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40%的糖尿病患者有焦慮症困擾!焦慮症的原因、症狀及應對方法

三諾講糖 發佈 2020-01-10T04:22:33+00:00

參考文獻:1.Bădescu SV, et al. J Med Life. 2016; 9: 89-99.3. McNay E. Front Endocrinol . 2015; 6: 175.轉自《國際糖尿病》

許多糖尿病患者會感到焦慮,他們可能想知道這兩者之間是否有聯繫。

在世界已開發國家,糖尿病和焦慮症都是導致失能的主要原因[1]。僅在美國,焦慮症就影響了近4000萬成年人。糖尿病也很常見,大約有3030萬美國成年人患有糖尿病。2013年的一項薈萃分析顯示,糖尿病患者比普通人群更容易焦慮[2]。本文概述了導致這種聯繫的原因,還描述了糖尿病和焦慮症的症狀以及如何診斷這些症狀。

糖尿病是如何引起焦慮症的?

糖尿病患者負責管理自己的血糖水平,並確保血糖保持在健康範圍內。這項任務可能具有挑戰性和壓力。醫生會要求糖尿病患者注意自己的血糖水平,並進行一些日常活動,如:特別注意食物成分、避免食用某些食物、每天定期監測血糖水平、定時注射胰島素等。

對廣泛的挑戰進行計劃、檢查和準備,對於有效管理糖尿病都很重要。然而,有些人可能會過分擔心他們的血糖水平或疾病如何發展,這些擔憂可能會引發焦慮症。根據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的說法,焦慮症是「在真實或想像的情況下過度的擔心或恐懼」。另外,糖尿病患者的情感挑戰也會引發焦慮症。

研究人員報告,大約40%的糖尿病患者受到焦慮症的影響[2],這一患病率遠遠高於普通人群。糖尿病患者會發生低血糖或有低血糖發生的風險,而低血糖的一些症狀與焦慮症的症狀相同。此外,2015年的一項動物研究結果表明,多次低血糖會增加焦慮症的可能性[3]。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低血糖發作會引發生化和代謝變化,從而在生理上影響大腦中處理焦慮症的部分。

症狀

糖尿病和焦慮症有幾個共同的症狀。美國糖尿病協會和美國國立心理健康研究所分別列出了低血糖和焦慮症的以下症狀:

感到緊張或煩躁

難以集中注意力

頭痛

頭暈

疲勞

心跳加速

診斷

醫護人員用於診斷糖尿病和焦慮症的方法非常不同。

診斷糖尿病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報告,醫生診斷糖尿病使用的是以下1種或多種血液檢測方法:

空腹血糖:這項檢查要求患者夜間禁食。血糖≥126 mg/dl表明患有糖尿病,100~125 mg/dl表明是糖尿病前期。

糖化血紅蛋白(HbA1c):這項檢查反映的是患者過去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HbA1c≥6.5%提示為糖尿病,5.7%~6.4%提示糖尿病前期。

葡萄糖耐量:在這項檢查中,患者首先在禁食後和飲用葡萄糖溶液之前檢測血糖,飲用該液體後每小時檢測1次血糖,持續3小時。2小時血糖≥200 mg/dl提示為糖尿病,140~199 mg/dl則可能為糖尿病前期。

隨機血糖:該檢查無需禁食,可隨時進行。血糖≥200 mg /dl表明患有糖尿病。

診斷焦慮症

一個人如果自認為有焦慮症,就應該去看醫生。醫生可能會要求患者填寫一份問卷,詢問他們的心理和生理症狀。在某些情況下,醫生可能會將患者轉診至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處進行心理健康篩查。這些心理健康專家能夠對患者進行更詳細的評估。


治療糖尿病和焦慮症

患有糖尿病和焦慮症的人必須學會區分對糖尿病管理的理性擔憂和非理性思考。這一過程的第一步是與衛生保健專業人員密切合作,制定糖尿病治療計劃。該計劃應包括:

營養指導

監測行為

藥物使用

必要時提供減肥建議和運動目標

情感支持

對於患有焦慮症的人來說,有許多不同的治療方法可供選擇。醫生或心理健康專家可能會建議以下一種或多種方法:

個人心理諮詢

團體治療

認知行為療法或其他特定治療技術

藥物

改變生活方式

補充和替代的醫療保健行為,如瑜伽和冥想

糖尿病和焦慮症並存會造成身體和情感問題的惡性循環。然而,學會控制焦慮症的人可能會發現自己能夠更好地控制糖尿病。某些生活方式對糖尿病、焦慮症或兩者都有好處。這些包括:

規律和積極的運動

遵循均衡和健康的飲食

建立並保持規律的睡眠時間

花時間和精力與家人和朋友聯繫

減少咖啡因攝入

限制或避免飲酒

避免使用興奮劑

總結

糖尿病和焦慮症是兩種嚴重且常見的疾病,它們有一些相同症狀。糖尿病患者患焦慮症的風險增加,因為他們可能會經歷過度的恐懼和擔憂,擔心糖尿病的管理和可能的進展。對糖尿病症狀本身的擔憂也會引發焦慮症。焦慮症反過來會影響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的能力。因此,糖尿病患者如果開始出現焦慮症狀,就應該去看醫生。有許多治療方法可以幫助人們應對糖尿病和焦慮症的症狀。某些生活方式改變也可能有助於管理這兩種情況。

參考文獻:

1. Bădescu SV, et al. J Med Life. 2016; 9(2): 120-125.

2. Smith KJ, et al. J Psychosom Res. 2013; 74(2): 89-99.

3. McNay E.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15; 6: 175.

轉自《國際糖尿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