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後,蔣勤勤的《西施》依然如此動人

小銀子壁紙 發佈 2020-01-10T02:37:47+00:00

1996年版的電視劇《西施》,由楊潔導演執導,對,就是《西遊記》的那位女導演。每年寒暑假,電視上都會重播《西遊記》,而我們也看得不厭其煩,它早已成為觀眾心目中公認的「神劇」。

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

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

傾國傾城的西施,實乃紅顏薄命,而那個效顰的東村女卻能平安終生,浣紗至白頭。

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山村。作為「四大美女之首」,西施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西施的美貌遠近聞名,但西施的身子卻有些弱,有心口疼的毛病。每次病發她都皺著眉頭,捂著心口,緩步前行,人們管這姿勢叫「西施捧心」。可見生病的西施也是楚楚動人亦為鄰女所仿。

1996年版的電視劇《西施》,由楊潔導演執導,對,就是《西遊記》的那位女導演。可以說這版《西施》開啟了我對中國古典美人的正確審美。

這部劇在豆瓣獲得了8.2分的高分,那麼現在讓我們看下這部劇有什麼魅力,24年後依然如此動人呢?

1、風格

要問中國四大名著,哪一個被播放的最多,那一定是86版《西遊記》。每年寒暑假,電視上都會重播《西遊記》,而我們也看得不厭其煩,它早已成為觀眾心目中公認的「神劇」。

相信凡是看過86版《西遊記》的小夥伴,肯定都知道:楊潔導演是一位有追求的藝術家

從1982年開拍到1988年結束,《西遊記》整整用了6年時間,劇組全體演職員用當年唐僧取經的精神和毅力完成了這部巨著的拍攝,真可謂是六年磨一劍。

在楊潔導演的回憶錄《敢問路在何方》中,有一個細節:楊潔導演看過日本版就是唐僧由女性扮演的那版西遊之後,雖然對一些雷人劇情不滿,但楊潔導演仍然評價它「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從此可見楊潔導演本人很看重創新、與他人不同。

在選角過程中,楊潔導演這種創新觀念得到充分顯現。演員是邊拍邊找的。楊潔四處尋找合適的演員,只要符合人物形象,全都「不拘一格」悉數考慮在列。

比如楊潔導演拒絕選用京劇界的演員來演孫悟空,因為他們「離開鑼鼓經就不會動作」。而六小齡童原本是達不到楊潔導演選角標準的,但因為他學的是地方戲,表演技巧比較生活化,再加上很年輕,能學習接受新東西,最後還是被選中了。

還有配樂大膽選用許鏡清的電音作品,而不是央視傳統的民族風格音樂。也是因為楊潔導演追求創新,對傳統的「四平八穩老氣橫秋」的音樂風格不滿。

同樣,在這部《西施》中,楊潔導演的創新觀念和風格一樣體現的淋漓盡致:選角方面,劇中靈魂人物西施,楊潔導演竟然選用了19歲的新人演員蔣勤勤,事實證明楊導果然很會選人。

在當時,其他古裝劇還流行各種艷麗妝容、土氣服裝時,楊潔導演執導的這部劇卻崇尚極簡,服飾清新淡雅。雖然布景、服裝還有妝容現在看起來都很簡單,但是就是有一股和諧動人的美感,帶著雅致的古韻感,放在現在也毫不落伍。

對於劇情,楊導的這部作品也是和《西遊記》一樣,儘量忠於原著(歷史),慎於翻新。這也使得這部電視劇,汲取了歷史故事的精華所在,不走樣、不變味,成為我們樂於反覆觀賞的經典。

2、角色

輕柔似水,靈氣逼人。」瓊瑤為蔣勤勤取的藝名「水靈」,用於形容她早期的影視角色是分外妥帖的,19歲的蔣勤勤,就已出落成西施的傾城之姿。

蔣勤勤的西施略施粉黛,眉目像水墨畫一般,點點水汽氤氳,風露清愁,一身朦朧霧氣,柔到極致,媚到極致,一顰一笑動人極了。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說的就是她,西施。作為北影1994級的學生,蔣勤勤當年以第一名的好成績考入北影。出演這部劇時蔣勤勤還在大二,這部劇中化妝師幫她修的柳葉眉真的非常精緻,更添古典韻味。

其實在進入表演系之前,蔣勤勤10歲時就考入重慶藝術學校學習京劇,剛開始學的是青衣,後來改為刀馬旦。專業功底相當紮實 。

雖然剛出道不久蔣勤勤的演技還稍顯青澀,但隨著劇情的深入,西施也被她演繹得相當細膩完整,從不諳世事的少女,到為國讎家恨走上復仇之路,再到後來愛上夫差,幾次心理轉變都很真實可信。

當時看這片子的時候我都驚呆了,沒有誇張的服道化,自然的妝容髮飾以及服裝,終於世上有這麼一個人可以把書里那句簡單的「荊釵粗服布衣,不掩天香國色」這句話給表現出來了!


劇中西施被送到吳國之前,范蠡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步履、禮儀。 經過發憤勤練,美麗的西施既歌舞翩躚又禮儀得體,舉手投足之間盡顯華麗富貴。待人接物,十分得體。

不過「西施 , 越之美女也,貌極妍麗。既病心痛,嚬眉苦之。」西施最美的姿態是她心口疼痛的時候緊蹙眉頭的樣子,讓人憐愛萬分。蔣勤勤的西施除了容貌外,蔣勤勤的哀愁和剛烈之氣也挺合幾分薄命紅顏的意味,西施時期最有病美人的感覺儀態也很古典唯美。

蔣勤勤的西施好像是從古書上走下來的美人,後來入宮成了夫差的妃子,也是清淡雅致的裝扮,雲鬢間幾乎沒什麼點綴,只耳旁留著一些碎發,看上去美麗端莊中又帶著幾分哀愁,如果真的有西施那也不過如此了。


劇中的鄭旦扮演者是徐路。也是大美人一個,但不及西施。

3、情感

穿越歲月的風煙回望,歷史上以美貌而聞名的女子多如過江之鯽,可惜大多紅顏薄命。

二十一集電視連續劇《西施》以飽含情韻的筆觸為我們描繪了兩千多年前那個動亂的年代。都說「春秋無義戰」,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兩個君王之間的生死角斗構成了一幅驚心動魄而又迴腸盪氣的歷史書卷。

西施和鄭旦作為絕世美女、亡國的女奴,心懷著國讎家恨、肩負著君王的委託,併到臨都城培訓,三年後學成獻給吳王夫差。來到了吳國,去完成一項本不該她們負擔的使命。在強權政治面前,每個人都是身不由已的,違抗聖命丟了性命不說,還要連累家人。為此西施只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


但在這吳、越爭霸的激烈鬥爭中,西施逐漸發現了她原來恨的也許是不該恨的,而愛的也許是不該愛的。她所認為的對與錯變了位。劇中沒有一味的讚美勾踐,也體現了勾踐的狡詐和虛偽。看到最後除了驚艷西施的美貌外更多的是感受戰爭無情與人性的醜惡美善。

在b站重溫了全劇,總結一下勾踐與范蠡的形象在西施心中崩塌的全過程:

1、西施得知刺殺事件的內幕:勾踐派離英去館娃宮刺殺西施,同時與伯噽合謀嫁禍給伍子胥,犧牲離英壯士,一箭雙鵰之計令西施意識到勾踐為人歹毒;

2、勾踐還給吳國的三萬擔糧種全是被水煮過的,導致土地顆粒無收,然「兩國交兵,百姓何罪?」西施再一次感受到勾踐的殘暴;

3、西施當初以為三百死士死於夫差之手,後來被夫差告知以真相,三百死士是勾踐用兵的計謀,全是被勾踐逼著自殺的,所以殺父之仇無從談起了;

4、西施把真相告知夫差,夫差不但沒有怪罪,反而向她告白:為她丟了江山至死不悔。西施深感夫差情真意切,兩相對比,更令西施感到夫差的至情至性和勾踐的殘暴不仁。

而愛上夫差之後,西施卻發現推夫差國破家亡上絕路自己也有份,就算最後王后不逼她自盡,她又如何能無愧於心地活下去?

這些年,她步步為營、費盡心機,把最好的年華葬在了這深宮之中,只為了越國能東山再起,家鄉能永享太平。如今,越國大仇得報,那她的以後,又該何去何從?

有關西施之死,流傳比較廣的主要有三種說法:一雲她與越國大夫范蠡泛舟五湖而去,過著隱居生活,安逸終老。二雲她為吳王夫差所殺而沉溺於江中。三雲她為越王勾踐沉死於江中。這些猜測,這部劇劇中都沒有採用,因為西施一生為家國,所以這部劇里編劇最終讓西施自己做了回自己的主,雖然是攸關生死的選擇!

命運從沒有讓西施獲得過幸福,這位寧羅山下的浣紗女,在勾踐率越國大軍占領吳都姑蘇城時,由一枚棋子演變成一枚棄子,最終選擇在靈岩山斷腸崖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吳越春秋的烽火硝煙,從歷史的雲煙深處席捲而來。看完全劇,不由得感慨果然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吳王痴迷西施不假,西施間諜是真,然社稷的存亡不該算在一個女人身上。吳王夫差作為春秋時期一代梟雄,不可能僅僅因為女色而亡國。夫差執政時期,吳國極其好戰,連年興師動眾,造成國力空虛。同時也沒有徹底的安頓後方,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而夫差並沒有明白這一點,一味地北上征伐,爭奪霸主,才使得勾踐的陰謀得逞,趁虛而入。

西施無疑是男權社會的犧牲品,即便遇上了能把她捧在手心的夫差,也心懷國讎密令,一生算計,最後香消玉殞。同時她也是春秋戰國刀光劍影的歷史上一道異常奪目、特別柔美的色彩。

誰說她是紅顏禍水,雖她不能像男士那樣拿起武器拚死沙場,但她卻忍辱負重的用自己柔弱的身軀承擔了救國的重任,亦足以令世人代代景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

小銀子壁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