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兩次想滅掉日本,為何都被劉伯溫阻止了?原因其實很簡單

方圓文史 發佈 2020-01-12T08:17:14+00:00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天下四方初定,前元餘孽尚存,為了掃平四海,朱元璋派遣徐達等多位大將東征西討,終於將天下各個反抗勢力平定。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天下四方初定,前元餘孽尚存,為了掃平四海,朱元璋派遣徐達等多位大將東征西討,終於將天下各個反抗勢力平定。中原大地基本是平定了,但是海外諸多小國也依然在蠢蠢欲動。為此,朱元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恩威並施,最後終於迎來了四方來朝。國內外局勢一片大好。

不過就在這樣所謂的大好形勢來臨之前,有一個國家卻沒有與大明朝有太好的外交往來,關係一直處的都不太好,它便是——日本。這是為何呢?

我們知道,在朱元璋登基之後,為了得到日本國的承認,曾經派遣使者前往日本。朱元璋此舉並不是想征服日本,而只是簡單的通知一下日本國,元朝已經滅亡了,大明帝國新立,讓日本國改變一下外交的對象而已。當然了,朱元璋也是想讓使者去看一下海外是否還有前元餘孽。

而我們要知道的是,日本這個時候,正處於鎌倉時代和戰國時代的過渡時期,一個日本國就有兩個一南一北的天皇。當時的日本國,戰亂不斷,所以在當時,日本還有很多人駕著小船到我國沿海地區謀生。不過,這些人謀生方式,也比較直接,那就是當強盜,主要搶劫海上的一些商船。

對於日本人這樣的行為,作為大明帝國的皇帝朱元璋來說自然是不能被允許的,所以在朱元璋給日本國帶去的國書中,言論也比較簡單,總結下來就是四個字:「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面對這樣內容的國書,日本國的懷良親王非常生氣,於是便下令將朱元璋派遣的使者都給處決了,最後只留下了一個回去報信的人,日本當時大概的意思是:你大明朝不是很強嗎?那有本事你就放馬過來,咱們日本不怕你。

使者回朝之後,便將此事的前因後果說與朱元璋,朱元璋聽後勃然大怒,兩國交戰,還不斬來使呢?這小小的日本國竟然如此狂妄,必須將它給徹底征服。

朱元璋盛怒之下,準備舉兵征討日本。但就在這個時候,劉伯溫及時站了出來,勸朱元璋說,千萬不能衝動。

劉伯溫之所以要勸阻朱元璋對日本發兵,歸結下來有以下兩個原因:一者、明朝剛剛建立,各地勢力也並非全部清除乾淨,前元的餘孽和一些地方割據武裝尚未得到清除,如果這個時候發兵去攻打日本的話,那麼無疑是給自己國家增加困難。所以征討日本的事情不能著急,而需要從長計議。

二者、日本雖然只是彈丸小國,但是其地理位置特殊,是遠在海外的島國。元朝時期,忽必烈幾次派兵去攻打,便宜沒撈著,還都被那所謂的「神風」給阻擋了。而這就是前車之鑑,這個時候如果冒險去東征的話,顯然是很不划算的,也不一定就能占到優勢。即便是占到了一定的優勢,但是相較於東征耗費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來說,收穫就太小了。再者來說,如果打敗了還好,要是打輸了,這對於新朝來說,影響會非常之大,所以就沒必要打。

最後在劉伯溫的勸說之下,朱元璋便打消了征討日本的念頭,對於使者被殺一事,則只用了「不知王朝興替」幾個字,就敷衍過去了。不過在次年的時候,朱元璋還是再次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讓日本國知道此時的大明帝國兵強馬壯,國運昌盛,讓他們進貢來朝。

碰巧的是,明朝的使者有一次遇見了這個懷良親王,雖然這一次他沒有殺掉明朝使者,但是在給朱元璋的回信里,言辭卻很果決:

「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亡,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弈,有何懼哉?」

簡言之就是:要打就打,我們不怕你!

按理來說,上一次朱元璋忍下來了,也以不知王朝更替的理由敷衍過去了,但是這一次,使者已經將明朝的現狀說得很清楚了,但是日本國還是不買帳,朱元璋再不發兵征討,那就說不過去了。但這一次,還是受到了劉伯溫的勸阻!

最後,朱元璋只能看著懷良親王的回信,感嘆良久。這一次,他再次為了國家發展大局忍下來了!

參考資料:《明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