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際網路產業滄海桑田20年:一部學生打敗老師的進擊史

盛景商業評論 發佈 2020-01-10T03:16:46+00:00

2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不過是轉瞬即逝的浪花一朵,但對快速疊代的網際網路產業來說,卻猶如連綿不絕的長卷,濃墨重彩寫滿了傳奇故事和經典產品。

作者 · 魔鐵的世界

來源 · 騰訊新聞、魔鐵的世界(微信公號ID:jiangpeiyu0916)聯合出品

時間正緩緩流向2020年,一轉眼,人類進入21世紀,已經有20個年頭了。

2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不過是轉瞬即逝的浪花一朵,但對快速疊代的網際網路產業來說,卻猶如連綿不絕的長卷,濃墨重彩寫滿了傳奇故事和經典產品。

從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納斯達克崩盤開始,全球網際網路產業經過短暫的陣痛後,開始進入寒武紀生命大爆炸一般的傳奇歷程,安卓、iPhone等顛覆時代的產品問世,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新商業模式相繼誕生,AI、區塊鏈等新技術接連崛起。

在這系列變化的背後,蘋果、微軟、亞馬遜等科技巨頭股價迭創新高。與此相對應,在2018年全球市值100強企業榜上,科技連續第二年成為榜單中市值最大的行業,達到了4.8萬億美元市值;胡潤研究院去年10月發布《2019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共計494家企業上榜,也就是說已經至少有494家企業的市值超過了10億美元……這樣的一幅盛況,不禁將我們的思緒拉回到20年前。

01 2000年:納指崩盤

三大門戶流血上市

2000年2月4日,正是農曆春節,中國人最為重要的節日,闔家團圓的日子,搜狐CEO張朝陽卻窩在北京光華長安大廈辦公室內,一遍遍看著搜狐在納斯達克(Nasdaq)上市的文件。他看了幾乎一整天。

到下午5點,張朝陽終於決定上市,在電腦上按下了向美國證監會發送上市申請的按鍵。從這一刻起,張朝陽就陷入了焦慮狀態。

此時,在太平洋對岸,網絡泡沫達到了最高潮,你只要有一個天花亂墜的創業點子,就能輕鬆融到大筆的錢,公司的估值跟著變成一個天文數字。比如有一家名叫Pets.com的公司,商業模式是在網上賣貓砂,卻輕而易舉籌到1億美元資金。紅點創投創始合伙人傑夫.楊這樣形容當時的瘋狂:創業點子越大膽,越能招來美元。

2000年3月10日,納斯達克股指達到了其頂峰5132點,但「泡沫」終究有破碎的那一天。隨著各家網際網路公司財務狀況惡化及財務造假,高管套現等情況被披露,股市的負面情緒開始蔓延。

2000年4月3日微軟壟斷案宣判,宣告新經濟模式追求的「市場規模」概念存在違法可能,更是導致後續的納斯達克市場出現踩踏行情,由於納斯達克的投資槓桿功能,更是加速了納斯達克泡沫破裂。思科的股票跌去了90%,微軟創單日最大跌幅。在後來的兩年,納斯達克股指從5100下跌到1100,市盈率從1999年的78倍大幅下滑到2012年的23倍。

當然,張朝陽之所以焦慮,並非預見到納斯達克泡沫將要破滅,而是迫於新浪和網易的競爭壓力。當時,在國內三大門戶網站排名中,起步最早的搜狐卻排在了新浪和網易的後面,三者之間的競爭進入白熱化狀態。

尤其王志東領導的新浪讓張朝陽非常緊張。搜狐上市前一共只融了4000餘萬美元,其中3000餘萬美元的資金是為了搭搜狐上市的快車,都是在1999年12月擠進來的。也就是說,此前搜狐用於發展的融資額其實只有1000萬美元,不到新浪的1/10。讓張朝陽擔心的是,新浪本已資金充裕,如果領先搜狐上市,手頭將更為闊綽,難免會大規模併購,進一步拉大與搜狐的差距。

2000年4月14日,新浪成功上市,但並未如張朝陽預料的那樣立即展開大規模併購。更糟的情況卻不約而至——納斯達克指數越來越低,讓張朝陽再次緊張起來。事後看,這就是網絡泡沫破滅的開始。隨著納指滑向深淵,矽谷的夢想家們發現,原來僅靠大膽離奇的點子就能吸引數百萬美元風險資金的美好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關門的公司越來越多。

經過一番努力,2000年7月12日,搜狐終於上市,卻流了不少「血」:上市價格從最後一輪融資時評估的15.5美元/股,下調到13美元/股,縮水1億美元,幸運的是上市第一天沒有跌破發行價。而6月30日上市的網易則沒這麼幸運,上市第一天即跌破15.5美元/股的發行價,下跌近20%。最先上市的新浪,當天僅上漲20%多一點,表現雖遜於預期,好在「流血」不多。

但網際網路泡沫終究開始波及到了中國互聯萬公司。2001年中,紐約股市哀鴻一片,三大門戶的股票跌得形如廢紙:搜狐和網易股價最低跌到0.52美元/股,新浪稍好,最低也到了1.02美元/股。

現在看來,三大門戶如果不在2000年流血上市的話,很可能熬不到2002年,因為它們手頭缺錢,如果不及時從股市融資給自己貼點入冬前的秋膘,在接下來的冬天裡將凍餓而死。ChinaRen因為現金流即將枯竭,CEO陳一舟不得不在20天內將公司賤賣給校友張朝陽。

更重要的是,三大門戶成功上市對中國網際網路產業發展有深遠影響,王志東、張朝陽和丁磊為當時的中國人示範了另一種人生的打開方式:創辦網際網路企業,吸引風險投資,赴美上市,成為商業大佬,走上人生巔峰。

三大門戶上市產生的財富效應,吸引了更多的資金和人才進入網際網路行業。當時,中國最重要的網際網路公司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創立不久,時間最長的不到兩年,但這些民營經濟中的一朵朵小小的浪花,完全依靠市場的力量成長,最終演變為重塑中國經濟的IT浪潮。

02 2003年:國際網際網路巨頭集體

搶灘登陸中國

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WTO。對中國網際網路行業來說,這絕對是一個重大事件。此前,外資介入中國網際網路的主要通道是風險投資,隨著2000年納斯達克崩盤,來自矽谷的風險投資有所退潮,但中國加入WTO後,放開外資介入網際網路經營領域的政策限制,新的投資勢力於是跨洋而來。

2003年前後,矽谷的網際網路巨頭們相繼撐過了最艱難的時刻,雅虎、eBay等通過「毒丸」計劃擊退了一波波的惡意收購,股價也開始回升。與此同時,網易、搜狐開始告別垃圾股行列,股價重回1美元/股之上,「中國概念」開始炙手可熱。在股東大會上,網際網路巨頭們常常面臨來自股東的提問:公司對中國市場有什麼打算?在中國市場做了什麼?

壓力之下,巨頭們開始認真思考如何在全球第一人口大國抓住淘金機會。

當時,電腦還是中國人的奢侈品,上網主要通過電話線撥號上網,打電話和上網只能二選一,速度也僅有56Kbps。儘管網絡基礎設施落後,但中國網民增長迅速。根據CNNIC數據,2000年時國內網民數量為2250萬,到2003年時達到8630萬,4年時間增長了2.84倍,增速冠絕全球。

同時,中國的本土網際網路企業還沒有盈利,大家還在比拼燒錢,市場正處於野蠻生長時期,對美國的網際網路巨頭來說,正是通過收購快速布局中國市場的最佳時機:

2003年6月,eBay以1.5億美元全資收購邵亦波創辦的易趣網;

2003年11月,雅虎宣布以1.2億美元收購周鴻禕創辦的3721公司;

2004年8月,亞馬遜以7500萬美元收購雷軍、陳年創辦的卓越網;

除收購外,網際網路巨頭還通過合資或開分號的形式直接搶灘登陸:

2005年5月,上海美斯恩公司宣布與中國本土九家企業合作,正式推出MSN中文網站與MSN Messenger即時通訊標籤服務,標誌著微軟MSN服務正式進入中國;

2005年7月,谷歌宣布成立中國研發中心,李開復任中國區總裁;

至此,從2003年起短短3年時間內,美國網際網路巨頭幾乎悉數搶灘登陸中國市場,涵蓋門戶、電商、社交和搜索等主流行業板塊,與中國本土網際網路企業形成對壘之勢,市場爭奪戰隨即爆發。

從各方面看,面對國際網際網路巨頭的進攻,本土企業毫無勝算:

商業模式上,國內網際網路企業主要是模仿美國網際網路巨頭,幾乎每個行業都能找到對應的「美國老師」,最明顯的是門戶網站,甚至早期連條幅廣告(Banner)的尺寸大小都完全照搬;

經營實力上,國內企業絕大多數還是尚未盈利的新手,而「美國老師」們要麼像雅虎那樣,已經完成國際化征途,成為行業霸主,要麼像微軟那樣,多年經營,樹大根深;

人才儲備上,當時TOP10高校畢業生很少有願意進國內網際網路企業的,拿外資企業offer相當於捧金飯碗,微軟校招,收到的TOP10高校畢業生簡歷能堆成山,現場之擁擠堪比明星和粉絲的見面會。

更重要的是,經營環境方面,國內網際網路公司並沒有政策扶持、資金補貼,行業也沒有中資必須至少占51%股份的硬性規定,外資可以在國內網際網路市場上任意馳騁。但是,在這場力量懸殊的廝殺中,看起來勝券在握的國際網際網路巨頭卻一敗塗地。

03 2007年:「學生」和「老師」的較量

2019年7月18日,亞馬遜中國正式停止為第三方賣家提供賣家服務,在中國僅保留全球開店、海外購、雲計算和Kindel等業務。換句話說,亞馬遜在中國僅保留幾個「觀察哨」,大部隊撤出了中國。

MSN在2014年退出中國,雅虎中國則在2013年9月1日停止提供資訊、社區服務和郵箱服務,隨後關閉旗下的音樂搜索服務等業務。eBay則在2010年前後分別退出中國市場。

其實,「美國老師」在中國市場也曾光環罩體:

eBay收購易趣後,在中國C2C市場占據超過90%的份額;

MSN占據國內高端社交市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僅4個月時間用戶就增長25%,成為商務社交的標配工具;

卓越亞馬遜在B2C市場份額最高的2008年,僅次於京東,在國內排第二;

雅虎是所有網際網路巨頭中,在中國市場表現最差的,但2004年在周鴻禕的帶領下,還是賺了1000萬美元,盈利表現壓過三大門戶;

但網際網路巨頭們並沒有撐多久,就在國內本土網際網路公司的進攻下,市場優勢迅速土崩瓦解,剛進入2007年時,網際網路巨頭就以中國高管集體大逃亡顯示出敗局已定。綜合來看,雅虎中國和eBay的易趣網徹底落敗僅用了短短3年多時間,MSN堅持了5年左右,亞馬遜則是熬了12年多。

網際網路巨頭們為何會在中國市場無一例外陷入「本土化魔咒」?表面原因是中國市場競爭激烈,背後則是「美國老師」優越感爆棚低估了「中國學生」抵抗的決心。

這在雅虎和亞馬遜身上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

雅虎雖然在2003年收購3721網站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其實早在1998年就已開始試水,並在1999年和方正集團合作,成立雅虎中國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當時國內三大門戶是表面風光,內里卻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因為燒錢太多導致現金流緊張,是渴望抱上雅虎大腿的。「如果當時雅虎放下架子和新浪合作,或許故事將會重寫。」新浪創始人王志東回憶當時的情景說。但雅虎老闆楊致遠對亦步亦趨模仿自己的「中國學生」,選擇了冷眼旁觀,等著他們燒完錢後再行收割。

雅虎的優越感還使得它忽視了中國用戶的感受。雅虎中國的第一任總經理是張平和,他的職責既不是和中國對手們廝殺,也不是去研究市場痛點,而是把雅虎全球成功模式複製到中國,結果雅虎中國變成雅虎網站的漢化版:新聞頻道是美國雅虎的漢化,雅虎郵箱、雅虎通、雅虎相冊、雅虎公文包、雅虎聊天室等,都是美國雅虎的漢化。

至於中國用戶最喜歡的新聞超市,雅虎視而不見,僅安排幾個人維護新聞頻道,而新浪、搜狐和網易等國內門戶網站則安排少則數百、多達上千人的編輯,以流水線方式運作新聞頻道,以海量新聞信息將雅虎遠遠甩在身後。

晚到的亞馬遜不同程度把雅虎跌過的跟斗幾乎重跌一遍:中國PC端的頁面古板,和亞馬遜美國頁面相同,和淘寶、天貓、京東相比,缺乏吸引力;當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來臨後,「中國學生」紛紛將流量導入移動端APP,並提供信息流服務,但亞馬遜只是將PC端內容簡單移植到APP,缺少生態內容;對於用戶吐槽的搜索、分類等影響體驗的因素,亞馬遜固執地選擇了堅守。

也許,亞馬遜認為提供的商品只要足夠便宜、品質足夠好,客戶體驗自然會提升,亞馬遜不屑於跟風價格戰這種中國電商喜歡使用的營銷手段。但是,當亞馬遜重要的差異化優勢比如「當日達」被京東「211限時達」追平,「海外購」、「全球開店」被天貓、京東等趕上後,貝佐斯的中國分號陷入了「人有我無」的尷尬,生存空間越發逼仄。

「美國老師」為何敗給「中國學生」至今眾說紛紜,但有一點可以確定,中國市場在網際網路巨頭那裡只是全球一盤棋中的一顆棋子,難免一舉一動受總部擎肘,結果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在國內網際網路企業這裡,本土市場則關係到全部身家性命,所以不得不背水一戰,結果向死而生。

經此一戰,國內網際網路企業找到了自信,迅速跟上移動網際網路浪潮,和「美國老師」站在一條起跑線上,中國網際網路產業在全球的位置上移一格,從過去的國際化接軌變成國際化同步。

04 2008年:安卓和iPhone開啟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2007年1月9日,舊金山Macworld大會上,蘋果CEO史蒂夫.賈伯斯舉行了有生以來最好的一次產品發布會。經過一番小心翼翼的鋪墊後,賈伯斯引出了即將推出的重磅新品:「今天,我們將推出三款……革命性的產品。第一個是寬屏觸控式iPod,第二個是一款革命性的手機,第三個是突破性的網際網路通信設備。」大概怕現場觀眾沒什麼印象,賈伯斯又把這句話重複了一遍,最後抖出包袱:「這不是三台獨立的設備,而是一台設備,我們稱它為iPhone。」

iPhone發布後,迅速被博客寫手追捧為「耶 穌手機」,意指改變世界的手機。但蘋果的競爭對手卻一致看衰,諾基亞直言iPhone不會成功,微軟則嫌棄它沒有鍵盤。

在發布的第一年,iPhone表現只能說差強人意,賣出138.7萬部,但2008年iPhone3G發布後,當年售出1162.7萬部,打臉所有競爭對手。

2007年11月份還發生了一個標誌性事件:Google與84家硬體製造商、軟體開發商及電信營運商,組建開放手機聯盟,共同研發改良Android系統。隨後Google以Apache開源許可證的授權方式,發布了Android的原始碼。第一部Android智慧型手機於2008年10月發布。

Android和iPhone面世,使人類在2008年從PC時代步入智慧型手機時代,這不僅僅是電腦形態的革命(電腦從笨重的台式機變成可揣入口袋的小巧之物),而是一種新的信息獲取方式誕生(智慧型手機讓網絡連接隨著人的移動而移動),移動互聯時代就此開啟。

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同樣是在2008年,3G牌照的發放標誌著移動網際網路基礎設施落地,中國也和美國一起進入移動互聯時代。

對中國網際網路業來說,一個新的洗牌機會來臨。

潮流涌動之下,北京有一雙眼睛緊緊盯著賈伯斯的一舉一動。近20年前的1990年,他偶然在大學圖書館翻到一本《矽谷之火》,書中描寫的賈伯斯傳奇深深吸引了他。從此,賈伯斯成為他的偶像,賈伯斯1997年回歸蘋果再創輝煌後,他仔細研究琢磨偶像的產品設計理念、商業策略和營銷打法,寫出了《蘋果CEO賈伯斯腦子裡怎麼想的 》、《解析蘋果谷歌偉大的基因》等博文,總結出「專注、極致、口碑、快」的創業八字訣。

他就是後來小米科技的創始人雷軍。

當時,雷軍剛離開服務多年的金山,賦閒在家,沒有了喧囂的媒體紛擾,沒有了披星戴月的上班生活(雷軍被業界稱為「中關村勞模」),他發現自己快被這個世界遺忘了。閉關修煉兩年後,雷軍選擇再出發,於2010年4月創辦小米科技。

小米的出現,引爆了國產智慧型手機產業,追隨小米理念的網際網路手機品牌,高峰時數量多達百餘個。當然,這些品牌絕大多數都失敗了,但完成了智慧型手機普及的市場教育,加速了中國從PC網際網路切換到移動網際網路。

在2008年雷軍閉關修煉的前一年,也就是2007年,還有一個標誌性事件發生,那就是前文所述的本土網際網路企業和跨國網際網路巨頭的決戰勝負已定。

網際網路巨頭在中國市場的敗北產生了三個深遠的影響:

一是增強了國內本土網際網路公司的經營自信,據說現在某本土網際網路巨頭在強大的對手登陸時,管理層曾一度驚慌失措,在拚死抵抗並大獲全勝後,對當初的慌亂感到滿不好意思。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大勝跨國巨頭,本土公司對人才的吸引力大為增強,外資企業不再是高校優秀畢業生的最佳就業選擇,競爭的天平慢慢向本土企業傾斜。

二是本土網際網路企業得以完美享受中國龐大的人口紅利,使國內得以培育出世界級網際網路巨頭,在2010年之前,全球TOP10獨角獸企業幾乎都被歐美包攬,2010年之後,中國獨角獸企業逐漸打入全球TOP10,美團、滴滴、今日頭條等均成立於2010年之後。

三是本土網際網路企業順滑地切換到移動互聯時代。從CNNIC公布的數據看,2008年、2009年正是網際網路重心從PC切換到智慧型手機的關鍵時間節點,中國網民中手機網民占比的增幅分別為64.6%和53.4%,在統計折線圖上形成一條陡峭、向上的直線,像一波壯觀的浪潮,而且這波浪潮近20年來僅出現過一次。如果本土網際網路企業沒有2007年的勝利打底,將無緣這波移動互聯浪潮。

05 2014年:「超級應用」創新爆發

如果說美國是車輪上的國家,那麼現在的中國可以說是智慧型手機之上的國家,因為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智慧型手機生產、消費國家,同時也是全球移動網際網路應用最為發達的國家。

如果以「在2018年的某一分鐘裡,中國網際網路上會發生什麼」為考察維度,就會發現中國網際網路的體量有多龐大,根據相關的資料總結:一分鐘的時間裡,有96000多個網購包裹發出,在滴滴上則收到大約14136個打車服務訂單,在微信上則有312.5萬條信息發出,另有28.47萬次音頻呼叫成功。受益於中國網絡市場的龐大容量(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為8.54億人),本土網際網路公司逐漸發育成細分行業巨頭:電商巨頭阿里巴巴、網絡社交服務巨頭騰訊、共享打車平台滴滴、生活服務電商美團點評等等。

這些巨頭深刻地改變了普通人的生活方式。

阿里巴巴作為國內最大的電商平台,把「雙11」打造成了一年一度的網絡購物狂歡節。2018年天貓官方數據顯示,「雙十一」總成交額在開場後第2分05秒即突破100億元,刷新去年創下的最快破百億記錄;用時不到15小時50分,成交總額超越去年全天成交額;2018年總成交額定格在2135億元,是「雙十一」開創以來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由於「雙十一」的巨大影響力,美國消費者也加入「剁手行列」,Adobe Analytics的數據表明,美國消費者2018年的「雙十一」開銷達到了18.2億美元。

電商發達使中國成為全球最發達的移動支付應用國度,2018年的交易額大概為180萬億元人民幣,大約為美國當年移動支付交易額的8倍左右。可以說,由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市場影響力,中國在短短數年間進入無現金社會,速度之快遠超歐美、日本。

超級應用屬於國內本土網際網路企業在移動互聯時代的創新大爆發,在一款APP上集合了社交、生活服務、金融、支付、內容資訊等各種不同功能,豐富了APP的吸引力,增強了對用戶的黏性。

素有「網際網路女皇」之稱的著名女風投家瑪麗·米克爾在2019年版的《網際網路趨勢報告》報告中認為,中國移動網際網路領域出現的包括微信、美團點評等在內的一系列「超級應用」,屬於一種創新,並且在全球範圍內得到借鑑,包括共享出行企業Grab、優步在內都推出了類似的綜合應用服務。

「超級應用」創新使中國的移動網際網路達到全球行業高度。這一切,離不開3G時代打地基、4G時代建高樓。3G時代打下兩個地基,第一個是3G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進度雖然略落後於歐美,但遍布全國的網絡覆蓋了13億多人口,同時發達的智慧型手機製造業又將這13億人口變成13億用戶的龐大市場;第二個是以BAT為格局的網際網路生態涵蓋了個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充分滿足了13億用戶的需求。

2013年中國正式商用4G,一年後也就是2014年9月,政府正式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勢態。這一政策產生了兩個影響,一方面很多人創業首選網際網路行業,眾創空間在全國遍地開花,另一方面網際網路行業以「網際網路+」的形式滲入經濟的方方面面,傳統經濟被新經濟改造。

結果就是中國的網際網路找到新的演進方向,不僅幫助「工業製造4.0」、智能家居、智能硬體、AR/VR等硬體的智能化鋪設了神經,還發展出共享經濟和移動支付等創新優勢,使中國成為和美國並駕齊驅的網際網路大國。

但是,中國網際網路產業在不斷創造財富的背後,是市場競爭的異常激烈,「紅海」、「血海」等充滿硝煙的詞語時常徘徊在網際網路創業者嘴邊。表現最為典型的就是網絡直播和共享單車。

網絡直播隨著4G網絡而逐漸興起,爆發於2015年,並在2016年以野馬狂奔的姿勢闖入大眾視野,成為一種雅俗通吃的大眾娛樂形式。2016年4月23日,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直播首秀,加之當時各大娛樂明星頻頻成為網絡直播常客,網絡直播行業發展進入烈火烹油的火爆期,2016年也被稱為網絡直播元年,當年底,全國共有 31 家網絡直播平台完成 36 起融資,涉及總金額達 108.32 億元,行業熱得發燙,網際網路公司要是不和直播帶點關係,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玩網際網路的。

但由於直播平台之間競爭慘烈,加上灰色運營和過度炒作,僅僅一年半,整個行業就步入冰凍期,熱鬧的「千播大戰」變成「千播倒閉」。網絡直播的風口持續時間,遠低於智慧型手機的10年,成為最短命、成色最差的行業。

相比之下,共享經濟的代表共享單車則倒在了商業模式上。共享單車被外媒稱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它最大的痛點是較高的人為損壞率(網絡調查表明損壞率在30—40%),不僅大幅縮短單車正常使用壽命,還迫使創業公司配置大量運維人員,從而推高了運營成本,吞噬了毛利,公司難以獲得盈利,沒有資本持續輸血就活不下去,這是共享單車商業模式的致命缺陷。到2017年時,經營困難以成為共享單車的行業問題,即使頭部企業也感覺度日維艱。截至2017年12月,摩拜單車持有現金37.52億元,拖欠供應商10億元,挪用用戶押金60億元。此外,摩拜每月的運營支出超過4億元,2017年12月單月營收1.1億元,每月凈虧損近3億。

大概看到了共享單車商業模式上的缺陷,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在2018年4月3日將公司出售給美團,套現離場。另一家頭部公司ofo創始人戴威則選擇了堅持,結局是公司破產,昔日的創業英雄成為老賴。

兩人截然不同的人生際遇難免讓人一聲嘆息。

大把燒錢試錯後,共享經濟和網絡直播從喧囂回歸理性,重新在網際網路產業鏈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其中網絡直播成為網上服務的一種,融合到許多超級應用中,掀起了消費新潮流,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開始接受「直播帶貨」,催生了薇婭、李佳琦等一批炙手可熱的電商直播網紅。其中,有「口紅王子」之稱的李佳琦,在某次淘寶直播帶貨的活動中和馬雲PK賣口紅,5分鐘內,李佳琦賣出1500支,而身為淘寶老闆的馬雲僅賣出10支,超級網絡主播的流量變現能力和網絡影響力可見一斑。

06 2020:新一輪網絡泡沫來臨?

在網上,常有網友問:為什麼歐洲、印度和日本沒有出現網際網路巨頭?

答案其實並不複雜,充沛的資金、大量精英人才、統一而體量巨大的市場,以及強烈的創業文化氛圍。

歐洲儘管有近8億人口,但沒有強烈的創業文化,風投資本也不發達,日本人口不到1.3億,飽受老齡化困擾,市場體量太小,印度則是創業文化、人才(大量精英流失到美國矽谷)和資金上均不占優。

中國最初也是最大的優勢是擁有統一而體量巨大的市場,所以每一次網際網路創業機會降臨,總是能在短時間內催生出獨角獸級別的企業。2015年前後,短視頻開始逐漸火爆之後,短短兩年多時間就讓快手用戶增長3億。同樣地,另一個短視頻平台抖音也僅用2年多時間就完成爆髮式增長。截止2019年5月底,快手日活破2億,抖音日活破3億,兩家公司估值均超200億美元。在一個國家的地區市場,能培育出1個獨角獸公司已經是奇蹟,而中國在同一行業出現2個獨角獸公司,除了奇蹟,居功至偉的就是13億多人口形成的統一而龐大的市場。

如今,在國內市場成長為巨頭或准巨頭,然後再出海完成國際化征途,已經成為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標準打法,這就是中國大市場的好處。水深方能養大魚,魚大方能暢遊大海。

市場大很重要,創業文化同樣不可或缺,畢竟網際網路創業是勇敢者的冒險遊戲。

中關村早在三大門戶成立之前就已經因為聚集了金山、瑞星、用友、王碼等第一批軟體企業,培養了比較濃厚的創業文化和氛圍,使得張朝陽等第一代海歸精英擁有了創辦網際網路企業的成功土壤。

在中關村曾流行一種說法:中國的網際網路產業不是八抬大轎抬出來的,而是從羊腸小道自己走出來的,在無人看好的情況下,中國最初的網際網路產業既缺乏完善的投資機制,也沒有必要的政策傾斜,市場法制環境尚待健全,卻在財富效應的牽引下一路狂奔,裹挾了全球IT產業,上演出一場從「山寨」到引領的逆襲大劇,成為中國民營經濟發展歷程中難得的亮點。

經過20多年的摸爬滾打,中國的網際網路產業已經成長為一支全球性的重要力量,卻也從2018年開啟調整模式:

2018年初最熱的風口區塊鏈一年不到就泡沫消散;人工智慧企業也開始回歸理性,曾獲得大量融資的初創企業們出現倒閉潮;

共享汽車平台相繼倒閉,運營車輛基本是清一色Smart、寶馬、奧迪以及Mini Cooper的中高端共享租賃平台途歌,2019年初停止運營,創始人王利峰被用戶和合作商圍堵,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途歌這家公司;

2019年,美團小象生鮮、順豐優選、阿里巴巴的盒馬生鮮和永輝的超級物種等幾個巨頭的項目都陸續縮減經營規模,相關創業公司翻車速度更是令人咋舌,明星創業公司呆蘿蔔6月融資6億人民幣,9月入選《2019二季度胡潤中國潛力獨角獸》,11月就瀕臨倒閉,吉及鮮同樣在2019年5月獲得了經緯資本的A輪投資,10月底還在公眾號瘋狂招兵買馬,12月初就進入半歇業狀態,員工裁到不足300人……。

此情此景,和20年前那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時何其相似!這預示著,新一輪的泡沫已經在路上或者已經到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