新消費帶來的變化,用新的商業邏輯推動文化消費再上一個新的台階;但堅持書店核心價值也是必不可少的,通過變換的書店主題和選品邏輯,專業的書店能有效串聯起零散、碎片化的知識,給讀者注入持續的新鮮感。

未來書店的核心爆發力,或在於打造消費者「學習場」

身處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應用時代,知識服務的新模式開啟,有專家認為,「終身學習」的市場規模正在急速擴容。而書店業態的多元多媒和轉型升級,正不斷提升人們對文化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未來書店的核心爆發力,或在於打造消費者「學習場」。

徐智明認為,所謂「學習場」,是指通過各種書與非書的內容,閱讀與非閱讀的形式,服務於讀者的終身學習。成為學習場的書店,將在保持現有的圖書、文創、咖啡業務的基礎上,打造「學習付費」新業務。在營業時間內,全天候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收費的學習場景,讓消費者將線下付費學習這種特定的消費活動,與實體書店緊密關聯,從而獲得一個確定的規模增量。他暢想,未來全行業合力開創與線上「知識付費」並列的百億級線下「學習付費」市場。而提供學習產品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把書上的內容變活」的過程,作家、本地各領域專家或者能夠輸出有價值內容的人、書店顧客都可以成為書店「學習付費」產品的提供者。

當更多的消費者成為「學習人群」,捲入的人口規模遠超傳統的「讀者」,實體書店也能為自己辟出更靈活的施展空間。比如位於上海中心的「最高書店」朵雲書院,正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探索新型書店模式的全新嘗試,它精準洞察年輕人打卡式消費的時代需求,以文化地標思維打造實體書店,把書店打造成集合展示人文美學、城市風情、社交休閒等多重功能的公共空間,讓逛書店成為當地百姓的新生活方式、外來遊客的新旅行模式,為整個書業提供了全新思路。

而眼下民營書店連鎖品牌的快速擴張也引起了業內關注。「貓的天空之城」書店創始人徐濤觀察到,西西弗書店馬上將到開出全國300家店這個臨界點,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書店。「雖然開店速度很快,但其商業模式和商業邏輯也都很穩健,一定會影響到中國書店版圖,特別是它逐漸對當地特色書店的衝擊,必將引起新的書店思路,讓書店業變得更豐富多彩。」

「沒有情懷不能做書店,但僅有情懷做不大書店。」幾何書店執行董事兼CEO陳曉明提醒,要正視書店的商業性,培養商業意識,「書本質上是一種經過層層工序的商品,正視書店的商業性,培養消費者的商業意識,對整個行業來說都尤為重要。」

作者:許暘

編輯:衛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