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4》:真正厲害的人,最不在意輸贏

田小等 發佈 2020-01-10T02:07:00+00:00

其實認真看過《葉問》的人都知道,「武」只是形式,電影是想通過人與人,或者說國和國之間的武力爭鬥,來表達「思想」。

說到「葉問」系列電影,很多人可能會首先想到武打、爭鬥。

其實認真看過《葉問》的人都知道,「武」只是形式,電影是想通過人與人,或者說國和國之間的武力爭鬥,來表達「思想」。

最近熱播的《葉問4》,可總結出這樣一個核心思想:

人不應該爭強好勝,但是必須有贏的實力。

1.一個故事

電影開始,葉問的兒子又一次因為打架惹怒了校長,校長決意要開出他。

在校長辦公室里,葉問一臉誠懇地對校長說:

「能不能再給他一次機會,我保證再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兒了。」

可校長態度很堅決,說:

「上次就保證是最後一次了。」

葉問知道,沒機會了。

這一天回家後,他決定送兒子出國讀書。第二天,他就買票啟程去了美國。

在唐人街,經人介紹,葉問見到一位在當地很有威望的萬師傅,想請他寫一封推薦信給當地學校,但這位萬師傅很喜歡爭強好勝,也從心裡瞧不起葉師傅,當場就來了個下馬威,說:

「打贏我,拿信!」

葉問不想打,走了。

幾天後,這位萬師傅和他的武館,以及一眾中國習武之人,與當地的軍方勢力發生衝突,並在比武中導致多人受傷,萬師傅本人也受重傷進了醫院。

在這一場中國人和美國人「決鬥」中,中國人一敗塗地,所有人都在悲傷難過、哀嘆焦慮,觀眾的情緒也被調動了起來:

「中國人啊,你站起來,你要贏!」

可是,誰去打敗那個讓中國人一敗塗地的美國軍人?沒有人。

最後,葉問站出來,用中國功夫「詠春」,打敗了那個美國軍人,贏回了中國武術的尊嚴和中國人的尊嚴。

之後,美國人也改變了對中國武術的看法,甚至把中國武術列為了軍事必修課程。

中國人和中國武術,都得以揚眉吐氣了!

電影《葉問4》其實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

人不應該爭強好勝,但必須有贏的實力。

2.兩種心態

電影里的葉問和萬師傅,都是習武之人,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

葉問很低調,從不因為自己有武藝在身去招惹別人,相反,就算別人來招惹他,他也是能躲就躲。

所以當萬師傅以「打贏他」為條件交換入學推薦信時,他放棄了。

萬師傅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種人,也是特別地有「意思」:

同是習武的中國人,在美國的領地上,他絲毫同胞情誼也不講,當葉問來求助於他,想要一封入學推薦信,他直接就下了戰書:「打贏我,拿信!」

可見,萬師傅是很喜歡爭強好勝的人。

可是面對美國人,他又一直奉行「忍」字:

他的女兒在學校讀書,多次被美國的同學欺負,甚至被群毆,但他每次都告訴女兒說:「你要忍!」

萬師傅的爭強好勝,只是針對他覺得自己可以抗衡和打敗的人,他的內心其實是自卑的,是「弱」的。

也正是因此,他很渴望通過去打敗一些不如自己的人,來證明自己的「強」。

葉問還有一個名字,叫「低調的自信」。

萬師傅另一個名字,叫「佯裝的自大」。

萬師傅內心自卑,又技不如人,所以最後敗得很慘。

內心「弱」的人,歸根結底是「弱」的。

葉問從不與人爭,但心裡有底氣,不畏懼強者,也不挑釁弱者,只有在逼不得已的時候,才選擇用實力說話,還「說」得足夠漂亮!

3.偽裝的自信,有多消耗人?

著名心理學大師阿德勒這樣定義自卑:

當一個人遭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並且認為自己根本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時,就陷入了自卑。

電影《葉問4》中的萬師傅,面對美國人歧視和欺負,堅決不反抗,堅決忍耐到底。

與此同時,在那些不如自己的人面前,他又很喜歡爭強好勝。

顯然,他是一個自卑的人,而且是一個努力要掩飾自己的自卑的人。

其實每個人內心多少都有些自卑,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兒,自卑甚至可以成為動力,驅使一個人發憤圖強。

可是,當一個人使勁地去掩飾自卑時,就對自己構成了「內耗」:

內耗之一:

因過度關注外界,尤其是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消耗大量精力。人的精力一定是有限的,相應地,用來提升自己實力的精力就被削減了。

內耗之二:

因為過度關注輸贏,心態嚴重失衡,不利於個人水平的發揮,更容易走向失敗。

一個明明自卑卻要偽裝成自信的人,為了完成偽裝,既消耗精力,又破壞心態,必然導致個人實力的技不如人,這樣的人,拿什麼取勝?

最想贏的人,偏偏最容易輸。

因為他始終是想用一種虛假的優越感麻痹自己,而不是真正提升個人實力。

在這種麻痹中,自卑感只會與日俱增,真正的問題卻始終沒有解決

4.超越自卑和自信的「二元對立」

識別並指出一個人是自卑的,這沒有任何意義,還很招人討厭。

真正重要的,是識別「偽裝自信」帶給自己的消耗,然後走出來。

其實哪裡有絕對的自卑和自信?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指出:

每個人的內心都是自卑和自信的混合體,我們應該謀求這兩種心態的和平共處,而不是消滅其中一個。

換句話說,其實是消滅「二元獨立」。

老子在《道德經》里提出了一個觀點:

當我們界定了何為美,同時也就製造了何為丑,當我們界定了何為善,也就界定了什麼是惡。這樣的「二元對立」,會直接引發衝突。

所以老子提倡超越二元對立,放下「分別心」。

從這個觀點出發,自信和自卑,實際也是我們界定出來的一個「二元對立」。

正是這一不恰當的界定讓自卑者承受了痛苦,其中一部分人還因此確立了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建立絕對自信。

結果,在求而不得中更加痛苦了。

其實,用「自信」來形容葉問並不準確,更精準地說:他是一個「淡定」的人。

基於內心的淡定,他不在意輸贏,也不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因此,他能把有限的精力都投入到個人實力的提升上。在必要的時候,一鳴驚人,還贏得足夠漂亮。

平和的心態是最健康的心態,也是人生最好的底色

5.用實力說話,有多爽?

電影的最後,葉問出手,打敗了傲慢的美國軍人,也由此改變了他們對中國武術和中國人的輕蔑態度。

在葉問獲勝的那一刻,電影里的中國人,以及作為觀眾的我們,內心都「爽」極了。

用實力說話,就是這麼爽!

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

我曾有一個高中同學,長得又矮又丑,在學校很不招人待見,可是他發奮讀書,在高考中成為一匹黑馬,是我們那一屆唯一考取北京大學的人。

當他把錄取通知書握在手裡,你知道他心裡有多爽嗎?

再舉個例子,在《奇葩說》第六季中,詹青雲火了。

這個來自山區的草根姑娘,靠貸款一路求學,靠著多年積累下的學霸級的學識和智慧,在奇葩說這個人才濟濟的舞台上,成為了一個最閃亮的人。

用實力說話,你知道她心裡有多爽嗎?

每個人活著,都應該有自己的實力。

在工作中,實力是自己立足的根本。

在生活中,特別是在婚姻中,實力更是自己說話的底氣。

有實力的人,從不在意別人的臉色,因為真正有實力的人,根本沒有人敢給他臉色看。

2020年的嶄新時光,已經在眼前鋪開,你將為自己積蓄怎樣的實力?你想讓自己的人生抵達怎樣的高峰?

人生的「酸爽」,要靠自己去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