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書 ‖《顯微鏡下的大明》

澤光書院 發佈 2020-01-10T02:12:45+00:00

在當今節奏飛快、海量信息的環境下,@澤光書院 讓你有效、迅速的抓住一本書的精髓,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書中的一系列新觀點、新視角、新主張,將為你我在這場閱讀盛宴中啟迪智慧、潤澤心靈。

【書院薦書】在當今節奏飛快、海量信息的環境下, @澤光書院 讓你有效、迅速的抓住一本書的精髓,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書中的一系列新觀點、新視角、新主張,將為你我在這場閱讀盛宴中啟迪智慧、潤澤心靈。關注@澤光書院 頭條號,讀書,為遇見更好的自己,為遇見更大的世界。

圖書:《顯微鏡下的大明》

作者:馬伯庸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月

ISBN:9787540488475

【推薦理由】

★ 馬伯庸全新歷史紀實作品,一本值得收藏的明朝歷史書

★ 六件罕為人知的明代檔案,六個塵封已久的民生往事

★ 生動的基層治政手冊,於細微處讀懂真正的古代中國

★ 這本書娓娓道來,用筆綿密細緻。讀者讀來也可以從一個又一個細節當中,編織起一個複雜的大明帝國。

【內容簡介】該書講述的,是六個深藏於故紙堆中的明代基層政治事件。

作者從明代的一系列罕見民間檔案文書里,挖掘出這些塵封已久的故事。這些檔案是中國歷史中絕無僅有的奇蹟,它們著眼於平民的政治生活,而且記錄極為詳盡。在這裡,我們能看到樸實的百姓訴求、狡黠的民間智慧、骯髒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場均衡之術,從無數個真實的細節里,展現出一幅極其鮮活的政治生態圖景。

這六個事件聚焦於一府一縣乃至一村之內,記錄的是最底層平民的真實政治生活:當遭遇稅收不公時,他們如何憤起抗爭;當家族權益受到損害時,他們如何興起訴訟;當政治利益與商業利益發生矛盾,他們如何與官府周旋博弈;當朝廷要求整頓戶籍,他們又是如何從中造假牟利……

《學霸必須死——徽州絲絹案始末》:萬曆年間,一項不公正的稅收政策在徽州府引發了曠日持久的混亂。亂民、縣官、州府、戶部、首輔、皇帝等諸多利益集團的博弈之局。

《筆與灰的抉擇——婺源龍脈保衛戰》:婺源縣一場持續了六十四年的經濟爭端,反映了一個縣級官員,是如何在重大議題上平衡一縣之利害的。

《誰動了我的祖廟——楊干院律政風雲》:歙縣一樁民間廟產爭奪案。訴訟雙方在這場綿延八年的官司中各展所長,用盡心思,上演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嘉靖法律大戲。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檔案庫的前世今生》:一個坐落於後湖(玄武湖)中的冷門機構——大明黃冊庫從建立到衰敗的全過程。了解明代的基層統治,是如何一步步垮掉的。

《胥吏的盛宴——彭縣小吏舞弊案》: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司,卻引來了無數貪婪蚊蟲的叮咬。胥吏之惡,被刻畫得淋漓盡致。

《正統年間的四條冤魂》:四個無辜的清白老百姓,是如何裹挾入朝廷鬥爭的。

作者力圖以冷靜克制的零度敘事,替那些生於塵埃、死於無聞的螻蟻之輩作傳,轉述他們湮沒於宏大歷史中的聲音。想要讀懂大明,想要讀懂中國古代政治,不可只注目於朝堂,亦要聽到最底層的吶喊。在一個個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蘊藏著最真實的規律。

【作者簡介】馬伯庸:作家。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銀河獎得主,有「文字鬼才」之譽。被評為沿襲「『五四』以來歷史文學創作的譜系」,「文字風格充滿奇趣」。代表作:《顯微鏡下的大明》《長安十二時辰》《古董局中局》《三國機密》《風起隴西》《草原動物園》。

【作品欣賞】

這本書娓娓道來,用筆綿密細緻。讀者讀來也可以從一個又一個細節當中,編織起一個複雜的大明帝國。作者力圖以冷靜克制的零度敘事,替那些生於塵埃、死於無聞的螻蟻之輩作傳,轉述他們湮沒於宏大歷史中的聲音。想要讀懂大明,想要讀懂中國古代政治,不可只注目於朝堂,亦要聽到最底層的吶喊。在一個個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蘊藏著最真實的規律。

【讀後感】

《顯微鏡下的大明》:小人物的地氣

最近比較熱門的電視劇是《古董局中局》,該劇是根據馬伯庸先生同名小說改編而成。一開場就是市井小古董店老闆許願,接待了一個自稱英倫華僑的帥公子藥不然。第一次交手,許願拿出的「尖貨兒」三件有兩件仿冒明代物品:明英宗蘇工雞骨白吊墜和明代中後期的玉方壺。

《古董局中局》被譽為「關於古董鑑定、收藏、設局的百科全書式的小說」。可是,中國上下五千年,八十多個王朝,為什麼電視劇一開場出現的文玩只有明代呢?

也許僅僅是巧合吧。

不過,這個巧合讓我注意到了,馬伯庸先生最近的新作《顯微鏡下的大明》。

和馬伯庸以往的小說不同,《顯微鏡下的大明》是一本非虛構性的歷史紀實。

關於這本書的緣起,馬伯庸在序言裡說:「2014 年我和一位喜歡明史的朋友聊天,她講到萬曆年間徽州有一樁民間稅案騷亂,過程跌宕起伏,細節妙趣橫生,結局發人深省,這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然後,馬伯庸先生就去搜尋資料,發現學術界已經對類似的民間事件做了大量的研究了,只是對大部分人來說,閱讀原始史料太難了。於是,馬伯庸先生就用自己「妙筆」,輕鬆的話語寫給大家看。

和市面上研究明史的書籍不同,《顯微鏡下的大明》的主人公不是居於廟堂之上的高官和皇帝,而是市井中普通的小市民和基層公務員。

在《胥吏的盛宴——彭縣小吏舞弊案》一文里的人物都是縣衙里的「胥史」和「役」,用現在的話說,他們就是縣政府里的合同工和臨時工了。

在《誰動了我的祖廟——楊干院律政風雲》里出場的人物,用現在的話說,他們就是村裡羅姓人家的族長,村裡寺廟的方丈佛熙和鎮上管理宗教事務主任法椿。

在《筆與灰的抉擇——婺源龍脈保衛戰》里涉及的人,用現在的話說,他們就是縣高中部校長和學生,縣長和那些以挖石灰石為主營業務的小微企業老闆、個體工商戶等。

雖然,《顯微鏡下的大明》里的人物職務非常的卑微,但是從他們的故事裡,我們看到的是整個大明王朝的運作模式。正如馬伯庸先生在序言裡所說:「它就像是一台顯微鏡,通過檢驗一滴血、一個細胞的變化,來判斷整個人體的健康程度。」

在《學霸必須死——徽州絲絹案始末》里,我們了解明王朝的稅收政策是如何執行以及糾錯機制的僵化。

《誰動了我的祖廟——楊干院律政風雲》里,我們看到是明王朝的法律運行體制。村民羅顯為了祖墳要打官司,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族中人,說明官司的利害關係,有錢出錢,沒錢出力。最後選了8個人處理官司事宜,籌措了4000兩銀子備用。當時,4000兩銀子可購買8000石糧食,一石等於現在120斤,總共96萬斤,折現就是270萬元左右。這個數字讓我們了解到兩點:明代打官司是很費錢的,還有就是當時的司法運作已經腐敗到了極點了,想要打贏官司就要處處打點,處處使錢了。

吸取了在縣裡吃虧的教訓,羅顯選擇到巡按察院上訴了。巡按察院的負責官員叫做「巡按御史」,他代表皇帝定期巡視各地,檢查地方政務。可以把其理解為一個空降的司法兼紀委官員,上可通天,只對皇上負責,地方政府管不著。就這麼一個地方,讓羅顯打贏了一次官司,可是不料他的對手法椿有極強的韌性又邪性,做事不擇手段。於是羅顯和法椿的官司起起伏伏,誣告與反誣告,人死了又復生等奇事迭生。這些事放在懸疑劇里,故事情節已經反轉了好幾個180度了,精彩程度不亞於福爾摩斯小說。最後,你就不得不感嘆:明代普通老百姓的法律智慧這麼厲害啊。

在《顯微鏡下的大明》一書里,沒有高屋建瓴的宏大敘事,沒有燭照天下,明見萬里的大人物風骨,只有小人物的地氣。這種地氣是普通老百姓的視角去看國家的政策與自己日常生活的實際聯繫,多交一份稅等於少吃了幾頓飯,就這麼簡單。

余秋雨說:「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了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當你在歷史煙波浩渺的資料里找不到出口,不如找點空閒閱讀這本從小人物的生活里折射的明代政治問題。(原創文作者:靈林玖玖)

【圖書目錄】

學霸必須死——徽州絲絹案始末

萬曆年間,一項不公正的稅收政策在徽州府引發了曠日持久的混亂。亂民、縣官、州府、戶部、首輔、皇帝等諸多利益集團的博弈之局。

筆與灰的抉擇——婺源龍脈保衛戰

婺源縣一場持續了六十四年的經濟爭端,反映了一個縣級官員,是如何在重大議題上平衡一縣之利害的。

誰動了我的祖廟——楊干院律政風雲

歙縣一樁民間廟產爭奪案。訴訟雙方在這場綿延八年的官司中各展所長,用盡心思,上演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嘉靖法律大戲。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檔案庫的前世今生

一個坐落於後湖(玄武湖)中的冷門機構——大明黃冊庫從建立到衰敗的全過程。了解明代的基層統治,是如何一步步垮掉的。

胥吏的盛宴——彭縣小吏舞弊案

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司,卻引來了無數貪婪蚊蟲的叮咬。胥吏之惡,被刻畫得淋漓盡致。

正統年間的四條冤魂

四個無辜的清白老百姓,是如何裹挾入朝廷鬥爭的。

【分享薦書】薦書一向是我樂意做的事,因為讀書既是一個人的事情,又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所謂「一個人的事情」,是因為讀書本來不是群體性行為,獨自一人面對青燈黃卷,也能思接萬里,窮覽千載,和古聖先賢心有戚戚。從這個意義上說,讀書不怕孤獨,甚至期待有孤獨下來的時間和能力。所謂「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是因為《禮記》有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一個人看人、看事、看書,都有可能陷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擾,而把自己的心得與他人分享剖辯,不僅自己能獲得更深更廣的見解,也能啟發同好者的視野與思維,讓信息和見識在更大的範圍內傳播。分享薦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把自己認為最值得閱讀,乃至一讀再讀的書分享給大家,和大家一起切磋琢磨,於人於己,不亦樂乎!

歡迎關注@澤光書院 ,讓思想充實生活。閱讀可以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正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