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抗結核新藥等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上觀新聞 發佈 2020-01-10T04:28:47+00:00

實現哺乳動物裸眼紅外光感知和紅外圖像視覺能力、單鹼基基因編輯造成大量脫靶效應及其優化解決方法、揭示抗結核新藥的靶點和作用機制及潛在新藥的發現等7個知識創新類和3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入選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今天上午,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辦的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新聞發布會在京召開。實現哺乳動物裸眼紅外光感知和紅外圖像視覺能力、單鹼基基因編輯造成大量脫靶效應及其優化解決方法、揭示抗結核新藥的靶點和作用機制及潛在新藥的發現等7個知識創新類和3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入選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引導工具創新

這次評選將項目成果進行知識創新類和技術創新類分類,有3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入選,希望引導生命科學領域的科技工作者認識到,研究方法和工具的創新與理論的創新同等重要。

人眼感光存在極限。哺乳動物感知光的波譜範圍在390-760 nm,波長大於760nm的近紅外光無法被感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研究組與美國馬塞諸塞州州立大學韓鋼研究組合作,將轉化紅外光為可見光的納米材料導入動物視網膜,首次實現動物裸眼紅外光感知和紅外圖像視覺能力。該研究在加密、安全、人機互動以及視覺疾病(如色盲等)治療和眼科藥物遞送等方面具有應用潛力。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楊輝研究組、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李亦學研究組、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基因組研究所左二偉研究組合作,建立了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檢測技術GOTI。使用該技術發現,之前普遍認為安全的單鹼基基因編輯技術存在嚴重的、無法預測的DNA脫靶問題。該技術可篩選到高活性又不會造成額外脫靶的新一代高保真單鹼基編輯工具,為單鹼基編輯應用於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基礎。

中國是鼻咽癌的高發區,年新發病例占全球一半。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馬駿研究團隊建立了「吉西他濱+順鉑」兩藥聯合化療的新策略。該療法可將復發風險降低49%,3年無瘤生存率提高8.8%,且未增加毒性。由此,建立了鼻咽癌高效低毒的用藥新體系,形成了國際領先的前沿技術新標準。

現實意義較強

多項研究關注現實,對醫療、農業等領域有較強指導意義。

比如對光合作用的研究。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沈建仁、匡廷雲、清華大學隋森芳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硅藻捕光天線膜蛋白的高解析度結構,率先破解了硅藻光合膜蛋白超分子結構和功能之謎。這闡明了硅藻高效轉化光能的機理,為人工模擬光合作用、設計新型高光效作物提供了新思路。《科學》雜誌專題評論稱,這對於理解光合生物捕光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具有里程碑意義。

結核病是一種致命性疾病,在傳染性疾病中堪稱「頭號殺手」。在饒子和院士的領導下,上海科技大學研究團隊的張兵、楊海濤以及李俊等歷經六年時間,率先在國際上解析了藥靶和「藥靶-藥物」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揭示了藥靶的工作機理以及新藥殺死細菌的全新分子機制。該研究首次勾勒了小分子抑制劑如何精確靶向,為新型抗生素的研發、解決細菌耐藥問題開闢了新途徑,也為我國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抗結核新藥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研究設計的抗結核先導藥物已申請PCT專利。

此外,入選的項目還有反芻動物基因組進化及其對人類健康的啟示、LincGET不對稱表達引發小鼠2-細胞期胚胎細胞的命運選擇、小鼠早期胚胎全胚層時空轉錄組及三胚層細胞譜系建立的分子圖譜、植物抗病小體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利用單細胞多組學技術解析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等。

這些成果均發表於《科學》《自然》《細胞》《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頂級期刊。

欄目主編:樊江洪 文字編輯:樊江洪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圖片編輯:雍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