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強迫症預後不良、難以治癒的「魔咒」?

精神心理專家何日輝 發佈 2020-01-10T05:05:53+00:00

本平台此前推出了7篇強迫症系列文章,從遺傳度、病因、診斷、共病和治療方面都進行了分析。#青雲計劃##我要上頭條# #強迫症# #深度催眠# #心理治療#

本平台此前推出了7篇強迫症系列文章,從遺傳度、病因、診斷、共病和治療方面都進行了分析。

可能很多患者、家屬已經看過了上述文章,但心中疑團仍未得到解決:得了強迫症,到底應該怎麼辦?怎樣最大限度地提高康復速度?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下文我會分享具體的求治路線圖和個人建議。但分享之前,仍然繞不開再提及一下強迫症的病因和本質。

在目前國內外精神科臨床中,強迫症的康復是一個大難題。「強迫症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精神障礙」,這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共識,並被越來越多的大眾所知,令很多患者、家屬焦慮,甚至絕望。在大眾眼裡,慢性往往意味著難以治癒,終身服藥,好不了了。

但其實情況並沒有那麼悲觀。我在此前的文章里多次強調,所謂的「慢性」不是強迫症的本質,只是基於單純精神科藥物、物理治療或簡單的心理諮詢下,強迫症確實難以治癒的事實而得出的結論。

但如果通過更高效、更綜合、更深入的治療手段,強迫症是完全可以得到治癒的,甚至非常快速,臨床上不乏真實成功案例,很多患者通過專業的心理治療和家庭治療,輔以藥物,後期康復情況也十分良好。

尤其,當我們能夠深刻地認識到強迫症的本質,認識到其心理社會因素是根本病因時,我們就更加容易發現這個疾病是可以康復的。

所以特別建議讀者們仔細閱讀以上7篇文章,尤其是01和02這兩篇,其詳細介紹了我們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治療強迫症狀時的突破性發現——

強迫症的心理根源是後天形成的、以疊加性的心理創傷為主,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為輔的病理性記憶;而所謂的神經遞質、內分泌、大腦功能的變化和異常,很可能是心理變化導致的結果和中間作用環節,而不是最初的原因。

印證這個發現的最有力證據是,我們臨床中,通過TPMIH對相關的病理性記憶進行處理後,強迫症狀快速消失。

後續再跟進深入的家庭治療、高逆商(AQ)的塑造,患者的家庭關係和抗壓能力大大改善後,康復情況可以非常穩定,甚至成為人生的財富。

可以說,TPMIH可以精準化地消除強迫症症狀的根源,而家庭治療和高逆商的塑造是避免這些致病根源的再次出現,杜絕再次復發。

當然,本機構的技術現在仍未能大量複製,無法服務於更多的患者和家庭。所以我們就要談最關鍵的問題:

有了以上的理解後,那患了強迫症到底應該怎麼辦才能加快康復呢?

第一,免於恐懼,有意識地降低焦慮,不要災難化思維。

無論是患者和家屬,看了我們的分析後,都要意識到個疾病是可以治癒的,至少是可以緩解的,治療方法有很多。

強迫症的核心情緒就是焦慮(中度),焦慮程度與症狀嚴重程度是正相關的。當患者的焦慮下降,這本身就能令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也可更有效地預防至少減輕患者繼發焦慮症、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的症狀。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家屬要做的,當然就是自己也不要焦慮,更不要指責和恐懼,不要以負性情緒影響到患者。

第二,父母必須自我反省和提升,尤其是覺察自己是否存在強迫型人格。

一般來說,遭受過疊加性心理創傷的強迫症患者,性格比較謹小慎微,缺乏自信,父母必須多給予孩子具體的認可和肯定,但避免過度的、空泛的誇獎。

如果意識到自己曾對孩子造成過創傷,可真誠地向孩子道歉,並真正地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避免日常相互中激活孩子的創傷。

其實這相當於自己給自己做家庭治療了,這也是所有精神心理障礙患者的父母都應該去做的。如果父母做得好,能給自己的家庭下一注「良方」,令家庭關係中的弊病「藥到病除」,患者的病情肯定會有好轉。

這樣的話,患者後續需要的精神科藥物也更少,副作用也就更少;其所需要的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的水平要求也就更低。要知道,在國內很多小城鎮,專業的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甚至專業的精神科醫生都是很稀缺的。

而強迫症患者的父母還必須額外做到一點——自我覺察:你們自己是否也因為成長經歷,形成了追求完美的強迫型人格?

如果有,你們必須改變這個人格特點,自己學會、更要引導孩子接受現實中的不完美,建立「積極努力,順其自然」的心態。

上述第一點和第二點並不是階段性方法,而須長期的堅持。

第三,最現實的選擇: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精神科藥物+運動

對於輕度和中度的強迫症患者,或者未繼發嚴重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的強迫症患者,首選專業的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

第二代認知行為治療(CBT),或第三代認知行為治療(以正念療法為主)是首選。不建議接受精神分析和認知領悟療法。

如果患者能夠接受,上述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可先持續3到4個月,然後評估一下療效。如果症狀有較明顯改善,可持續接受。

如果輔以運動療法則更好,但絕對不要強迫患者運動,也不要指責其不願運動。如果患者願意,則必須尊重其興趣,不要強加要求。

如果心理諮詢/心理治療不夠理想,或者當地找不到專業的資源,可以考慮在運動療法的基礎上,結合規範的精神科藥物治療。

在藥物治療方面,我建議患者和家屬一定要按照精神科醫生的指導,當然最佳的選擇是有多學科診療(MDT)實踐經驗的大夫,服藥足量足療程;如有疑問多溝通,不要擅自減藥、停藥。

心理諮詢/心理治療+藥物+運動這種綜合療法,是目前可行性最高、也是總體起效最好的方案。

第四,在康復過程中,不要對患者設立目標,看到進步及時肯定,形成良性循環。

一般來說,經過以上3個步驟後,大多患者的症狀會有所改善。家屬一定要看到患者的進步,一定要是及時的肯定,也要讓患者學會自我肯定,這非常有助於進入良性循環。

千萬不要制定治療目標或者具體行為的目標,不要總將患者的表現與制定的目標或理想狀態去相比,就很容易產生焦慮,反而掉進惡性循環。

比如,對於常見的強迫症症狀:反覆關門,患者以前必須關門20次才能走開,經過一系列治療後,變成關門15次了,家屬和患者就一定要看到這個進步,及時給予肯定。患者感到開心,感到其付出的努力後的成就感,這就很容易進入良性循環,焦慮情緒也進一步降低。

但如果定了目標,患者達不到,其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甚至已經取得的進步也會頃刻間消失。

第五,如果上述綜合方法仍不見效,從臨床上屬於難治性強迫症,可考慮接受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

rTMS屬於無創物理治療,副作用輕微,不良反應少,風險低,試一試無妨;但家屬和患者也不要抱有太大的期待,rTMS治療強迫症的療效和持續性仍未有定論。另外,有癲癇發作史、家族癲癇發作史的患者禁用。

第六,如果以上方法還是無效,可考慮嘗試腦深部電刺激(DBS)。這個方法涉及腦外科手術,有一定風險,患者和家屬有也不要寄予過高的期望,並不是一做就靈。

可能有的患者、家屬就要說了:何醫生,上面很多方法我們都試過了,但就是不見好啊!

其實,臨床中發現很多患者和家屬對於疾病的康復太心急了,不懂得更淡定地應對,也不明白在主流的精神科和心理諮詢/治療下,強迫症等精神心理障礙的康復是需要較長的過程的。

到底一個階段下來,某種方法有沒有起效?患者有沒有改善?是不是正在康復?這個問題的主觀性很強。有時候其實患者的狀態是有所好轉的,但患者和家屬忽視了,因為其心中的期望值過高。

有時候患者和家屬其實看到了一些進步,但因為其它現實因素,仍急於康復。比如青少年患者中最常見的休學、返校問題,很多家長急得不得了,似乎考不上大學天都要塌下來了。

學校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患者的心身康復更重要。從人的一生角度上看,只要患者的心身是在逐步好轉的,那暫時在學業上的落後並不緊要,關鍵是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要有越挫越勇的性格。這是我對患者、家屬實施心理干預時經常說的道理。

至此,強迫症系列文章就要收尾了。後續我們仍會不定期分享國內外強迫症診療的前沿資訊,還有我們晴日心身醫療在臨床實踐中的突破和成功案例。

最後,向大家透露一個好消息。

經過大量的臨床積累,我們發現,對於單純的強迫症,深度催眠下病理性修復技術(TPMIH)的大量複製和推廣可能會更加容易實現,又或者說,我們已經有一些確切可行的思路。

如果最後真的有所突破,可大大降低強迫症患者獲取TPMIH高效治療的門檻!期待這一天的早日到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