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種讓人慾罷不能的學習方法?

思維有了模型 發佈 2020-01-11T06:26:48+00:00

我們所有的學習,都可以分為兩類,靜態學習和動態學習。原因有幾個:1、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理論,你看完後很亂。

我們所有的學習,都可以分為兩類,靜態學習和動態學習。


關於學習方法只看這一篇就夠了。

我每天打開知乎都會看到很多類似這樣的話題:

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

有哪些欲罷不能的學習方法?

你有什麼值得分享的高效學習法?

什麼是費曼技巧?

有沒有一種讓人很爽的學習方法?

思維導圖真的有效嗎?

你身邊的學霸都有怎樣的學習方法?

不知道你看完之後什麼感受?有沒有收穫到什麼?

我想大部分人的回答應該都是:我已經不記得他們寫了什麼了。

原因有幾個:

1、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理論,你看完後很亂。

2、太過碎片化。

3、不成體系,你也沒主動梳理過這些學習方法。

4、很多學習方法只停留在技巧層,沒挖出底層原理。

比如很多人都知道思維導圖,但我問你思維導圖的底層原理是什麼?

你就立馬懵了。

不懂它背後的道理,你自然就用不出效果,然後就放棄了。

這些年我也是孜孜不倦的研究著這些學習方法,然後通過寫作逼問它們的底層原理,並不斷簡化這些學習方法。

最後終於被我簡化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五維學習法。

我幾乎學習任何東西都會走這套學習方法,而且只用它們就夠了。

事實驗證,效果奇佳,學起東西來非常爽,而且極快。

然後我把它分享到了知乎和公眾號,獲得了一些好評。


但心裡總有一種感覺,還不夠簡潔,還不夠底層。

於是我又把它疊代了,從五維學習法到二元學習法

你可以叫它學習方法2.0


什麼是二元學習法


什麼叫做二元學習法?

我們人類所有的學習分為兩種,思考類運動類

PS:後期為了便於記憶和理解,我叫它靜態學習動態學習

除了這兩種,你再也找不出任何一種並列的學習方法了。

所以我們所有的學習方法,都應該從這兩種學習方法上去延伸。

它像是太極圖的兩極,陰極是思考類——靜態學習,陽極是運動類——動態學習。

這裡解釋一下。

什麼是思考類學習,什麼是運動類學習?

思考類學習:比如我們上課時學的知識。

運動類學習:比如我們練車時學的知識。

它們各自有什麼特點呢?

思考類學習:

1、你的任何器官都是不需要動的,你只需要動你的大腦就行了。

2、我們不能同時學兩樣思考類知識。

比如你無法同時計算下面這兩道題:

538×52=

622÷47=

你只能一個個算。

動態類學習:

1、必須要行動起來才能掌握。

2、可以同時進行多種運動類學習,甚至可以邊進行思考類學習邊進行運動類學習。

比如練車,不論教練跟你說過多少遍怎麼倒車入庫、怎麼坡起,但你還是不會。

因為練車裡面有運動類學習,你必須不斷的練才能學會。

同時,你在練車的時候,可以手腳並用,同時學會幾種操作。而且你甚至可以一邊練車,一邊思考今天晚上吃什麼。

小結一下:

1、我們所有的學習分為兩類:思考類和運動類。

2、有的學習只需要思考類就可以完成:比如學數學、學哲學……

3、有的學習必須要運動類才能學會:比如練車、化妝、打籃球、管理、營銷……

4、大多數學習是既有思考類也有運動類。

解釋一下第4點,這點非常重要。

因為我們之所以會知識焦慮,就是不懂得這個道理。我們以為網上報了個課程,看了篇文章,就可以學會這個東西。

實際上我們只學了思考類部分,運動類根本沒學。

所謂運動類,就是行動,在實踐中學習。

這一點我聽過最精彩的理論,就是梁寧的《產品思維30講》。

我們所有的學習分為兩類,宏觀套路和微觀體感。

我們可以從別人那裡學到宏觀套路,但是我們永遠無法從別人那裡學來微觀體感,微觀體感只能從每次的行動中去感受。

好了,這就是我們二元學習法的底層模型。

從這個底層模型出發,我們就可以慢慢建起我們的學習體系出來。

也就是說,我們只要把思考類學習和運動類學習都做好了,我們就能學好任何東西。

任何東西!!!

下面為了便於記憶和理解,我們把思考類學習叫做靜態學習,把運動類學習叫做動態學習。

靜態 + 動態 = 二元

從這個二元上去延伸出一切學習方法。


如何做好靜態學習

如何做好靜態類學習?

不要去看市面上那些雜七雜八的學習方法了,沒那麼複雜,我來告訴你最底層的原理。

1、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熵減:把混亂的知識變得有序

OK,只要這兩個學習方法就夠了,這是最最底層的原理。

不要去記那些雜七八的學習方法,記不住,也沒必要。


1、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知道很多人是經驗主義者,不相信別人的那套東西。

如果用二元學習法來解釋就是,只有動態學習沒有靜態學習。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我用圖來展示是這樣的:

一個小人它現在要去旗幟的地位,但路途崎嶇,他需要繞各種路,走很長時間才能抵達;而且還有可能走錯路,根本去不了那個地方。

現在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這樣的:

巨人看得遠,它一下子就知道目的地在哪,而且腿長,一下子就幫你跨過去。

這其中的差距巨大,就像我學穿搭一樣,3年時間靠自己領悟,結果沒有一點進展,還形成錯誤觀念。

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2.5小時就已經具備底層的穿搭能力了,就是這麼爽。

其實你會發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就是《刻意練習》里說的導師的重要性,導師三言兩語就勝過你幾年的研究。

那麼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巨人又是誰?

巨人就是你要學習的那個領域的最牛逼的幾個人。

關於如何站上巨人的肩膀,分享兩個方法:

方法一:研究巨人的成長軌跡

你要做的就是找到他過往的一切成長軌跡,比如他一開始是做公眾號的,你要把他的文章都學一遍,然後他後面還學了書,你就把他的書買來學一遍。

儘可能還原他的成長軌跡,就像放電影一樣,把他怎麼學這個東西的快速過一遍。

這裡安利一下我最近的感悟,比如我在學知乎運營,我怎麼做呢?

我去關注一波知乎大V,從他第一篇文章,第一個回答開始看。看他如何寫標題,如何寫開頭,如何寫中間的內容,如何寫結尾的推廣,以及讀者的反饋,成長極快。

這是第一種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方法。


方法二:主題閱讀

這個方法來自《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說讀一本書是不夠的,你還要找來大量與此相關的書繼續研讀。

同樣,一個巨人也是不夠的。你要找大量牛逼的人,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地方,他們會互相補充。

除了人這個維度,還有各種各樣的書;除了書這個維度,還有各種各樣的公眾號、文章、付費課程……


巨人這一趴講完了,小結一下:

1、儘量找巨人,別找矮子。

2、主題閱讀:找大量的巨人,取長補短,完善知識體系。

3、成長軌跡:精細研究某幾個最牛的巨人,他們的成長軌跡。

預告:其實有一個超爽的學習方法,我常用,叫做對比反饋,以後分享給你。

但是巨人的肩膀之後,立馬有個問題就出來了。

就是知識一多就很混亂,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呀?哪些對哪些錯呀?

你的大腦就像兜里掏出來的耳機線一樣,亂成了一團,而且是一億根耳機線揪織在了一起。

如果不把這些耳機線一根根梳理出來,它就無法被我們使用,就跟我們今天學了一堆知識付費課程沒啥卵用一樣。

怎麼辦呢?

2、熵減:把混亂的知識有序化

不要被熵減這兩個字嚇到了,其實很簡單。

它來源於熵增定律,熵增定律裡面有個東西叫做信息熵

信息熵越大,不確定性就越大,這個知識對我們就越沒用。

如果我們要這個知識對我們更有用,就要儘可能的消除不確定性,讓信息熵變小,這就叫熵減。

這個過程,知識會從混亂變得有序


怎麼做呢?

做法很簡單:

1、用思維導圖對這些知識進行分類;

2、最後再用思維導圖把它們系統化。

這個東西是我從思維導圖和金字塔原理里感悟出來的,它的底層原理就是熵增定律。

把混亂的知識變得有序,從而提升我們的智能,為我們所用。

2.1、分類思維

這個很好理解,就是對知識進行分類。

比如我在學穿搭的時候,就一邊學一邊對知識進行分類,比如XXX屬於底層原理,XXX屬於季節,XXX屬於體型,XXX屬於色彩……

同樣的,你在學任何東西,都要一邊學,一邊對知識分類。用熵增定律來說就是,把混亂的知識變得有序。


2.2、系統思維

分類完了之後,各個知識點是散的。

就像小時候男生玩的那種拼接的機器人一樣,現在你要把各個部位拼在一起,讓它成為一個完整的機器人。

在這個過程裡面,你會不斷的自動思考,各個知識之間的聯繫是什麼,它們是包含關係還是並列關係?

最後把所有知識放在一個思維導圖裡面,整個系統思維就完成了。


比如我現在在學穿搭,已經畫了13張思維導圖了,這些思維導圖就是我對知識的分類。

等哪天我覺得學習可以告一個階段了,我就需要把這些思維導圖匯總在一個思維導圖里。

從此,穿搭的大廈建成。

蘭陵王註:請大家不要小看這兩步,分類思維和系統思維是整個學習法的核心,不要因為我講得比較簡單就覺得不重要,其實越是簡單的東西越重要。

好了,做完這兩步,你現在已經具備了很多巨人的靜態知識,而且還把這些靜態知識體系化了。

你現在已經非常非常牛逼了。

但是不要停,允許你驕傲一下,然後我們繼續進入第二維——動態學習。


如何做好動態學習

前面我們講了,除了數學、哲學這類純思考的東西不用行動,我們人生中的大多數學習都是靜態跟動態並存的。

我們必須行動。

中學物理學過沒有?我把它比喻為串聯,少了誰你最終都學不會。

但是呢,這個是分比例的,有的需要大量的行動,有的只需要輕微行動。

比如管理、營銷、練車,這種微觀體感很複雜的就需要大量行動,而穿搭這種比較簡單,穿一次你就可以懂很多。

註:但是要先完成靜態學習哦。不然你會像我一樣,穿了那麼多年衣服也沒啥長進。

好了,來,我們進入乾貨模式吧。

如何做好動態學習呢?

1、微觀體感

2、刻意練習

3、費曼學習法


1、微觀體感

這個來自方法來自梁寧《產品思維30講》。

所謂微觀體感,模型君在前面講了,我們在靜態這個維度里學的所有知識都是宏觀套路。

比如你現在看我的文章,看的就是宏觀套路,它屬於靜態學習。

但你還需要動態學習,就是去行動,行動的意義是,你能學到套路不具備的微觀體感,這些細微的感受才能幫助你做每一個決策。

比如教練告訴你怎麼倒車入庫,你能立馬學會嗎?

你不能,那只是宏觀套路,每1秒的決策才是最終決定你能不能倒車入庫的關鍵,而這每1秒都是微觀體感,這個只能在行動中才能學會。

而且你說不出來它是什麼,所以叫微觀體感,只能感受不能言傳。

囉里吧嗦了一大堆,其實就3個字——去行動


2、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有本書就叫《刻意練習》,它講了很多,但模型君這裡只截取了跟動態學習有關的部分。

就是時時刻刻保持自己處在學習區

什麼是學習區?

學習區介於舒適區和痛苦區之間,待在舒適區你會沒有成長,待在痛苦區你達不到會產生挫敗感,無法堅持。

最好的辦法就是待在學習區。

它的意義巨大,我們也許能做到靜態學習,也許能兼顧行動,但是我們卻很難避免舒適區,因為這是人性。

學習區的牛逼之處在哪裡。

現在模型君讓你想一個問題:為什麼計程車司機開了幾十年車,車技卻還不如一名普通賽車手呢?

道理很簡單,他一直待在舒適區里,除了最初那幾年車技有更熟練,此後幾十年車技沒有一點長進。

希望你不要當司機,要當就當個賽車手吧。

讓自己永遠保持在學習區,成為「賽車之王」。

3、費曼學習法

費曼學習法的底層原理非常神奇,是我在把費曼學習法教給別人的時候領悟的。

這個底層原理就是:把你逼入壓力的牆角,讓你直面你的盲維,從而查漏補缺。

模型君看市面上有很多寫費曼學習法的,分了4步,結果很多人底層原理都沒懂,就覺得好牛逼啊,覺得學到了。

結果一用就懵了,根本沒用。

其實如果你懂了底層原理,費曼學習法很簡單的,就是把你學到的東西教給別人。

PS:關於費曼學習法更多原理的闡釋,請看我之前寫的《費曼學習法》。


怎麼教給別人呢?

我把它分為幾個層級:

1、當面教:第一個是當面教,這個壓力最大,效果最好;

2、開課or演講:其次是在網上開課教別人,或者演講,這個人數多,壓力也很大,效果極佳。

3、寫作:然後是寫作,這個是我最推崇的費曼學習法。

因為前兩種成本太高,而自媒體時代人人可以寫作。而且它還有個附加效果,就是打造你的自我IP。

比如我把我的學習方法分享到知乎,現在知乎已經有了8995個粉絲,而且每天還在瘋長,未來的潛力不可限量,這個以後有空分享。

你需要做的,就是開個公眾號,或者知乎、簡書、頭條號、百家號,在上面把你學到的所有東西寫出來教給別人。

但注意是學什麼寫什麼喲,不要啥都往上寫,要精細垂直。

比如我最近在學穿搭,我就打算重開一個號,專門寫我對穿搭的理解。


第一性原理

如果你已經看完前面的部分,恭喜你,你已經掌握了二元學習法的全部靜態學習部分。

接下來你可以關閉文章去做你該做的事了,因為我們的二元學習法已經講完了。

但如果你還想再牛逼一點呢,可以再聽我多嘮叨一分鐘。

做完前面的靜態學習和動態學習,我們已經學完了這個領域的所有知識,而且非常系統。

但是這完了嗎?還沒完。

因為你會發現一個問題——整個知識體系太龐大了。即使你已經對知識進行了分類和系統化,依然很龐大。

而人的帶寬又很小,最多只能同時記住5條信息,怎麼辦呢?


對知識進行簡化!

這就是這兩年大火的3個概念:原則、多元思維模型、第一性原理。

幾乎高手到了最後,都會做這一步,把龐大的知識體系簡化成幾個簡單的模型。比如巴菲特把投資簡化為價值投資、護城河。

不是說其他知識都不要了,而是那些知識都成了微觀體感,已經被我們內化了,不需要刻意去記,隨時遇到了對應的情況就可以反應過來。

但是整個知識體系的底層原理,你還是要不斷去研究的。

你需要不斷去研究事物的本質,然後一直往下沉,往下沉,直到不能再沉了,那個東西就是本質的東西,也就是第一性原理思維。

比如,我把我學到的大量的學習方法總結為五維學習法,現在又下沉為二元學習法,我在一步步簡化它,讓它變得更底層。

這一步做完之後,整個體系大廈建成。你會慢慢忘掉那些細枝末節,變得越來越直通本質。

直到最後變成教父所說的那種狀態:

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