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性惡論」下,理想與現實結合,禮法並舉、王霸統一

一解君憂心 發佈 2020-01-11T08:27:05+00:00

荀子作為一代儒學大師,一生收過多名弟子,李斯、韓非子兩個人最有名氣,但是這兩位最後卻成為法家代表人物。

荀子作為一代儒學大師,一生收過多名弟子,李斯、韓非子兩個人最有名氣,但是這兩位最後卻成為法家代表人物。為什麼儒學大師教出來的學生成了法家的人?主要還是自己老師的影響,要明白這裡,就要看荀子和孔子思想差異。

孔子政治思想

孔子核心思想「禮」與「仁」,治國方向,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儀治理國,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把德、禮實行於民,在當時已經是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理念,成為擊碎貴族和庶民的界限。

孔子的「仁」,主要在於人道,孔子的『禮』,體現於禮制,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是人類永恆的命題,對於文明,對於時代,任何政權都是通用,而秩序和制度是建立人類文明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和秩序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精華。


荀子政治思想

荀子主張性惡論,人性善是教化的結果。在天道觀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荀子對禮很重視,宣揚儒家的王道思想,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理想與現實並用才能真正實用。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但是他更提倡從國情出發,並不是一味生搬硬套。

他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

荀子對於政權的主張

荀子主張:「禮法並舉、王霸統一」。漢朝的制度便是王霸雜用,漢儒思想亦是儒法兼容。荀子的思想與學術在漢朝是備受推崇。

唐朝時,統治階級在隋亡和唐興的歷史背景中,對於荀子的思想曾深度研究。在唐朝的中晚期,儒家推崇孟子,荀子逐步受到儒家的質疑。宋代,程朱理學興起,理學家們針對荀子的天人相分說和人性惡說展開激烈批評。明初,當時的儒家意欲將荀子取消孔廟從祀資格。一直到嘉靖九年,荀子被罷祀,荀子也從此被取消祭祀的資格,被人們從孔廟趕下台。

真正的儒學,千年的對比

我認為儒學前一千年是荀子為主,其後一千年是孔孟。為什麼說前一千年儒學以荀子為主?大秦一統天下,正式開啟統一的華夏民族。漢朝更是流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唯獨漢朝。唐王朝的盛世影響古今,在大洋的彼岸唐人街,則證實了唐王朝的強大,以及對於後世的影響,在孔孟時代的後一千年大家也是有目共睹,距離現代比較進,大家可以自行了解下。

荀子理想與現實結合,李斯成為真正的實踐者

荀子兼容並包,從現實與理想出發,密切關注現實世界的變化,這樣做更利於事態發展。和現代的一些治國思想有所契合。不少學者認為應該將荀子迎回孔廟。

荀子對於事態發展情況,做出不同的處理方法,更是在社會發展,人事,經驗方面出發,認為社會秩序的必要性,反對一切牛鬼蛇神,重視人定勝天,可以說荀子個無神論者,事情的發展走向更是人為決定。孔子主要思想「仁」、孟子主要思想「義」、荀子提出「禮」作為核心思想。更加重視人們的行為規範。荀子「性惡論」則拋開了人性的本來面目。則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則「化性起偽」使人「棄惡從善」。

李斯作為荀子的學生,更是荀子學說的及大成者,幫助秦始皇完成大一統,世人說起秦始皇的功勞有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專制集權統治的建立,但是這都是李斯諫言的。

後天的教育重要性 學習他人長處改變自己

荀子學問淵博,繼承孔孟學說的本質上,吸收各家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以「人定勝天」成古唯物主義先驅者。現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多個方面的內容。在自然上,反對信仰牛鬼蛇神,自然規律的自然性,並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在人性方面上,提出「性惡論」,否認天命的道德世界觀。提出了後天與環境和教育對人性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禮治原則,重視人們的物質訴求,主張發展經濟的同時與禮治、法治結合。

荀子認為禮從區分與調節不同人的利慾關係中產生。在治禮的過程中,不能只顧及人的慾望,而要讓物與欲兩者相持而長,在物質的增長和慾望的增長之間保持平衡。

荀子認為,禮義是法的精神所在,如果人們禮義在先,行為就會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罰,百姓也能自然為善。總之,荀子的「禮法兼施、王霸統一」,是對禮法、善惡的詮釋,漢朝儒法並用更是為後世王朝開具了先河。這裡的儒家思想以荀子為首。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基本沉醉與理想世界,以荀子為代表的儒家更重是在現實與理想結合下,人到底性惡還是性善?本人更多是認可荀子的思想,後天的教育與環境更多的影響了人們。現實與理想不僅僅存在古代,當下更是一樣。學習古人言論不僅僅是了解他們的想法,更多的是學以致用,明白什麼對與錯,但也要明辨是非,有自己的主見,只有理想與現實結合,並去實踐才能得到。

歡迎大家瀏覽,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點下關注,謝謝大家的支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