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天津丨走進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了解近代中國不一樣的奮鬥史

樂游天津 發佈 2020-01-10T03:13:06+00:00

大沽口炮台遺址位於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東南海河入海口兩岸,天津東部45公里處,是展現中國近代史上帝國主義入侵,中華民族不畏列強、抵禦外犯的民族教育和青少年教育基地。

在津城,

曾有一處被稱為「津門之屏」的地方,

這裡見證著天津的發展,

今天小津要帶大家遊覽的,

便是天津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大沽口炮台遺址位於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東南海河入海口兩岸,天津東部45公里處,是展現中國近代史上帝國主義入侵,中華民族不畏列強、抵禦外犯的民族教育和青少年教育基地。

大沽口炮台遺址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88年國務院將大沽口炮台遺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將其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9年被國家國防教育辦公室命名為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201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6年被國家發改委、中共中央宣傳部、財政局、國家文物局、國家旅遊局等十四個中央部委命名為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建築外形呈不規則的放射形,猶如炮彈爆炸的形狀,取意於「東西方文化的碰撞、民族精神的迸發」。整個建築用高強度鋼板覆蓋,用銹色體現歷史的厚重與深沉,極富震撼力與藝術性。

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屬遺址類博物館,總體占地面積5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900平方米。主要由展廳、臨時展廳、3D影院等組成。

博物館主展廳面積約1700平方米,由京畿海門、沽口禦侮、國門淪陷等部分組成,採取博物館與紀念館相結合的陳列藝術形式、傳統與現代手段相結合的陳列方法,通過聲、光、電等現代手段,客觀而生動地展現大沽口炮檯曆經外敵入侵、幾經興廢的悲壯歷史和中國人民不畏列強、頑強抗爭的史跡,更多地體現大沽口炮台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及豐厚的歷史積澱。

下面就讓我們,

一起走進天津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看看他為我們講述了那些故事吧。

京畿海門

該展廳展示了自十五世紀末葉開始,隨著新航路的開闢,全球海洋時代拉開序幕。

這時,中國的明王朝正忙於抵禦泛海而來的倭寇。大沽地區也因此開始成為國家海防重地。由於與首都近在咫尺,使這裡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接連成為英國使團登上中國大陸的起點。這種不同文明間的對話催生了大沽口炮台,造就了京畿海門。

沽口禦侮

走入沽口禦侮展廳,這裡講述著1859-1860年的三次大沽口之戰,決定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局,影響了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證明了大沽口炮台作為首都海上門戶的戰略地位:炮台的陷落,意味著打通了前往紫禁城的道路。

同時,英勇悲壯的大沽口血戰也表現了中華兒女不畏強敵,反抗外侮的民族精神。

國門淪陷

在該展廳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因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促使清朝政府於19世紀60年代開始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此間,大沽口炮台也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安裝了世界先進的火炮,架設了電報線,為首都構築了海口屏障,八國聯軍的入侵也再次證明了大沽口的特殊戰略地位。

1900年,英、法、美、俄、德、意、日、奧八國組成了聯軍,在俄軍將領布蘭特的指揮下,侵略軍向炮台發起進攻,羅榮光率領炮台守軍英勇反抗,67歲的老將軍羅榮光自殺殉國。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11個國家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根據條約規定,大沽口炮台被永久拆毀。

警鐘長鳴

警鐘長鳴展廳展示著鴉片戰爭期間的史料以及展品,提醒著來此參觀的市民與遊客警鐘長鳴。

而在第四展廳不得不提的便是大沽鐵鐘,又名樂威毅公祠鐵鐘。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時,他被英國士兵作為戰利品掠奪走,存放在朴茨茅斯市的維多利亞公園內。經過多方努力,鐵鐘由英國政府無償返還,在海外流失105年後,於 2005年7月20日回到故里。

大沽口炮台記錄了一段屈辱的歷史,

但更是一部奮鬥史,

它向世界證明:

中國人是不可征服的。

如今,

百年前的古戰場早已變得寧靜安詳,

放眼大沽海口,

遠處船影穿梭,

高樓林立,

而天津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則依舊聳立於此,

為我們講述著這段不能忘記的歷史。

地址: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東炮台路1號

開放時間:4月至10月:周一至周日9:00-17:30(17:00停止售票);11月至3月:周一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售票)

門票:25元/人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請註明來源「樂游天津」(tianjin-tour)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微博@天津旅遊

投稿&合作郵箱:TJtour123@163.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