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宮裡,真的有滿漢全席嗎?

歷史微鑒 發佈 2020-01-11T09:11:20+00:00

每當提起"滿漢全席"四個字,很多人都會不禁想到山珍海味,邊咽著唾沫,邊感嘆著清朝的皇帝真的是幸福。加上,清朝實行八旗制度,分有: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藍、鑲藍、正紅、鑲紅八旗,八旗又分為漢軍旗和滿軍旗,只要在旗,便可算滿人,若是不在旗,便是漢人。

每當提起"滿漢全席"四個字,很多人都會不禁想到山珍海味,邊咽著唾沫,邊感嘆著清朝的皇帝真的是幸福。可,清宮中真的有滿漢全席嗎?

清朝入關前,飯食粗糙

清宮中是沒有滿漢全席的。因為清入關前飲食並不講究,一般的宴會,即便是富足,也都是鋪上獸皮或者坐墊,席地而坐。《滿文老檔》記載:"貝勒們設宴時,尚不設桌案,都席地而坐。"所食用的飯菜,多是以牛、羊肉為原材料的火鍋,或者燉肉。而皇帝出席的宴會,也是以牛、豬、羊肉為食材,設十幾桌,至多不過幾十桌而已,並且食用方式也是用刀割肉而食。

清入關後,才形成宮廷菜系

清入關後,雖然吸收了漢族南北兩大菜系,形成了清朝宮廷宴飲的特色,但是清朝宮廷舉行宴飲的時候,滿漢是分席而宴的。因為清朝時期,非常注重滿漢之分。加上,清朝實行八旗制度,分有: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藍、鑲藍、正紅、鑲紅八旗,八旗又分為漢軍旗和滿軍旗,只要在旗,便可算滿人,若是不在旗,便是漢人。從制度上來看,滿漢之分,並非是民族之分,而是看在不在旗。

宮廷宴飲中的滿席級別分為六大級別,名稱為:蒙古親藩宴、廷臣宴、萬壽宴、千叟宴、九白宴、節令宴。

漢席分為一二三等及上席、中席五類,主要用於臨雍宴文武考官宴,、等書開館編纂日及告成日賜宴等,具體分為:

一等席入席者:主考和知、貢舉;

二等席入席者:同考官、監試御史、提調官;

三等席入席者:內簾、外簾、收掌四所及、、、等各執事官;

上席入席者:文進士的、的、主席大臣、讀卷執事各官;

中席入席者:文武進士和鳴贊官;

綜上可見,清廷的宮宴中,並沒有"滿漢全席"之名的出現。可是,既不來源於宮廷,那滿漢全席起源在什麼地方呢?

滿漢全席來源

滿漢全席並非源於宮廷,而是來源江南的官場菜 。據李斗的《揚州畫舫錄》說:上買賣街前後寺觀,皆為大廚房,以備六司百官食次。可見滿漢全席是揚州"大廚房"專為到揚州巡視的"六司百官"辦的宴席,集宮廷滿席與漢席之精華於一席,後來就成為大型豪華宴席之總稱,菜點不斷地予以增添與更新,又成為中華美食之縮影,譬如流行於民國初年京津地區的大滿漢全席菜點108品。

之後清王朝覆滅,皇帝被下令移居出紫禁城,原設於清宮內的廚役也被遣散到宮外。而這些被遣散出宮的廚役為了謀生,部分人開了飯店,並打出了清宮御廚的旗號。在一部分人對皇家宮廷文化的嚮往和好奇心,以及夸富心理的共同作用下,"滿漢全席"橫空出世了。由此可見,滿漢全席只是後人對清代宮宴的一種想像而已不過,儘管當代的滿漢全席實際上與史實記載的清宮御膳相差甚遠,卻好像也不並妨礙其在普羅大眾心中的至尊象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