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統一天下除了商鞅變法實力強大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發佈 2020-01-10T03:56:30+00:00

秦國自秦孝公以來,實行商鞅變法,歷經六位國君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商鞅之法,是秦國強大起來的根本原因,其實除了秦國變法維持強大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秦國是戰國七雄中,對於人才最重視的國家,沒有之一。

秦國自秦孝公以來,實行商鞅變法,歷經六位國君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商鞅之法,是秦國強大起來的根本原因,其實除了秦國變法維持強大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秦國是戰國七雄中,對於人才最重視的國家,沒有之一。

人才,不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一個國家變得強大起來的基本素質,一個企業需要發展,就得靠人才,一個城市需要發展,還是靠人才,一個國家想要強大,仍然是要靠人才,萬物以人為本,治國也不例外,而秦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對人才的重視、使用、重用,歷來是秦國強大的重要原因。

秦國地處西陲,原本是人才最匱乏的地區,而且還是東方六國眼中的蠻夷,歷來在文化上是遠遠落後於東方六國的,自然人才也是非常缺乏的,大海不拒細流,才能成其大,泰山不卻微塵,故能成其高,正是因為秦國不斷地吸收來自東方六國的人才,不斷地對人才進行分門別類的重用,不斷地以各種優惠條件吸引東方六國的人才來到秦國為秦國服務,才讓秦國變得越來越強大。

一、秦穆公時期

秦國吸引外來人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穆公時期,最著名的莫過於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換取百里奚的故事,百里奚原本是虞國人,在虞國做大夫,晉獻公通過借道伐虢的計謀滅亡了虞國和虢國,百里奚因此成為晉獻公的俘虜,但晉獻公並沒有認為百里奚有什麼才能,而是將百里奚當作奴隸一樣,與隨同嫁給秦穆公的夫人一起來到秦國,因為百里奚當時的身份是奴隸,因此不堪忍受這樣的生活,百里奚逃到了楚國。

從大夫到奴隸,百里奚的人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不管如何變化,一個人才走到哪裡都會發光的,當時的秦穆公作為春秋五霸之一,有向東發展的意圖,想發展就得有人才,可秦國地處邊陲,一般人才都不願意去,當秦穆公聽說了百里奚的才能後 ,用五張羊皮從楚國贖回了百里奚,要知道當時的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了,可秦穆公絲毫不為計較,經過與百里奚的交談後,便重用了百里奚,仍以百里奚為大夫,從大夫到奴隸,再到大夫,百里奚的人生因為秦穆公的發掘而變得與從不同,從此之後,百里奚便一心一意留在秦國為秦國發展出謀劃策,直到去世。

除了百里奚,秦穆公時期有名的謀臣由余和蹇叔也都不是秦國人,由余是宋國人,蹇叔是晉國人,都是外來的人才協助了秦穆公的稱霸,這也是秦國在春秋時期就開始重視外來人才的先例。

二、秦孝公時期

再說秦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商鞅,也同樣不是秦國人,而是衛國人,商鞅曾是魏國國相公叔痤的門客,因為得不到重用,而逃離魏國,來到了求賢若渴的秦國,遇到了一生的摯友秦國國君秦孝公,秦孝公是秦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君主,是秦國變法的推動人,正是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商鞅才有機會在秦國大刀闊斧的改革變法。

秦孝公對商鞅變法是絕對的支持和信任,商鞅在秦國國內的地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商鞅曾經擔任左庶長和大良造,這都是秦國掌握軍政大權的高官,相當於後來的相國和丞相,甚至於為了變法,秦孝公不惜支持商鞅處罰自己犯法的兒子嬴駟,最後商鞅以處罰太子老師的手段進行了處理,維持了秦國變法的原則性,讓秦國從「刑不上大夫」到「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是秦國的進步,也是中國歷史的進步。

雖然秦孝公去世後,新上任的太子嬴駟,也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對商鞅進行了殘酷的報復,對商鞅施行車裂大刑,但秦惠文王雖然殺了商鞅,但非常清楚理智地沒有廢除商鞅之變法,繼續維持商鞅變法,商鞅變法在秦國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和法律,關係到秦國方方面面,成為秦國強大的基石。

三、秦惠文王時期

秦惠文王時期最受重用的人才就是鼎鼎有名的縱橫家張儀,張儀同樣不是秦國人,而是魏國人,據說是鬼谷子的徒弟,戰國時期的頭號縱橫家,張儀曾經遊說東方六國,但得不到重用,直到張儀來到了秦國,秦惠文王重用了張儀,張儀從最初的客卿一直做到了秦國相國,最風光的時候,張儀佩帶了六國相印,成為六國的相國,一時風光無限。

張儀所在秦國的時期,是秦國開始強大但遠沒有強大到吊打東方六國的實力,只能說當時的秦國比東方六國中的任何一個要強,而弱於兩個國家以上的聯合,這就需要不斷的外交和縱橫之術,讓秦國處於有利的政治地位,這也就是張儀終身在幹的事,張儀為秦惠文王制定了一系列的忽悠六國之策,尤其是欺騙了楚懷王,讓楚國國力一落千丈,讓秦國在不斷的外交和縱橫當中贏得了有利地位。

除了張儀,秦惠文王時期重用的公孫衍、魏章等人也都不是秦國人,公孫衍是魏國人,也是一個有名的縱橫家,雖然後來背叛秦國並組織了五國伐秦,差一點讓秦國敗亡在東方五國手中可見公孫衍確實是個人才,魏章也是魏國人,投靠秦國後,成為秦國一名將軍,立下不少戰功。

四、秦昭襄王時期

秦昭襄王是秦國在位時期最長的國君,也是秦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秦昭襄王時期任用最有名的賢臣就是魏國人范雎。范雎是魏國人,很有才能,因為在魏國受到了排擠、冤枉和迫害,通過各種方法逃到了秦國,並想方設法見到了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與范雎的相見,在歷任秦王選用賢能當中都是一個非常有名的例子,秦國用一種非常低的姿態向范雎請教問題,不僅不追究范雎無視秦王的言語,反而畢恭畢敬地迎接范雎,並以下級向上級的禮儀,以下跪的姿態向范雎請教國家大事。

雖然戰國時期沒有凳子,都是跪坐,但秦昭襄王以一國之君的身份主動放下身段,向一個並不是太出名的外來人才請教國家大事,這本身就是對人才一種極大的尊重,這讓范雎深受感動,人才不就是如此想得到君王的尊重嗎?至少秦昭襄王做到了,並開始信任范雎,拜范雎為相國,當然范雎也不辱使命,向秦昭襄王提出了著名的「遠交近攻」策略,這也成為秦國對外的政治戰略,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基本上都是遵循這個外交原則而實施的。

五、秦莊襄王時期

秦莊襄王是秦始皇的父親,雖然在位僅三年,但秦莊襄王神奇地從一個不受待見的王子成為秦國一國之君,完全是因為重用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鼎鼎有名的呂不韋,呂不韋是衛國人,原本是個商人,但通過一系列的政治動作,成功地將秦莊襄王推上秦國國君的位置,這不得不說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

而秦莊襄王最大的功績就是重用呂不韋這個人才,除了為自己成功成為秦國國君,呂不韋確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在秦莊襄王成為國君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拜呂不韋為秦國國相,呂不韋也成為秦莊襄王時期,到秦始皇早期秦國的頂樑柱,為秦國的繼續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為秦始皇的繼位做了很好的鋪墊,有秦國統一天下實行了過渡。

六、秦始皇時期

秦始皇時期重用的外來人才可就多了,最有名的還數尉繚和李斯,尉繚是魏國人,被秦始皇重用,成為秦國的國尉,相當於後來掌管軍事的太尉,尉繚還有兵書流傳於世,為秦始皇在統一戰爭中立下不少功勞,是秦始皇發動統一戰爭中最重要的幕僚之一。

李斯是楚國人,曾在楚國擔任小吏,後來經過學習後來到了秦國,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從客卿、廷尉一直做到秦國的丞相,李斯多才多藝,不僅書法寫得好,而且文章極其出色,秦國的國書大多出自李斯之手,李斯所作的《諫逐客令》一文,成為千古奇文,不僅文書流暢,而且知識淵博、邏輯嚴謹,李斯就憑這一封《諫逐客令》阻止了秦始皇因為一時聽信讒言而發動的驅逐東方六國人才的行動。

正是因為這些不斷外來的人才,同時秦國國君對於人才的重用,才讓秦國在多年的發展中始終處於強大領先的地位,這些人才也就成為秦國能夠統一天下的重要原因。

其實仔細分析一下秦國歷史上這些有名的人才,就會發現,這些來到秦國的人才,大多是在原來的國家不受重用,或者受到迫害,或者因為聽說了秦國求賢若渴的態度,才會來到秦國,來到這個地處邊陲的國家,正是秦國急需人才、重視人才、重用人才的態度,才導致人堵源源不斷地流向秦國,從人才的流向就能看出戰國七雄,誰最有能力統一天下。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些人才在原來的國家得不到重用或者不被重用,本身就說明了這些國家沒有伯樂,為秦國輸送人才最多的是魏國,魏國作為戰國早期最早的強國和最早實行變法的國家,一不能維持強國之道,二不能堅持變法,三不能留住人才,儘早只能滅亡,而秦國卻相好相反,所以才能最終統一天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