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日本房價暴跌65%,日本政府為何不儘量穩住房價?

抽時間來看看 發佈 2020-01-12T08:00:36+00:00

前蘇聯就是被動刺破房地產泡沫的「典範」,主要是通過大量印鈔將泡沫破裂的時間向後延長,但最終還是難逃一劫;而日本和美國則屬於主動刺破泡沫的「先驅」,日本能夠主動刺破泡沫進行刮骨療傷,得益於國力強大,美國則是自愈能力較強,並依靠美元優勢通過量化寬鬆,稀釋壞帳的的手法將風險轉嫁給了全球


最近有網友提問,1991年日本爆發房地產危機,作為執政當局為什麼不儘量穩住房價,卻任由房地產市場崩盤呢?其實當時的情況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遙遠,原因是日本政府是要主動刺破泡沫,根本不想繼續任由泡沫擴大,加之後期樓市已經危機四伏,瀕臨崩潰,又怎麼可能再去做那些無用功呢?

國際上關於解決房地產危機的途徑主要有三種,即:被動刺破、主動刺破和軟著陸。前蘇聯就是被動刺破房地產泡沫的「典範」,主要是通過大量印鈔將泡沫破裂的時間向後延長,但最終還是難逃一劫;而日本和美國則屬於主動刺破泡沫的「先驅」,日本能夠主動刺破泡沫進行刮骨療傷,得益於國力強大,美國則是自愈能力較強,並依靠美元優勢通過量化寬鬆,稀釋壞帳的的手法將風險轉嫁給了全球。任何一個執政當局當然希望採取第三種解決方案,但是並非機遇和條件能夠允許。

日本主動刺破房產泡沫的的歷史背景。

事情要追溯至上世紀70、80年代。當時日本依靠蓬勃的進出口貿易、強勁的製造業和領先的高科技,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頂尖級已開發國家,經濟位於世界老二的位置,國富民強已經到了讓世界羨慕嫉妒恨的地步。當時的日本人民族自信心滿滿,認為若假以時日,日本經濟超越美國登上世界第一的寶座希望可期。

俗話說樹大招風,其實老二的位置最不好坐了。因為日本經濟的快速增長,難以避免的會動到西方列強的奶酪,特別讓美國感到壓力倍增,內心很不舒服。美國怎麼著思量都認為不能讓日本這樣玩下去。接下來的事情就眾所周知了,美國為了逆轉貿易差,於是在1985年的9月,與英德法一道,撮合日本簽訂了《廣場協議》,促使日元升值,美元貶值。被美國這麼搞了一下以後,日本的產品出口競爭力迅速遭到削弱,而美國等西方國家則提高了國內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

日本的房產泡沫是如何被「吹」起來的?

廣場協議的後果遠不止導致日本出口貿易受阻那麼簡單。另外按照協議要求,日元必須保持每年5%的升值,也就意味著海外資金只要擁有日元資產,就可以通過匯率變動穩賺不賠的獲得5%以上的收益。如此一來就導致海外熱錢大量湧入日本市場。由於資金的逐利本質,這些熱錢毫無懸念的會流向賺錢多、來錢快的樓市、股市和匯市,推動日本經濟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其中樓市在資金推動下發展迅猛,這就讓包括豐田汽車、日立電機等日本的拳頭企業意識到,房地產的賺錢效應遠比搞實體經濟強多了,於是紛紛進駐房地產市場。

同樣因為投資炒房賺錢輕鬆快捷,做實體遠遠趕不上做投資,其他中小企業以及日本的民眾紛紛效仿,積極加入到投資炒房的大軍中,社會炒房熱浪一浪高過一浪,一度把日本的房價給炒高並吹成巨大泡沫。其中在房地產熱炒不止的巔峰時期,僅僅一個東京的房產總值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而整個日本列島則可以收購四個美國!而土地價格曾經從1985年到房地產泡沫破滅的前夕增長了接近200%,地王頻現的高峰期甚至月更新一次。

日本為何要主動刺破房產泡沫?

到了樓市的中後期,日本的房地產泡沫已經越來越大,這引起了國內精英階層的高度警惕,於是紛紛向政府諫言,希望能儘快採取措施,阻止危機發生。

要知道日本可是個資源嚴重匱乏的國家,不像其他國家有石油、煤炭、黃金等儲備為經濟發展墊底,其資源基本依靠進口,但是想要獲取外部資源,必須拿自家生產出來的產品與他國進行交換。而原先以家電出口等為主要支撐經濟發展的製造業,早已被其他發展中國家所追趕而失去了優勢地位,如果繼續依靠房地產發展經濟,無異於將左口袋裡的錢轉移到右口袋裡賺取自家人的錢。一旦產業結構側重於房地產,只會促使國內更多的資金流向房地產市場,加劇經濟脫實向虛偏離正軌,造成其它實體經濟失血而更加萎縮。

因此到了1990年的時候,日本政府其實已經意識到,與其任由房地產泡沫自生自滅,不如拿出斷臂求生的勇氣主動刺破泡沫,或許能夠早日獲得涅槃重生的發展機遇,於是堅定了主動刺破地產泡沫的決心。

地產泡沫形成前,日本政府真的沒有採取穩定房價的措施嗎?

這裡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任何一個政府都不會希望房地產泡沫破碎的厄運降臨到自己的頭上。其實早在日本房地產崩盤的前幾年,政府就已經意識到泡沫破裂的嚴重性,曾經多次採取行政行政干預手段加以防控。

比如在1987年的時候,日本政府就要求所有金融機構務必嚴控房地產貸款總量,提出「房地產貸款增長速度不能超過總體貸款增長速度」,其實到了1991年泡沫破碎之前,日本銀行已經停止了所有的貸款業務;同時採取提高房產稅稅率、增加土地收益稅的辦法,將房地產開發商「短期持有」土地的時間由過去的10年縮短為2年,否則將被納入重點監管對象或遭受經濟重罰,另外從1989年開始連續5次加息,利率從2.5%上升到6%等等舉措,試圖能夠避免危機爆發免遭衝擊。

但是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實即便當時的日本政府不採取加息、減少貨幣供應、加重稅費等措施,房地產泡沫破滅也將在所難免,主動刺破只是加速這一進程早些「完工」。

為什麼地產泡沫破碎之前,日本政府所有的措施手段用盡也沒有挽回危局?

其實說白了是當時整個日本社會已經處於「房地產瘋癲」狀態。「買房穩賺不賠、房價只漲不跌」早已深入人心,根本沒有人會相信房地產會崩盤,「房價不會跌」、「地價不會跌」、「東京的房價不會跌」、「政府永遠會為房地產托底」等等錯誤認識已經形成「全民共識」。在眾多日本人眼中,以東京為代表的國際大都市,有持續的人口流入和高度發達的經濟,房價怎麼會跌呢?上漲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土地在日本更是稀缺資源,只會越來越值錢。

殊不知當時日本的城鎮化率已經接近80%,沒有了人口儲備來繼續推動房住需求量增加,而且當時的日本社會已經進入老齡化,年輕人受高房價影響進入佛系狀態,晚婚晚育成為社會現象普遍,導致人口出生率連年下降。人口紅利消失後,經濟發展也失去了青春推動力。

後面的景象慘不忍睹。到了1991年,特別是持續加息和減少貨幣供應,日本的房地產全面崩盤,東京的房價在3個月內暴跌65%,一度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世界經濟發展最前沿的國家之一,舉國哀鳴,一片狼籍,斷供潮、倒閉潮、失業潮此起彼伏,從此日本經濟陷入長達幾十年的蕭條期,至今沒有得到復甦。

如果不是當時日本國力居於世界巔峰位置,而且人口總量少、人均GDP在國際上數一數二,以及海外還有大量的投資可以反哺國內經濟,否則泡沫破碎只會讓日本的經濟更加糟糕。這也是日本政府當初敢於主動刺破房地產泡沫的「本錢」所在。

因此,1991年日本房價暴跌65%,是在一定歷史背景下醞釀而成。強勁發展的經濟動了西方列強的蛋糕,廣場協議成了日元升值的直接推手;升值後的日本市場成為海外資金的重要流向地;追求房地產短期效應導致日本經濟脫實向虛,忽視了實業興國和科技強國的根本。而日本當局並非沒有採取措施儘量去穩定房價,只是由於日本的貨幣政策沒有自主性,過度依賴房地產促經濟促發展政策措施沒有提前進行干預,以至於後期無法掌控局面,導致悲劇發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