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陰謀論",從蜀漢特殊政治制度入手,談劉備託孤深意

青藤史記 發佈 2020-01-11T10:09:03+00:00

劉備永安託孤,亦稱"白帝城託孤",是三國時代極具爭議性的話題事件。支持者認為,劉備心胸坦蕩,言語間真情流露,託孤之語實是發自肺腑,而反對者則提出,劉備詭譎奸險,託孤之舉實為逼迫諸葛亮表態盡忠。但無論哪種觀點,都缺乏史實依據,多數更為後世學者臆想論斷之言。

劉備永安託孤,亦稱"白帝城託孤",是三國時代極具爭議性的話題事件。支持者認為,劉備心胸坦蕩,言語間真情流露,託孤之語實是發自肺腑,而反對者則提出,劉備詭譎奸險,託孤之舉實為逼迫諸葛亮表態盡忠。

但無論哪種觀點,都缺乏史實依據,多數更為後世學者臆想論斷之言。在此情形下,不妨拋開所有的"陰謀論",從蜀漢集團特殊的政治制度入手,來剖析一下劉備託孤時的無可奈何與煞費苦心。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盡起蜀中精銳,掀起東征伐吳之戰。令人意外的是,劉備這位成名多年的雄主,竟遭名不見經傳的陸遜重創。夷陵之戰慘敗後,劉備並沒有立刻返回成都,反而據守永安,以免東吳乘勝追擊。經此重創,劉備一蹶不振,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在白帝城鬱鬱而終。臨終之前,劉備將國事盡數託付給諸葛亮,蜀漢政權自此迎來"諸葛亮時代"。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自魏晉以來,劉備永安託孤事件便一直受到不少讀者關注。而劉備為何託孤諸葛亮,則成了最大難題。讚嘆者認為劉備真心對待諸葛亮,而反對者則覺得他老謀深算,臨死前還不忘算計諸葛亮,致使後者不得不被逼表示忠心。但在筆者看來,劉備之所以選擇諸葛亮為託孤重臣,卻有更深層次的考慮。促使劉備做出該選擇的,一是與他個人經歷有關,二是針對現階段的蜀漢集團,劉備不得不依靠諸葛亮和其代表的荊州士族集團。

一、陶謙託孤與徐州易主

縱觀劉備一生,他經歷過三次託孤事件。在陶謙託孤與劉表託孤事件中,劉備都以被託孤者的身份,從中吸取到不少經驗和教訓。

首先是陶謙託孤事件。《三國志·先主傳》記載:"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劉備得陶謙託孤,在陳登、糜竺等士族的支持下,順理成章繼承徐州。只可惜,不過短短一年,劉備便丟失了徐州牧的位子。究其原因來看,劉備沒有處理好徐州士族與陶謙舊部的關係。

東漢時期有個奇怪制度,刺史州牧往往都不是本地人,這是為了防止地方長官大權獨攬。比如并州刺史丁原,後者任職期間,成功拉攏到以呂布、張楊為首的武將集團,這才在并州站穩腳跟。但這種以利益維繫的聯盟關係並不牢靠,丁原進京之後,呂布不滿他無所作為,遂將其殺害轉投於董卓麾下。由此可見,地方長官與當地豪族之間多有不合。

陶謙在位時期,便曾與士族勢同水火。因此劉備親近當地士族,曹豹等陶謙舊部自然心中不滿。在劉備在外與袁術作戰時,曹豹據守下邳城,同時引進呂布,一舉將劉備驅逐出徐州。徐州之變,足以證明劉備在御下方面的嚴重不足。不過經此一事,劉備的政治手段愈發高明。蜀漢集團創建後,其內部隱隱形成四大派系,可在劉備協調之下,蜀漢集團依舊是蒸蒸日上。

二、蜀漢政權中的四大"集團"

縱觀劉備一生,他於幽州起兵,隨後又出任徐州牧,在曹操與袁紹大戰期間,劉備又顛沛流離來到荊州客居。赤壁之戰後,劉備得到半個荊州,自此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劉備入蜀之後,蜀漢集團的政治中心逐漸向益州偏移。不難發現,劉備幾乎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在此過程中,劉備憑藉其出色號召力,與路途中吸引了不少人才效忠於他。因此以地域劃分,劉備麾下應該有四個小團體。

一是"嫡系集團"。劉備創業早期艱險異常,但這些人不離不棄,算是劉備最信賴的嫡系元老。如蜀中大將關羽、張飛,在劉備涿郡起兵時便加入其中;又如徐州豪族糜竺,曾盡起家中之財,資助劉備的軍事行動。另外,還有趙雲、魏延、陳到等人,皆是劉備部曲(即私兵)出身,是後者最信任的嫡系武將。

二是"荊州集團"。劉備客居荊州時,有不少士族才子慕名前來投效。就連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這兩位聲名顯赫的高才,也是荊州出身。龐統不幸罹難後,諸葛亮隱隱成為荊州士族集團的代表人物。此外,還有蔣琬、馬良、馬謖、黃忠等重臣,亦是荊州出身。

三是"東州集團"。這一派系人物,並非是益州本土士族出身,而是劉焉(劉璋之父)入蜀之時,帶去益州的嫡系部隊。與諸葛亮同為託孤重臣的尚書令李嚴,便是在此時入蜀的。而法正、孟達與李嚴等東州派人士交好,也可以視作為東州集團。

四是"益州集團",也是勢力最為弱小的一派。劉焉、劉璋父子統治益州時,當地士族便一直遭受打壓;後來劉備入蜀,曾與當地豪族吳氏聯姻,但有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把持高位,益州本土士族的情況依舊不容樂觀。後來鄧艾伐蜀,以譙周為首的本土士族看到機會,便暗中興風作浪,迫使劉禪不得不獻城投降。

三、從徐州易主看劉備託孤

經過夷陵之戰,蜀漢精銳幾乎損失殆盡,看似平靜的蜀國內部,其實便如同烈火烹油,稍有不慎便全盤傾覆。事實上,從劉備敗退永安到他去世後二年,這段時期之內,蜀國內部一直是動盪不斷。益州本土豪族便曾暗中與南蠻部落聯手,欲顛覆劉氏統治。

在此情形之下,劉備選擇諸葛亮的首要原因,便是後者能幫助他平定蜀國內部的動盪。在蜀漢政權內部,荊州士族集團以諸葛亮為首。劉備在託孤時曾直言,諸葛亮有自取之權。因此不少人覺得劉備心思陰險,迫使諸葛亮不得不表態盡忠。但在筆者看來,劉備此舉是為了突出諸葛亮以及荊州集團的主導地位。

從徐州易主不難看出,劉備作為一個被託孤者,他失敗的根本原因,便是陶謙舊部與劉備這個繼任者直接產生了衝突。因此劉備也擔心,諸葛亮這個繼任者,是否會走上自己的老路。出於這種考慮,劉備特意給諸葛亮"自取"之權,是為了向眾人暗示,諸葛亮以及荊州集團在日後政治中的主導地位。為此,劉備還讓劉禪"父事丞相",希望建立起"君臣共事"的執政模式。

四、從荊州易主看劉備託孤

或許有讀者會問,蜀漢政權既然有四大集團,劉備為何選中了諸葛亮以及荊州集團呢?

答案其實很現實,劉備選擇諸葛亮,其實是無可奈何之舉。在四大派系中,中原集團和益州集團可以首先排除。前者雖然對劉備最為忠誠,但隨著關羽、張飛等人去世,中原集團勢力急劇衰減,不足以掌控偌大的蜀國。至於後者,劉備更加不放心。益州本土士族一直對劉氏統治心懷不滿,而且他們對東州集團和荊州集團,也一直有不少怨言。以劉備遠見,他不可能放任一個不穩定因素在蜀漢政權內部興風作浪。

為何劉表一死,一直安定的荊州便立刻會四分五裂,最終為曹孫劉三家瓜分?對於這個問題,劉備這個被託孤者有著極為深刻的理解。究其根本原因,劉表是個外來戶。劉表生前與荊州士族交好,雙方是互利互惠的關係;但劉表剛剛去世,蔡氏、張氏等士族便立刻捨棄劉琮、劉琦二子,以其父多年心血為聘,向曹操表示忠心。

而劉備與劉表一樣,也是個外來戶。自己的兒子劉禪有多少分量,劉備心知肚明,他也擔心自己死後,兒子們會不會走上劉琦、劉琮的老路。正因如此,劉備不得不依靠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因為大家都是外來戶,有著共同利益。

但在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之間,也須得分清主次。"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明確指出,劉備讓諸葛亮以及荊州集團為主。從益州易主的例子不難看出,東州集團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只會選擇暴力鎮壓,因此劉備入蜀之後,能順利得到益州豪族支持。出於這種情況考慮,劉備不得不選擇了諸葛亮。畢竟後者擅長內政,且手段分寸都始終恰到好處。劉備伐吳之後,諸葛亮便坐鎮成都,處理蜀國大小政務,並無一絲疏漏。由此可見,諸葛亮足以勝任劉備的託孤重任。

綜上所述,劉備託孤諸葛亮,是他針對蜀國複雜的政治格局,做出的無可奈何之舉。經過徐州易主、荊州易主和益州易主,劉備的政治手段也愈發成熟。即便他在白帝城病重,他也能規劃好蜀國日後的出路。那便是以荊州集團為主,東州集團為輔,嫡系集團保證諸葛亮的主導地位,在三大集團的共同利益驅使下,益州本土士族抬頭無望,這樣才能保證劉氏一族的正統地位。


參考文獻:

《後漢書》

《三國志·諸葛亮傳》

《資治通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