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幹革命不怕流血,怕的是融資困境

東亞評論 發佈 2020-01-11T10:04:56+00:00

其實,孫中山當時是在美國、加拿大兩百多個城鎮做巡迴演講,為革命起義籌款。還記得1910年廣州新軍之役失敗後,孫中山在馬來亞召開會議,他聲淚俱下:我一再向海外的同志要錢,但是到了現在,又來向你們要錢,就這一次吧,如果下次再失敗,我就永不來見你們…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歷史研習社」(ID:mingqinghistory)授權轉載。作者霍小山。「歷史研習社」,一個靠專業與有趣打動了數十萬粉絲的史學精品號。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時,孫中山正在美國內陸小鎮奧格登的旅館——後來傳言說他是在丹佛的一個餐館裡洗盤子。其實,孫中山當時是在美國、加拿大兩百多個城鎮做巡迴演講,為革命起義籌款。

當他來到奧格登時,恰好看到當地報紙上的一角記載著武昌起義的新聞,這才得知國內的革命者獲得了成功。

孫中山沒有立即返回中國,而是先去歐洲。在倫敦,孫中山給英國外相愛德華·格雷一份個人聲明,希望獲得英國政府1000000英鎊的貸款。為此,孫中山承諾將給予英國豐厚回報,如給予英國更多的利益,中國海軍由英國軍官指揮等。

但是,相比較孫中山,英國政府更看好袁世凱,愛德華·格雷說:「所有外國人以及反滿的團體,都可能給予袁世凱以總統的職位——假如他能驅逐滿清並贊成共和。」

孫中山回到國內

一無所獲的孫中山只得回到中國,他在回國後面對新聞記者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

雖然這句話聽起來非常的振奮人心,但我們要知道,這其實反映的是孫中山的無奈。事實上,孫中山自立志革命以來,就一直將絕大部分的精力用在為革命籌措經費上,為此夙興夜寐,死不旋踵。

但是,革命融資一直存在困境,且難以解決。

一、哥哥幫助解決創業經費

孫中山剛開始革命時,主要經費來源是他的哥哥孫眉。

孫眉是檀香山有名的華僑資本家,他在茂宜島經營6000英畝的大農場,富甲一方,是名副其實的成功人士。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籌備創立興中會,為了籌措革命經費,興中會章程規定會員需繳納入會底銀五元,另設銀會,集股舉辦革命事業。

能想出會員制和股份制融資辦法,不得不說,孫中山真是一個富有現代經濟頭腦的人。

但是,作為剛剛「出道」的新人,孫中山只是一個無名小輩,人家華僑肯定想,咱花錢成為你的會員,還不如花錢在視頻網站上包月。孫眉為了幫助弟弟,就帶頭繳納入會底銀,並捐獻股份銀二百元。孫眉在檀香山號稱「茂宜王」,在華僑圈子里口碑很好,在他的帶動下,一些華僑紛紛加入興中會。

但是,興中會的會員人數依然有限,革命資金缺口很大,而孫中山又急於回國發動武裝起義。為了解決弟弟的燃眉之急,孫眉決定以低價出售一批牧場的奶牛,共湊夠1.3萬餘元給他作為起義費用。

孫眉的慷慨之舉帶動了不少當地的華僑,華僑資本家、興中會幹事鄧蔭南甚至決定變賣自己的農場支持革命。

此後數年,雖然孫中山的起義屢戰屢敗,但是孫眉一直沒有怨言,他捐款累計達70餘萬元。為了弟弟的革命事業,他不惜從大資本家變成無產階級。190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發行債券,孫眉將千多頭牲畜變賣認購債券。孫中山奔走革命旅費之需,孫眉曾將珍藏的「龍涎香」贈給其變買作旅費。

孫中山成立興中會

1907年秋,孫眉舉家遷往香港九龍牛池灣,只能租屋寄居,親自耕種,種植果菜,飼養家禽。雖然他過的是跟李子柒一樣的田園生活,但是卻沒有李子柒一樣的日進斗金,而是過的十分拮据。

孫眉解決了孫中山在剛剛"出道」時的融資難題,給了孫中山足夠的創業資金。然而,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需要更巨額的資金,光靠孫眉一個人顯然不可能。

二、海外華僑的募捐

孫中山的革命經費,主要是來自華僑的募捐,「同盟會之成,多賴海外華僑之力」。

革命黨在海外華僑中籌款,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吸收華僑加入組織,同時收取會費;二是募捐;三是發行債券。

除了對華僑宣講革命的意義,孫中山還承諾給予華僑未來的「甜頭」。1904年1月,孫中山到美國檀香山組織中華革命軍,以發行軍需債券名義募款,當時規定實收美金一元,承諾革命成功之日,見券即還本息十元。

同年5月,孫中山又到舊金山向華僑推銷他的革命軍需債券,並且許諾,只要你購買了革命軍需債券,你就等於自動入了興中會,而加入了興中會,以後革命成功會員可享受一系列優先權利——這太划算了,不用交會費就能參加革命組織。

1911年7月21日,革命黨在舊金山設立洪門籌餉局,孫中山制定獎勵措施,「凡認任軍餉至美金五元以上者,發回中華民國金幣票雙倍之數回執,民國成立之日作民國通寶用,交納稅課,兌換實銀」,而對於認購百元以上者還有額外獎勵,即每百元記功一次,每千元記大功一次,民國成立後論功行賞,記大功者可向民國政府請領一切實業優先權利。

但是,無論孫中山演講的感情如何充沛,PPT做的如何酷炫,投資回報如何豐厚,但其實開的都是「空頭支票」。因為孫中山的革命到底能不能成功,完全是一個未知數。

一般來說,政府債券、金融債券以及信用良好的企業債券大多沒有擔保,但是孫中山的債券顯然不屬於以上任何一種。他也不提供任何抵押擔保,因此,所有購買革命軍需債券的華僑,其實都是在做風險投資,很可能會血本無歸。

1911年,孫中山在美國與同盟會成員合影

真正願意傾囊相助,毀家紓難的華僑富商,都是被孫中山救國救民的感情所打動,而不是看中了他所說的豐厚回報,例如宋嘉樹、鄧澤如、李紀堂等等。

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看好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也不為孫中山許諾的空頭支票所誘惑,比如孫中山看中鄧澤如與吉隆玻大僑商陸佑的特殊關係,曾讓鄧澤如勸他捐出10萬元,回報是革命成功後雲南礦業10年的開採特權,但是被他明確拒絕。

根據學者顏清湟的研究,華僑中最支持革命的,是其中下層階級,但他們雖然熱情,卻財力有限。而且,中下層華僑的支持熱情也是有限的,畢竟大家在國外討生活也都不容易。

1894年孫中山在舊金山的一次捐款就得到13000美元,但由於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再三失敗,華僑對之明顯失望。1910年2月,孫中山到舊金山計劃籌款5萬元,但是一日僅得數百美元,2月10日在致公堂演講僅得102美元的捐款。

孫中山在芝加哥洗衣館、中餐館等處募捐時也往往受到冷遇,甚至被拒之門外,原定計劃在芝加哥籌款兩萬元港幣,但結果僅募得三千元;胡漢民在新加坡勸捐時,召開籌款會議,有人卻避而不見。

三、外國政府的冷淡態度

華僑的人數是有限的,資金也是相對有限的,畢竟整個基本牌就擺在那裡,無法支持孫中山長期的耗資巨大的革命事業。況且,還有康有為的保皇會這個強勢的競爭對手,不停地給孫中山下套使絆。

1904年,孫中山在舊金山登岸後,保皇會勾結清廷駐舊金山領事,向美國海關告密,稱孫中山「系生長廣東香山縣,所持護照,必為偽造」。美國海關當局以「中國亂黨」的罪名將孫中山拘禁,準備遣返回國。在保皇會的攻擊和破壞下,很多人不相信孫中山的革命宣傳,甚至把他看成是講大話的騙子。

孫中山非常渴望能夠得到外國政府的巨額資金支持,為此,他也給外國政府開了很多支票,包括提供特權、地位和租界等。但是,這些外國政府一個個都把錢袋子捂得緊緊的,一來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前途未卜,二來他們還不想跟清政府惡化關係。

比如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孫中山多次通過日本駐香港領事中川恆次郎要求日本政府援助即將舉行的廣州起義,然而後者認為孫中山太年輕,難以成大事,未明確表示支持;

1907年,日本政府應清政府要求,驅逐孫中山出境,但擔心壓制中國革命派對日本擴張勢力不利,乃捐獻給孫中山5000元,事為章太炎、張繼等人知道後,認為孫中山受賄、被收買,同盟會差點分裂;

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去巴黎,會見東方匯理銀行的經理西蒙。孫中山向西蒙提了幾個問題,要求對方坦率地、直截了當地給予回答。西蒙的回答,能讓我們看到外國政府和資本家不願意投資中國革命事業的考量。

因保皇會舉報,1904年孫中山被美國移民局拘留的圖片

首先,孫中山問西蒙能不能在最近期間內向臨時政府提供貸款。西蒙作了否定的回答,但如果革命者建立起一個為全中國所接受並得到列強承認的合法政府時,它們將不反對在金錢上給革命者以幫助。

接著,孫中山問西蒙是否同意商談一筆借款,使中國能夠用以付清庚子賠款。西蒙表示不能理解這樣做中國會得到什麼實際的好處,但只要借款的擔保能充分令人滿意,他們不反對使孫中山得到滿足。

孫中山提出的第三個問題是:「您是否反對以及您是否認為貴國政府會反對用其他等價的擔保去代替關稅作為現有借款的擔保品?」西蒙回答絕對不可能,在中國的信用得以牢固地樹立以前,現有借款的條件不得做任何修改。

由此可見,只要孫中山沒有建立起一個強勢的中央政府,外國政府和銀行就不會考慮給他貸款。政府穩定和與財政健康是能否借來外債的關鍵,畢竟外國投資人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投資時總是要掂量掂量。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美國建國之時,財政部長漢密爾頓力排眾議,堅持要求建立中央銀行,改善國家的公共信用,以此來吸收歐洲的資本,促進美國的工業、貿易乃至國民經濟的發展。

不過,孫中山革命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一個穩定的中央政府,但是要實現這個宏大目標,就必須先革命成功,而革命成功又需要巨額資金,要借到巨額資金又必須有一個穩定的中央政府

因此,孫中山向外國借款陷入了一個兩難困境,這個困境很像抖音上的一個名段子,求職者需要工作經驗來獲得一份工作,但是找到工作的前提是擁有相關工作經驗。

四、臨時政府只有10枚銀元

由於融資困難,導致孫中山的武裝起義要麼力量弱小,剛一發動就被清政府鎮壓下去,要麼難以為繼,剛有成功的苗頭就因為缺錢半途而廢。

1907年鎮南關起義時,當時革命軍已經攻破了鎮南關,破城之後,清軍士兵,特別是廣西陸榮廷旗下的士兵,向孫中山提出有條件投降。

孫中山許諾,如果是帶槍來投降的,打下龍州、南寧後,每人賞100元。陸榮廷部下提出,先給每人30元,如果攻下龍州、南寧,再求封賞。孫中山算了一筆帳:每人30元,以4000人計,就需要軍餉12萬元左右。

所以孫中山急忙給鄧澤如寫信,要求他速速去說服吉隆玻大僑商陸佑,籌集這筆款項。但是正如前文所說,陸佑一分錢也不給。

1908年5月,雲南國民軍光復河口,黃元貞投降,這本是好事,可是孫中山沒高興幾天,就開始愁眉苦臉了。原來河口地區糧食極貴,士兵每人每天至少要發伙食費0.3元,當時雲南國民軍總數3000餘人,每天光糧食一項,開支就需要千元。

還需要給殺督辦的士兵分紅2000元,占山上炮台和殺哨官首級的分紅共計2500元。打下河口之後,孫中山馬上徵收義捐,不過得銀3500元,還不夠兩項分紅的支出。幸好,當地商人梁成泰之子梁秋及時捐獻2000元,方解燃眉之急。

所以,吃過缺錢的苦的孫中山,深知革命成功必須要有巨額的資金作為後盾。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就是他為什麼在武昌起義後沒有立即回國,而是先去歐美各國籌款的原因,他說:「因遲遲而歸國者,要在歐洲破壞滿清之借外債,又謀新政府之借入。此次直返上海,解釋借洋債之有萬利而無一害,中國今日非借五萬萬不能建設裕如。」

因為沒有借到錢,加上各省獨立,不向中央政府繳納稅款,致使孫中山的新政府難以維持下去。當他宣誓就職大總統後,一次安徽前線軍情告急,糧餉皆缺,急電中央索餉。

孫中山朱筆一批:撥20萬元濟急。總統府秘書長鬍漢民持此總統手批,前去財政部撥款時,發現國庫之內,只有銀元10枚。孫中山邀請實業家張騫出任財政部長,但是張騫婉拒,因為他相信,即使有鹽稅和上海海關的收益,臨時政府仍然面臨著八千萬兩的年度赤字。除了向外國借款,他也沒有辦法。

除此之外,由於孫中山對於融資格外看重,引起了同盟會內部很多領導人的誤解。黃花崗起義失敗後,同盟會的一些骨幹成立了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宣言中不指名的批評孫中山,「仰賴金錢至上主義,為了錢聚集一群烏合之眾,混亂黨內」。

1911年底,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上海討論組建臨時政府等事宜

然而,當武昌起義爆發之後,財政經費捉襟見肘,中部總會的領導人才意識到孫中山融資的苦心。1911年12月18日下午,駐於湖北會館的一營敢死隊就因多日未曾領到軍餉而發生騷動。

士兵們威脅稱如果拿不到餉錢,眾人便散夥;12月27日,崑山發生騷亂,起因是當地的革命軍試圖強征錢糧,招致民間的反抗,結果40名百姓被殺,革命軍5人死亡。

軍心不穩,民心騷亂,這不僅反映的是臨時政府的財政危機,也暴露了臨時政府的權力虛弱。

儘管臨時政府發行了100萬元軍用鈔票,但因其市場信用很低,在流通中遭到人們的冷遇,多數商家不肯接受這種貨幣。

財政困難直接導致軍事上的困難,革命黨人再也無法維持辛亥革命的勝利成果。孫中山在1912年初只好把臨時大總統之位讓給袁世凱。

事非經過不知難,回首往昔,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為了籌措起義經費,不辭辛勞,日夜奔走遊說。他吃過多少閉門羹,聽過多少場面話,我們已難以一一得知。

這其中的辛酸與折辱,沒有強大的救國情懷和堅強毅力,絕對無法忍受。還記得1910年廣州新軍之役失敗後,孫中山在馬來亞召開會議,他聲淚俱下:我一再向海外的同志要錢,但是到了現在,又來向你們要錢,就這一次吧,如果下次再失敗,我就永不來見你們……

說明:文中內容不代表東亞評論觀點和立場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