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的新生活與新使命

pr人 發佈 2020-01-10T02:26:24+00:00

「人們說我是中國最富有的人之一,但我並不覺得那是我的錢,而是來自大家的一份信任,需要用更好、更明智的方式把它用好。」馬雲的目標是,要成為真正在世界範圍內給世界帶來改善與福祉的、受世界尊敬的國際一流公益基金。

「人們說我是中國最富有的人之一,但我並不覺得那是我的錢,而是來自大家的一份信任,需要用更好、更明智的方式把它用好。」

|本文由華商韜略原創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id:hstl8888)

作者:畢亞軍

支持鄉村教育只是支持教育的一個重點,教育也只是馬雲公益基金會的一個重點。

馬雲的目標是,要成為真正在世界範圍內給世界帶來改善與福祉的、受世界尊敬的國際一流公益基金。

這個目標對比現在全職員工不到30人而言,顯然是大了點。但當年,他也是在阿里巴巴還只有18個人時,就說要成為世界級偉大公司了。

中國不能沒有鄉村老師

2020年1月6日,三亞海棠灣香格里拉酒店。

「馬老師來了」,柳傳志、王玉鎖、虞鋒、劉永好、孫儷、高曉松、胡彥斌、NBA球星穆托姆博、莫寧……馬老師的企業家、明星朋友們也來了。

但當天的主角是馬老師請來的鄉村老師、鄉村校長們:2019「馬雲鄉村教育人才計劃」從18125名申報者中評選出的——100名獲獎教師、100名即將成為鄉村教師的獲獎師範生代表,以及20名獲獎校長。

這是「2019馬雲鄉村教育發展年會暨鄉村教師獎頒獎典禮」現場。它已連續在三亞舉辦5次,已是中國鄉村教育領域最具影響的年度盛事之一。

每一年,馬雲都親臨現場。他陪老師們一起走紅地毯,給獲獎者頒獎,把老師、校長們請上講台,跟老師、校長們自拍,出現在老師們的直播里和孩子互動,也自己「重回課堂」……

老師們中的很多人因此有了人生的第一次遠行、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看大海、第一次見到這麼多的明星、第一次如此被鮮花與掌聲包圍。

很多老師都說,這些年吃過的苦都在這兩天得到慰藉甚至是補償,因為馬老師給他們的不只是鮮花與掌聲,還有每人10萬人民幣現金資助與專業發展機會。

10萬元不多,但超過絕大多數老師工作至今的積蓄。這些老師一路上的艱辛,不是城裡人輕易能體會的。

今年的獲獎老師潘平忠就是個典型。

1991年,20歲的潘平忠本已走出家鄉國家級貧困縣貴州省榕江縣,到福建泉州一家電子廠打工,但因老家村校急缺老師被召回成了代課老師,至今已28年。

人們平時喜歡開玩笑,你的數學是不是體育老師教的,而榕江縣平永鎮階你村孖堯小學的所有學生,數學、體育,語文、音樂、美術等所有科目都是潘老師教的。

因為孩子們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老師之外,潘平忠還是「保姆」、「廚師」、「大家長」,為孩子們做午餐,管孩子們冷暖……期間,曾來過一位老師幫他分擔,但只待了兩年就走了,所有的事情都繼續由他一個人扛。

學校的條件是,連上下課鈴都是用破犁頭做成的,「窮得響叮噹」。但在這樣的環境,辛苦操勞28年的潘平忠卻至今還是沒有編制的「臨時工」。

這也是很多代課老師的尷尬:他們做著和編制教師一樣的工作卻「沒名沒分」,工資、社會保險、職稱評定、晉升等都無法與在編教師享受同等待遇。

「臨時」的28年里,潘平忠的同鄉們紛紛到沿海打工掙錢,每月有七、八千的收入。他剛去代課時,一個月僅有44元的工資,至今也只有2000多元的月工資。當地推行的代課教師「民轉公」政策,潘平忠也不夠格,因為政策規定,1986年以前參加工作的才有資格,潘平忠差了5年。

這個過程中,家人反覆反對過潘平忠,潘平忠自己也動搖過,但為了村裡的孩子,他一次次心軟,最終乾脆死心塌地把做鄉村老師當作了畢生理想。自己留在村裡教村裡的娃,妻子卻不得不為了自己的兩個娃到外面打工,掙學費。

去年9月,縣上推行撤點並校,潘平忠和他的18個學生被併到鎮上中心校,但他的工資還是2000多元,名分也依然是代課。

如今,全國依然有40多萬代課老師,「馬雲鄉村教師獎」的獲獎老師中,很多都是代課老師。僅2019獲獎老師中的代課老師就還包括:

  • 因為3個留守兒童,放棄縣城工作,成為鄉村教學點代課老師並堅持至今的山西水峪貫學區娘娘廟小學代課老師韓建兵;

  • 身患殘疾,至今已一人在一個教學點堅持15年,為趕往馬雲鄉村教師獎評獎現場,花了150塊錢找人給學生代課,而自己的工資才500塊錢一個月的唐高群;

  • 原本在縣裡有很好的工作,因為村裡需要救急而成為上村小學代課教師,並在2012年地震中靠一己之力重建學校、讓教學得以恢復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前所鄉上村小學代課教師阿長春……

代課老師之外,大多數編制內的鄉村老師,也是在長期奉獻自己照亮孩子們。他們很多人紮根鄉村,一個人就是一所學校,以一己之力讓村裡不再有文盲,讓村裡第一次有了大學生。

但他們用盡全力成為一個好老師,卻無力去成為一個能很好擔當家庭責任的兒、女、夫、妻和父、母。

這樣的艱苦和差距,也讓越來越多的鄉村教師不想再留在鄉村,更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再到鄉村當老師。最近,甚至有篇叫《在縣城做老師的90後,後悔了》的文章,說90後已經連在縣城做老師都不太願意。

但這些鄉村學校和孩子們卻是全面小康社會不容缺失的重要部分,而且依然是個龐大的存在。據統計,目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有超過4000萬兒童依然在鄉村學校就讀。他們的好壞,不但關乎當下,關乎未來,也關乎社會的公平公正。

這些年,政府和社會各界為鄉村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鄉村教育的薄弱依然普遍存在。2015年,已經成立馬雲公益基金會、並把教育作為重點的馬雲,把重點的重點鎖定在了鄉村教育這個最薄弱、也最難做的領域。

他說:「希望工程很了不起,用了30年的時間,讓中國的每個角落,都有了校舍。但是校舍不等於學校,我們要思考,接下來的30年,我們應該做什麼。

他思考的結果就是,要先從「人」開始,從師資開始。

當年,馬雲公益基金會就啟動了「馬雲鄉村教師計劃」,以陝西、甘肅、寧夏、雲南、貴州、四川六省區作先行試點(現已拓展至全國),每年選出100名「馬雲鄉村教師」並對獲獎老師給予現金獎勵和專業發展支持。

馬雲希望以此更好地激勵和支持鄉村教師,更好地發現和傳播來自於一線的教育創新成果,進而持續推動鄉村教育創新和發展。

最重要的是,推動更多社會力量關注鄉村教師,賦予他們以生活保障與職業尊嚴,讓他們安心教、教得好,給4000萬農村兒童、也是中國最需要被關注與支持的群體,以更多的機會,更好的未來。

啟動「馬雲鄉村教師獎」的當日,馬雲便將自己的微博簽名改成了:「鄉村教師代言人」。鄉村教育也隨即走進他的日程表。

他說:「中國可以沒有阿里巴巴,沒有馬雲,但不能沒有鄉村教師。

90多年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在談及鄉村教育家時寫道:「他足跡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學校氣象生動,二年能使社會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學農業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廢人生利。這種教師,就是改造鄉村生活的靈魂。」

今天的馬雲則強調,衡量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不是有多少好大學、好中學,而是最差的學校到底有多差。「最差的學校改變了,這個國家才更美好。

建立起一整套體系

伴隨工作的深入,馬雲和基金會對鄉村教育支持的面越來越寬。

「馬雲鄉村教師計劃」推出的第二年,基金會即啟動了新項目——「馬雲鄉村校長計劃」:預計10年投入約2億元資金,每年評選出20位優秀的「鄉村校長」,為他們每人提供總計50萬元的支持。

其中,10萬元用於幫助改善個人生活;10萬元用於領導力提升,包括參與國際遊學,組成校長課堂,結成「鄉村教育家」社區以探索鄉村學校發展;30萬元作為實踐基金用於所在學校,幫助改善學校教育環境,創新鄉村教育模式。

馬雲說,一個校長能深度影響一所學校,校長的教育情懷與教育思想決定學校的教育文化,校長的管理能力決定學校的教學成效,校長的領導力決定學校的氛圍和活力。一個優秀的鄉村教師,一生大概影響500個學生;而作為鄉村「教育部長」的校長,可能會影響100個老師。

沒有好校長,就沒有好學校。但中國很多鄉村校長缺乏培訓機會。「怎麼激勵教師,怎麼管理學校,什麼是財務,什麼是教案,應該怎麼運營,他們缺乏這些方面的學習機會。」「馬雲鄉村校長計劃」則要為解決這些問題探索出好的經驗模式,培養出新一代具有優秀領導力的「鄉村教育家」。

為了貫徹對校長的培訓、提升,2017年7月12日,基金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舉辦了「新鄉村校長論壇」。2018年11月,馬雲還親自帶著15位鄉村校長遠赴美國,與美國教育家探討學校設計、情商培養、教學藝術、學校領導力等前沿話題。

期間,馬雲還不惜動用私人關係,讓聯合國為鄉村校長們「打CALL」,讓校長們得以被特許進入安理會會場,拍照留念。

「校長們回去,至少『吹牛』三年。」

今年頒獎典禮期間,基金會還首次舉辦了「校長領導力論壇」。馬雲在講話中再次強調,「國家的未來要看孩子,孩子的未來要看教育,而教育的關鍵在於中小學校,中小學的關鍵在於校長」,並且現場呼籲:

「中國有20萬鄉村校長,至少能影響6000萬孩子的未來,102年前,魯迅先生說『救救孩子』,今天我們想呼籲『幫幫校長』!

對校長的選擇,基金會除了強調幫助之外,還更強調要選到真正有能力的好校長。

比如,今年的獲獎校長中,來自雲南漭水初級中學的於春雲,自己曾是一名「壞學生」,小學成績很差,因被高中時的班主任兼數學老師點燃夢想,以優異成績成了一名師範生,然後從老師做到主任再到校長,如今,全縣每年一半的985、211大學生都出自他的這所鄉村初中。

青海達日縣滿掌鄉寄宿制藏文小學校長班瑪多傑,接手學校時,學校成績在全縣倒數第二,他只用1年就將成績提升至全縣正數第二名,而且是克服困難成為全縣唯一一所堅持專業音美老師只專注音美教學而不帶主課的學校。

為了控輟保學,班瑪多傑時常要騎摩托車甚至騎馬去家訪,即便曾被不願孩子上學的家長用刀恐嚇,他依然為了鼓勵貧困家庭孩子上學,想盡辦法接濟困難家庭。

正如前文所說,當前,鄉村教育還有一個大問題:如何讓師範畢業的優秀學生願意到鄉村去,讓鄉村教育能夠與時並進。

馬雲一直強調,「不能讓雷鋒穿補丁衣服」。

因此,他一邊精神鼓舞,說「鄉村教育雖然仍很薄弱,但這正是師範生的機會,是年輕人的機會……參與建設中國鄉村的未來,師範生們有機會創造歷史」;也一邊從現實考慮,把工作延伸到這一領域。

於是,2017年,馬雲公益基金會又推出新項目——「馬雲鄉村師範生計劃」:預計在10年內至少投入3億元,通過提供持續5年、共計10萬元的現金資助和專業發展機會,吸引優秀師範畢業生投身鄉村教育並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自己。

2003年一個冬天的清晨,在浙江臨安出差的馬雲,通過車燈看見一個上學途中的小女孩,背著書包、拎著飯盒,在寒風中躑躅前行。後來,小女孩寒冬中的場景便常在他心頭徘徊,讓他忍不住去想,孩子要在寒風中行走多久,才能到達學校?

深入鄉村學校的過程中,馬雲發現很多地方依然是這樣的情形。調查數據也顯示,鄉村小學生的平均上學路為5.4公里。這5.4公里路上的艱難,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又觸動馬雲於2017年決定推出另一項目——「馬雲鄉村寄宿制學校計劃」。

2017年11月11日,馬雲公益基金會正式啟動了試點學校-貴州省黎平縣寨頭民族小學。通過試點,基金會圍繞宿舍、浴室、廁所、食堂、校車等硬體,以及生活管理、教師培訓、家校合作等方面形成了寄宿制的建校改建標準,並以標準為依託,創新設定出一條企業-政府-公益機構三方合作建校的模式,面向社會推廣。

2018年1月的「2017馬雲鄉村教師獎頒獎典禮」上,馬雲一次性邀請了80餘位企業家,請大家一起商量、幫忙,怎麼把寄宿制搞好。當年,基金會就新增了江西尋烏、河北青龍、浙江淳安、雲南昭通作為建設寄宿制試點學校的新地區。

2018年初,網上一張雲南昭通的「冰花男孩」照片,曾令無數網友動容。這個孩子在零下9度的嚴寒里,趕了四五公里的山路;但在昭通,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被凍成「冰花」,也是常事。

於是,基金會把其中一所試點學校選擇在這裡。

目前,改造後的雲南鎮雄縣花山鄉黃連小學共有189名寄宿生,煥然一新的宿舍和豐富多彩的生活空間,讓孩子們感受家一般的溫暖。10多個原本跟隨父母在城市打工而上學的孩子,已經轉學回到了家鄉上學。

去年,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後的馬雲,還專程去到了試點學校之一看望老師和孩子們。

今年的年會上,馬雲專門召集午餐會,再次把柳傳志、劉永好、虞鋒等企業家朋友召集到一起,給參與寄宿制學校的企業家頒獎,並推動寄宿制學校要進一步啃硬骨頭。

他說,寄宿制學校推出時網上罵聲一片,認為國家連續兩次推動都失敗了,不可能成功,這些問題他都看了。

「但這不是寄宿制的失敗,而是推行的失敗,今天的情況已和70年代、90年代完全不同,不能用過去的失敗認為現在也不能成功,寄宿制學校不只是學校,而是給貧困鄉村的孩子們一個更好的公平成長的機會,寄宿制學校不但要繼續,而且要全方位,更大力度做。

同時,他還承諾:「有困難,大家一起解決,要和縣長、村長做工作,我和大家一起去做。」

馬雲將企業家朋友請到三亞吃盒飯

一一出錢出力共建寄宿制

與寄宿制同步,2018年,馬雲公益基金會還啟動了另一項計劃——「馬雲鄉村少年宮計劃」,並在當年建成了14間鄉村少年宮實體空間投入運行。

少年宮計劃引入科技文化設備設施,設計了以「看世界、見未來、遇自己」三大通識教育的主題課程,分別為鄉村兒童提供歷史、自然、科技、社會、藝術等方面的課程內容,幫助鄉村學生了解周圍與世界,激發好奇心與想像力,培養良好的綜合素養。

至此,通過激勵標杆,讓老師有幸福感;搭建平台,讓鄉村教育家們有學習成長的空間;改造環境,讓孩子們更健康地學習成長。

過去5年,馬雲公益基金會從鄉村教師到鄉村校長再到師範生,從鄉村少年宮再到鄉村寄宿制學校,已經形成一整套專門改善中國鄉村教育的支持體系,並自2018年起,將體系內所有計劃覆蓋至全國832個貧困縣和浙江全省。

截至目前,這套體系已累計直接資助500名鄉村教師、60名鄉村校長以及200名鄉村師範生,直接影響鄉村兒童近10萬人,其中79%的受助者來自國家級貧困縣。今年獲獎的教師和師範生中,已分別有才23歲、以及出生於2000年之後的鄉村教育接力者、年輕人。

2019年,馬雲公益基金會還更進一步,以更大規模嘗試項目的整合推進:

出資1億元與拉薩師專合作在西藏啟動了「教師培訓中心」,以整個西藏地區為目標,將教師支持、校長支持、師範生、寄宿制通盤考慮。同時,也正嘗試將寄宿制學校以地區為單位推動,以起到更大的整合效果。

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段

馬雲對教育的支持不只是鄉村教育,他也不只是2015年才開始關注鄉村教育。

早在2006年,馬雲就向杭州師範學院捐贈100萬元,實施「中國新農村教師專業發展計劃」,培訓了100名優秀小學農村教師。2015年4月,他又向母校捐獻1億元,設立了「杭州師範大學馬雲教育基金」。

現在,鄉村教育計劃已是馬雲公益基金會最亮眼的一張名片,也是整個中國公益事業的一個成功典範。

成績的取得,當然得益於基金會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社會資源。但在馬雲公益基金會執行秘書長於秀紅看來,成功的關鍵,還在於馬雲本人一開始就方向明確、目標清晰、方法得當,以及他親力親為的參與。

「馬老師一開始就想得非常清楚,包括基金會的理念是什麼,重點關注什麼,以及他希望我們不只是出資而是要自己執行,再以及如何執行等等。我第一次見他,他都已對這些有非常清晰的思考和結論。

曾在多家公益機構工作的於秀紅說,這也是馬雲公益基金會吸引她從北京遷往杭州的重要原因。「馬老師沒有虛的東西,每一項都考慮得很實際的,一開始就有那麼清晰的思考,一定是他經過很深入的思考,做了很多研究,是真正要取得成果的。」

馬雲的目標是,希望馬雲公益基金會成為有國際一流專業水準與效率,可持續發展,真正給世界帶來改善與福祉的,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公益基金。

為此,他以「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段」指導基金會的發展,並像他建議所有企業家如何打造卓越公司那樣,高度重視基金會的團隊、組織、文化建設,以及KPI。

「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段」,其核心要義是,不光要做好事,還要把好事做好,而且好得有效率。

馬雲在接受《福布斯》專訪時,解釋他的這一理念:公益也關乎效率。如果你花3元錢就能做到,為什麼要花5元?如果你能用2小時做完,為什麼要用4小時?我從企業管理中學到的經營之道,正是我引領公益機構的運營之道。

為此,他將阿里的「客戶第一」導入基金會的運作中,將資助對象當作是客戶。於秀紅說:「馬老師一開始就強調要有KPI考核,要結果導向,要CEO負責制,從戰略到方案落實,都要用管理企業的方式,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

具體到自己,馬雲也遠遠不只是把錢給出去,而是深入了解問題到底是什麼,並像經營企業一樣創新探索,去做別人做不到或者別人不願意做而又重要的事,而且做出好效果,讓改變真正發生。

於秀紅說,從鄉村教師計劃到師範生,所有項目都是做了大量國際國內調研後才啟動的,「商業的手段」和結果導向也被貫徹到基金會項目的方方面面。

比如,對鄉村教師設定10萬獎金和專業培訓機會,並且要求獲獎者必須繼續在鄉村任教3年,就有「商業手段」的考量。

10萬元的標準,是因為現在的鄉村老師工資水平大約3000元左右,而他們理想的狀態是5000元左右,於是3年補助10萬,使他們未來3年的收入符合其理想。

要求老師受資助後必須繼續在一線,則是馬雲當年捐助「中國新農村教師專業發展計劃」時,就有的結果導向:所有培訓的老師,必須承諾到鄉村任教5年。

馬雲在所有項目中特彆強調的重點都是:專業培訓。因為他的目的,不只是幫助有困難的老師、校長和學生,而是要真正提升鄉村教育的質量水準,要真正有提升,就必須像他發展阿里巴巴一樣:訓練人,培養人。

給予培訓、提升,並跟蹤效果,這也是馬雲鄉村教育計劃與其他教育類慈善捐贈項目最大的不同。在很多項目中,捐助者捐出資金往往就是工作的結束,但在馬雲的所有計劃中,給出資金只是開始,真正的工作是:大家一起改變提升,確保成效。

馬雲還讓基金會與媒體合作,不但使項目評審過程公開透明,也讓項目進展被持續關注、監督,以確保項目產生成效。

包括對「客戶」,也是強調結果和效益導向。

比如,教師、校長的獎勵計劃,同時也對要求評選對象提出學習力、理想情懷,包括價值觀的要求,並且像阿里的KPI一樣,盡力讓有關要素都標準化與量化。基金會要求教育不只是關注智商,也要關注情商、愛商;不只是關注成績,也要關注綜合素質、兒童的快樂成長等等,這些都被要求可以有尺度地予以評價。

在今年頒獎典禮的《重回課堂》上,馬雲在呼籲教育更要向基礎傾斜,要向鄉村傾斜的同時,也再一次呼籲教育要關注孩子們情商、愛商,包括想像力的培養,要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想像力,而不要死讀書。

他說:「今天很多資源把教育放到了本科、博士、博士後上。但要讓國家有希望,應把資源放在幼兒園和小學。」「今天的悲劇,老人以為自己懂了,其實不懂,小孩子是裝作不懂,其實他們都懂」,「以前我們強調,『尊老愛幼』,現在應該『尊幼愛老』,尊重孩子們的個性和創造力」。

他還認為,「絕大部分有出息的人,和學的專業是沒有關係的。了不起的人,學的和實踐的是不一樣的。如果你就是為了高考,你大腦其他部分就不會用到」。

比如,「師範生計劃」起初設定的面向範圍是所有在校師範生,方案報到馬雲那裡後,他認為,計劃的目的不是支持師範生本身,而是要讓更多專業的年輕老師能去鄉村一線任教,所以必須將範圍後移到應屆畢業師範生,並且精準到要去鄉村學校任教的人群中,這樣才能確保效果。

為了獲得更好的結果和效率,馬雲甚至把「商業的手段」應用到對心理的算計上。

在基金會內部,他對同事們說:「一定要記住,一定要對老師好,我們對他好了,他回去對孩子不好都不好意思。

今年頒獎典禮的一個環節可算是基金會對老師好的一個證明:他們瞞著獲獎老師之一、已在海拔2000米且經常停電沒水沒信號的大涼山上教學5年的91年女孩劉媛,讓其同為鄉村教師的男友來到頒獎現場當場向其求婚,得到現場嘉賓和馬雲的集體祝福。

呼籲企業家們參與寄宿制學校資助計劃時,馬雲也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邊說著「這不是鴻門宴」,一邊又現場展示成績,一邊還精神鼓動,「政府在脫貧方面已經做出巨大努力和成果,我們(企業家)要共同參與」。

然後還給出不容拒絕的建議:「並校,建宿舍,捐助汽車,就鎖定在你們家鄉……早年的慈善家是給家鄉建橋、鋪路,現在我們希望為家鄉的孩子們搭建一個陽光燦爛、充滿希望的地方……當你服務家鄉的時候,一個是更懂得當地的情況,另一個是你會想著做不好的話對不起家鄉的父老鄉親,所以你會認真地把公益做好、做下去。」

潛台詞是:各位已經發達了,你家鄉有困難,你還不幫?幫助家鄉,你還不多用點心思,多做點工作?

很多企業家本身就已投入公益慈善,而且,同樣也在希望把好事做好的企業家,眼見馬雲這麼投入、這麼挖空心思,自然對項目有了信心,相繼投入到計劃中。

寄宿制推廣計劃一開始的模式是基金會負責各種溝通並出標準,企業完全出資、出力,按照標準去做。執行中,有些企業以為出錢,就不需要出力,就可以自己想怎麼建就怎麼建了,馬雲於是又改變模式:基金會出一半的錢,企業出一半的錢,但企業還是要出力,並且按標準來做。

這也同樣是「商業的手段」,他希望統一標準,希望企業也對結果負責並參與監督,但也不白要求企業,因為基金會也出了一半的錢,所以也就有了要求的權力。

一半一半的落實中,馬雲繼續要求把事做得有效率。出現問題的,他會親自打電話督促落實,有的企業家私自把標準提高,按其方案會把寄宿學校建設得像貴族學校一樣,他也會要求夠用就好了:

「你不如再添點錢,將來去多做幾所學校」。

「商業的手段」的結果是,馬雲最重視的對受助老師、學校的培訓、提升,已在短短几年獲得顯著效果。

一組數據是,2015-2018年的540位獲獎教師、入選校長及師範生中,已有122人獲得了職稱提升、91人有職位晉升,168人外出擔任講師或培訓師,比例高達29.6%,其中國家級培訓147人次,影響教師54519人;省級培訓174人次,影響教師58267人;其他培訓833人次,影響教師188174人。

其中,還有143人次獲得國家級榮譽,138人次獲得省級榮譽,511人次獲得市級或縣級榮譽,他們中有的成了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會上的基層教育工作者,有的在杭州G20入選央視對外宣傳片人物,有的被基金會聘為鄉村教師社區講師,從影響學生到影響老師,從基金會的受助者成為基金會的助人者。

至2018年年底,已累計有54家企業、120餘公益機構和馬雲公益基金會合作。

馬雲說,這就是「商業的手段」的效果。這次三亞年會,他再次強調,企業家是最能做好公益事業的群體,原因就是,企業家強調結果導向,強調效率導向。甚至,他還因此預言:只要企業家聯合起來,努力10年,中國的鄉村教育就將天翻地覆。

包括在三亞舉辦典禮,專門投入一筆花費的背後,也都有結果導向和效益的考量。

「多花一點錢,讓很多老師有人生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看海,以及被如此優待,這種幸福感遠遠不是可以用錢來衡量的。

最重要的,讓這樣一個活動被全社會看見,這對激勵整個鄉村教育工作者群體、對吸引社會關注,都是極為有利的。

吸引更多關注和參與,也是馬雲強調的另一個關鍵點。

喚醒意識,培育文化

馬雲公益基金會成立於2014年,馬雲捐給基金會的資產、當年價值145億的阿里股權,如今已超過300億的市值。

因為當時馬雲已經在為阿里的傳承做最後的準備,基金會也被普遍看成是他投身的另一個江湖。

但事實上,基金會正式啟動後,馬雲在去年910卸任阿里董事長之前,就已付出大量時間和心力,尤其鄉村教育計劃,從頂層設計到項目方案到方案落實的關鍵細節,他都有深度參與。

「我們和馬老師開會常常一開就是幾個小時,讓阿里負責投資的同事都很羨慕說,他們幾億的項目也只給幾分鐘的時間,阿里的戰略會他都沒花這麼多時間。」

馬雲公益基金會執行秘書長於秀紅回憶,教師獎最初的slogan是「若有光芒,必有遠方」,但突然有一天,「馬老師說,這個說法味道不對,要改一下」。不久,他親自給出了一個修改:

「心有光芒,必有遠芳」。

「『若有光芒』和『心有光芒』感覺的確很不一樣。」於秀紅說,她曾與不少機構大老闆工作,他們能過一次方案就不錯了,很少會像馬雲這樣認真投入。「很多方案,包括細節,常常過3-4次,如果感覺有哪一點欠缺,他都會點出來,甚至親自改。」

到三亞舉行頒獎典禮,就是馬雲親自修改的方案。於秀紅說,原本她只是計劃把老師們請到杭州象徵性地組織一個活動,但「馬老師尋思半天后決定,去三亞,大海是最激發人想像力的,很多老師還沒有見過海,帶他們看海去」。

馬雲也花時間深入鄉村學校,跟老師們座談,和學生們聊天,鼓舞大家的信心,並且把握每個機會呼籲社會重視鄉村教育。

「如果沒有鄉村教師的努力,中國的鄉村就會荒蕪。有了鄉村教師,中國鄉村的孩子才有希望。他們在做中國最大的善事……」

現在,被認為「退休」的馬雲,把更多精力花到鄉村教育上——「前兩天我出差了,他連續來辦公室找我兩次,我都不在,馬老師就問我去哪兒了,同事說出去開會了,然後他就跟著問,進展怎麼樣了。他要再多了解一些情況……」於秀紅說。

所有這些工作中,馬雲最重視的都包括一點,要做出社會影響力。為此,他把自己的影響力、把媒體的影響力都動員起來,即便明知這會引來說他高調的嫌疑。

他讓每次三亞頒獎典禮,都是媒體雲集,大會還在進行,網絡上的消息便已鋪天蓋地。

去年和今年的鄉村教師頒獎禮期間,他甚至讓基金會理事會會議對外開放,讓馬雲鄉村校長委員會代表、基金會項目夥伴代表及企業家代表,以及蔡崇信、邵曉鋒、王帥、李連杰,包括他自己在媒體的攝像頭下作了2018年工作述職,開了公益行業的先河,也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

而這,就是馬雲要的效果,甚至是他像塑造商業品牌、引領商業文化一樣要塑造公益品牌、培育公益文化的一種手段。

他說,馬雲公益基金會只是杯水車薪,必須大家一起來,鄉村教育才會更快地走向更好。不光是鄉村教育,整個社會,整個世界,也都需要更多的人有顆公益的心。

「比金錢更重要的,是大家要先學會做公益,高調做公益不是證明你多了不起,而是你做的這件事情有多了不起……」馬雲說:「公益是喚醒別人的意識,讓大家統統可以參與。這世界的窮,你救不完,這世界的病,你治不光,但是我們可以把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善意和善心給喚醒。

喚醒社會公益意識,培育公益文化,也是馬雲賦予馬雲公益基金會的組織使命。

除了教育,馬雲公益基金會還涉及到環保醫療、企業家精神、女性領導力等領域,並且已將足跡延伸到非洲、中東、澳大利亞等國際社會,對這些馬雲同樣強調帶動效益、強調以一盞燈點亮千百盞燈的公益星火燎原。

馬雲的喚醒,面向社會,是在精神和意識上,面向自己力所能及的人群,則是要推著,拉著,參與到他的公益中來。

比如,推動朋友圈的企業家、明星等參與「鄉村教育計劃」等公益,包括湖畔大學的學員,也都被他動員起來,開始通過在家鄉推動寄宿制學校等對公益身體力行。

阿里巴巴更是在馬雲的推動下,成為喚醒公益意識、培育公益文化的典範。

僅2019年,就有4.7億名消費者、252萬商家通過阿里平台參與公益,相當於帶動1/3中國人,年募集資金超4.7億元,全年捐贈訂單超98億筆。截至2019年8月,支付寶螞蟻森林共吸引5億用戶參與低碳生活,植樹1.22億棵,總面積相當於1.5個新加坡。

這些年,馬雲還重點在非洲推行一系列環保、創業激勵等公益計劃。包括:出資1000萬美元設立「非洲青年創業基金」,以及設立「非洲保護區巡護員獎勵基金」等。

2019年11月,馬雲公益基金會贊助的首屆馬雲非洲青年創業基金「創業者大賽」在加納舉行決賽。該項目通過《非洲商業英雄》(Africa’s Business Heroes)節目向整個非洲大陸轉播,馬雲親自擔任大賽評委,藉此激勵非洲年輕人創新創業,也在非洲弘揚和培育企業家精神。

這次年會的基金會理事會上,作為基金會理事並參與了非洲項目的李連杰,在談到非洲項目時,還特別感慨:

「近幾百年非洲都是在被索取,但馬老師通過這些告訴非洲:我們真正是來幫助非洲的,沒有索取,只是來幫助大家發展。這不只是公益,而是真正向世界展現中國人的精神和情懷。」

「所有項目都首先去發現標杆,然後以褒獎標杆去引導、去產生更多正能量,增進整個社會公益的意識。」於秀紅說。

去年10月,馬雲獲得了《福布斯》雜誌頒發的馬爾康姆·S·福布斯終身成就獎(Malcolm S. Forbes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他在接受雜誌獨家採訪時說:「人們說我是中國最富有的人之一,但我並不覺得那是我的錢,而是來自大家的一份信任,需要用更好、更明智的方式把它用好。

訪問中,他再一次給目前才只有1個辦事處、全職員工不到30人的馬雲公益基金會明確了目標:「它將會是一家受人尊重的機構,一家通過高效的方式從事公益的機構。」這也再一次把推動公益文化建設作為自己的使命。

他說:「中國有很好的慈善文化,但是中國需要建設公益文化,因為公益不只是關於錢,而是在於付出時間,在於點滴行動。我希望帶動中國的慈善上升到公益層面。

馬雲還希望在中國創建有關公益的學術項目。「我想和(中國的)大學一起開發一門課程,培訓人們如何做公益。」他認為,「將來在中國,會有數以十萬計的商界人士成立自己的慈善或公益基金會」。

去年的鄉村教師頒獎典禮現場,馬雲看到一位老師正在與學生們視頻,非常主動跑到鏡頭前去鼓勵學生們:「好好學習,長大以後到全國各地、全世界去。」

那位老師則向馬雲報告說,之前,孩子們長大後的夢想,最多是當個包工頭;現在,這些知道了馬雲故事的孩子們,有人想成為飛行員、建築師。

某方面說,這也是喚醒的結果。

前往出席今年頒獎禮的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在「校長領導力論壇」的演講中說,讓一個家庭真正能夠消除貧困,最好的辦法就是幫這個家庭培養出一個大學生,並在現場呼籲企業家,「希望我們一起來努力,為我們每一個貧困家庭培養出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

聽到此處眼中似有淚光、還專門拿筆記錄的馬雲,顯然是他的知音,並且已把「希望我們一起來努力」當作了自己的新生活與新使命。

他說:「如果說創建阿里巴巴和淘寶是為了激發人們成為企業家的靈感……那麼,我現在的工作是喚醒每個人的良知。我們希望播下種子,讓年輕人未來在成功和富裕之後,想到他們應該做點什麼。

END

文章轉載自華商韜略(ID:hstl8888),禁止私自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華商韜略授權。

當然,討論更多的「熱點人物」,還可以在優質的市場公關總監社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