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不負責的皇帝——乾隆:永琰,這爛攤子朕沒法了,交給你吧

正說清代十二朝 發佈 2020-01-12T08:13:27+00:00

也就是說,乾隆皇帝早在登基之初,就曾經發下誓言,如果有幸在位六十年,絕對不敢超過聖祖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之數,屆時將主動禪位,退位讓賢。

乾隆六十年九月三日,86歲高齡的乾隆皇帝於勤政殿召集諸皇子皇孫、諸王公大臣,宣布了一項震驚天下的決定:

立皇十五子嘉親王顒琰為皇太子。以明年丙辰。建元嘉慶元年。

也就是說,乾隆皇帝決定在自己尚在人世的時候,主動禪位,交出皇權,創下清朝歷史乃至中國皇權時代的一項紀錄。

對於這項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乾隆皇帝在隨之發布的諭旨中也給予了說明,《清實錄·高宗實錄》有載:

朕寅紹丕基。撫綏方夏。踐阼之初。即焚香默禱上天。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其時亦未計及壽登八旬有六也。自臨御以來。仰荷昊蒼垂佑。列聖貽庥。寰海昇平。重熙累洽。御寓之年。慶周甲子。敬念維天、維祖宗、所以付託在予者。

也就是說,乾隆皇帝早在登基之初,就曾經發下誓言,如果有幸在位六十年,絕對不敢超過聖祖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之數,屆時將主動禪位,退位讓賢。

作為清朝的「盛世帝王」,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將中央集權發展到了巔峰狀態,穩固掌握朝政大權,無一日旁落之現象出現。當時已經86歲的乾隆皇帝,雖然已幾近昏聵,但其對於清王朝的掌控依然相當穩固,沒有任何膽敢挑戰皇權的人和事出現。

就這樣一位穩操皇權的帝王,權力慾望極重的君主,果真就因為登基之初的一句誓言,就將自己費心費力集中於己手的皇權主動讓出?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對於當時已經86歲高齡、掌握皇權長達六十年之久的乾隆皇帝,朝野上下乃至坊間流言,已經出現了對其貪戀權力的批評聲音。但這對於乾隆皇帝而言,根本形不成任何影響,更不會直接導致乾隆皇帝做出禪位決定。

那麼,乾隆皇帝到底為何如此「英明」,做出了只有上古先賢才能做出的主動禪位舉動呢?

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乾隆朝晚期的朝野局勢、地方穩固程度、國家財政收入或許就能明白乾隆皇帝的真實意圖。

朝野局勢

乾隆四十九年,74歲高齡的乾隆皇帝完成了人生中最後一次南巡,重新開始了一段時間對前朝朝臣勢力分布的署理和平衡。但此時的朝堂,已經明顯出現了「四大黨派勢力」:以和珅為首的貪官派,唯乾隆皇帝馬首是瞻;以阿桂為首的武官派,手握重權卻對政治毫不關心;以錢灃為首的反對派,堅決站在和珅的對立面,鬥爭激烈;以劉墉為首的中立派,中庸度日。

對於朝堂之上的「四大黨派勢力」,原本想要予以重新清理和平衡的乾隆皇帝發現,他們都已然是根深蒂固的所在,貿然壓制和扶持任何一方政治勢力,都必然引起朝野動盪乃至直接影響皇權穩固。

對於和珅,生活極盡奢華的乾隆皇帝離不開;對於阿桂,連年的邊疆戰亂也讓乾隆皇帝離不開;對於錢灃,乃係平衡和壓制和珅的唯一人物,乾隆皇帝更是離不開;甚至對於劉墉,這個始終保持中立的御史派人物,也是潤滑於各黨派之間調停、斡旋的不可或缺之人,乾隆皇帝同樣離不開。

但在黨派之爭已經嚴重影響正常政務處理,甚至影響國家正常運轉的情況下,年老昏聵、精力銳減的乾隆皇帝已經無法維持平衡。

如何打破這種不利於皇權穩固的僵局?

退位讓賢,讓新皇吐故納新,重新選擇自己信任和倚重的朝臣重新組織決策機構和朝堂布局!也就是說,面對乾隆朝晚期的朝堂局勢,已經步入暮年的乾隆皇帝已經無法掌控,只能退位讓賢!

地方穩固程度

乾隆朝前中期,經過高頻率、高力度的軍事活動,讓清朝邊疆出現了十幾年的穩定狀態,為清王朝的鼎盛狀態的到來,創造了外部條件,打下了堅實基礎。

但是,經過十幾年的邊疆穩定狀態,自乾隆四十三年到乾隆六十年,清朝邊疆部盟乃至緊鄰屬國又開始蠢蠢欲動,蘇四十三起義、田五起義、台灣林爽文事件、安南之役、廓爾喀之役等密集戰事的爆發,迫使經歷已然不濟的乾隆皇帝再度大舉用兵,予以鎮壓。

乾隆六十年,湘黔苗民起義的爆發,成為了壓垮乾隆皇帝繼續皇權統治的最後一棵稻草,數十年的窮兵黷武讓乾隆皇帝精力全無的同時,國家財政也已無力支撐其對苗民起義的鎮壓。於是,一生要強,打仗像喝蜜一樣的乾隆皇帝只能將這個爛攤子交給後繼之君,自己退居幕後,坐觀事態發展。

啥意思?

相對於苗民起義的來勢洶洶,乾隆皇帝寧肯抱著自己「十全武功」的常勝牌位,急流勇退,也不會給自己增添任何一筆抹黑。

​國家財政現狀

在乾隆皇帝飽受後世詬病的諸多負面因素中,其效仿聖祖康熙帝的「六次南巡」絕對占據著頭等位置。

乾隆皇帝在做出禪位決定之前,曾經有過對「六下江南」嚴重耗費國家財力的行為有過後悔說明:

朕臨御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將來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無以對朕。

啥意思?

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雖然有著諸多正面影響,但其對國家財政幾近滅頂的消耗,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再加上乾隆朝晚年吏治敗壞、巨貪頻出,土地的高度集中和殘酷的封建剝削,將廣大農民逼向絕境,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國家正常賦稅收入,導致曾經一度保存在六千萬兩以上存銀的國庫連年出現入不敷出的狀態。

可就算如此,以乾隆皇帝為代表的清朝統治階層依然保持著窮奢極欲、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為了保證自己的巨額開銷,乾隆皇帝甚至不惜放縱和珅的貪腐、放縱其對諸多應該上交國庫的財政收入歸到大內,進一步削減國家財政收入。

根據《清實錄》的記載,在乾隆皇帝發布禪位諭旨的當月,關於「閩省倉庫虧缺」、「本年應徵課銀、分年帶徵」、「蘆東商力疲乏,銷鹽未暢」等直接關係國家財政收入的負面消息,都高頻率的出現在地方大員的奏摺中。很明顯,這與乾隆皇帝禪位諭旨中「寰海昇平,重熙累洽」的說法,嚴重不符。

​乾隆六十年的清王朝已經日漸衰落,國家財政的入不敷出,已經讓「乾隆盛世」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虛晃盛世。也就是說,這種缺錢的日子讓乾隆皇帝不習慣、不喜歡以致生出了退位躲清閒的不負責念頭。

所以,乾隆皇帝之所以仿效上古先賢令人詫異的做出「禪位」之舉,絕非因為其對舉國上下批評其貪戀權力的反應;更不是因為登基之初曾經默許之對康熙皇帝的崇敬誓言;而是因為對朝野局勢的無能為力,對地方穩固程度的無能為力,對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的無能為力,乃係絕對的不負責之舉。

參考文獻:《清實錄·高宗實錄》、《清史稿·高宗本紀》、《嘯亭雜錄》、《南巡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