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點倫理學3 怎樣制止虐貓的人?道德是不是客觀的?

滄海一魏 發佈 2020-01-11T10:38:15+00:00

舉個例子,有人在網上直播虐貓,絕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這個行為不道德。這麼看來,「不要無謂地製造痛苦」,就像「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一樣,都是一條不用證明的公理。

怎樣制止虐貓的人?

舉個例子,有人在網上直播虐貓,絕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這個行為不道德。但是假如虐貓的人提出抗議,貓是我自己買的,你憑什麼說我不道德?我們好像也不太好反駁。

我們能不能找到一些事實,像證明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一樣證明虐貓是錯誤的呢?還是只能訴諸情感,說「你看那隻貓多可憐啊」。

這麼看來,道德背後有沒有客觀事實其實非常重要。如果有,解決道德爭端就會比較容易;而如果沒有事實,那道德分歧就徹底變成了主觀態度之爭,類似於豆腐腦應該吃甜的還是鹹的,這樣的爭論恐怕就很難有結果了。

實在論與反實在論

認為道德規範背後有客觀事實的,叫作道德實在論;認為沒有客觀事實的,就叫作道德反實在論。

相比起來,道德實在論好像更符合人們的直覺。比如,俗話說「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就像有某種自然規律一樣的客觀事實,在主導著人們的道德判斷。

但是,自從哲學家大衛·休謨開始,道德實在論就遇到了強有力的挑戰。這裡面的關鍵,就是休謨在「是」與「應當」之間做的區分,或者說「事實」和「道德」之間的區分。在休謨看來,任何道德判斷都不能從關於事實的判斷中推論出來。

聽起來有點繞,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 你在路邊看到了個衣服特別破爛的乞丐,隨手給了他5塊錢。你可能都沒往心裡去,休謨說,等一等,我們來分析一下,你為什麼要給他錢?
  • 你可能會說:「這個乞丐這麼窮,我應當幫助這個乞丐。」
  • 「我應當幫助這個乞丐」是一個道德判斷,這句話裡面最重要的一個詞,就是「應當」。有了這個「應當」,你才會有接下來的行動。
  • 但是,休謨就問,你前面說乞丐貧窮,貧窮是個事實,從一個事實,怎麼就能導出行動呢?如果能導出行動,為什麼就是我要幫助他,而不是我要走開這個行動呢?

如果想要從「是」推論出「應當」,這中間必然需要藉助一個包含「應當」的前提,比如說「我應當幫助有需要的人」。

但是在這個時候,你其實已經做出了一個道德判斷,而不是真的從事實推出道德規範。所以休謨認為,在「是」與「應當」之間有一道無法跨越的邏輯鴻溝。

正是因為發現了這道鴻溝,所以休謨主張情感主義理論。他認為,一個人看到乞丐的悲慘狀況之後,產生了同情,是人的同情感促使他得出了「應當幫助乞丐」的結論。

在休謨看來,認為道德背後存在客觀事實,完全是人們將主觀的情感投射到世界時產生的錯覺。

「休謨的鍘刀」

休謨的這個論證非常有名,也非常有力,人們稱它為「休謨的鍘刀」,甚至「休謨的斷頭台」,因為它徹底斬斷了事實與道德之間的聯繫。

這就是反實在論者最強有力的武器。根據這種理論,一切道德判斷都是在表達主觀的情感和願望,比如人們說「不應當虐貓」,其實表達的就是「虐貓讓我感覺好噁心啊!」這樣的情緒,或者「要是虐貓不存在該多好啊!」這樣的願望。

這些情緒和願望,沒有真假之分。人們在表達它們的時候,只是希望別人也有同樣的感受,或者按照自己的感受來行動,這就是道德的規範性。

對於反實在論者來說,所有的道德分歧,都是情感、態度上的分歧。那麼想要解決道德分歧該怎麼辦呢?人們就不能靠理性的說服去解決,而只能用非理性的方式,去改變對方的情感和態度,比如使用比喻、描繪故事、樹立榜樣,等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動之以情」。

聽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道德反實在論好像更有道理?不過反實在論面臨的最大困難,還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那個問題:這個理論會讓解決道德爭端變得非常困難,因為我們很難找到好的理由來說服別人改變情感和願望。

假設虐貓的人是個道德反實在論者,他可能會說,你們看不慣,是你們的主觀感受,虐貓本身並沒有什麼不道德的。面對這樣的挑釁,我們總會覺得有點難以接受。

怎樣為實在論辯護?

不只是虐貓,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道德爭端都會面臨這樣的難題。那我們有沒有什麼辦法來說明道德規範是客觀的,為道德實在論辯護呢?接下來,我就給你介紹實在論者的兩種有力的回應。

首先,「事實」與「道德」之間雖然有差別,但是這個差別並不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鴻溝。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情況:

  • 小王在網上選好了一台五千塊錢的筆記本電腦,在支付介面選擇了貨到付款,第二天快遞小哥給小王送來了電腦,小王開箱檢查之後確認電腦沒有問題。
  • 在這裡,一共有四個關於事實的描述,小王選電腦,小王選擇貨到付款,快遞小哥送電腦,小王檢查電腦沒有問題。
  • 那麼從這些事實描述里,是不是可以推論出「小王應當付給快遞小哥五千塊錢」這樣一個規範性的判斷呢?小王如果拒不付錢的話,是不是就做了一件道德上錯誤的事情呢?
  • 你的反應肯定是「廢話,當然啦!」

這樣的例子其實在生活里有很多很多。

  • 再換一個場景,小張是一個消防員,這是一個事實;從這個事實我們就可以直接推論出,在執行救火任務的時候,小張應當滅火救人,如果他選擇了臨陣脫逃,就是做了一件道德上錯誤的事情。這些例子說明,在人們的日常語言中,事實與道德之間,其實並沒有一條無法跨越的邏輯鴻溝,一些看似描述事實的語言,本身就帶了規範性。

其次,我們可以用更符合自然科學的方式去理解道德,認為道德背後確實有一些自然事實,但包含了這些事實之間的複雜關係。像「道德」或者「不道德」這樣的概念,不能被還原成可以直接觀察到的、簡單的事實。

比如說「道德」不能等同於快樂、慾望的滿足、不造成傷害,或者功利計算。但是,這並不是道德概念獨有的現象,一些明顯的自然概念,其實也不能被簡單地還原成可以觀察到的性質。

實在論者特別喜歡舉的一個例子,是把「道德」和「健康」做類比。健康顯然是一個自然事實,但是健康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實,不能被簡單地還原成血壓、血脂、血糖、脈搏這些可以直接觀察到的指標,健康是指整個軀體功能運行良好,前面提到的那些因素,加上飲食、運動、睡眠等等都會影響到一個人是否健康的判斷。

「道德」和「健康」非常相似,它不能被還原成任何單一的事實,而是一個由很多因素共同發揮作用的複雜概念,快樂、慾望的滿足、目的的達成、誠實守信、不製造傷害,等等,這些要素都和「道德」密切相關。就像人們可以通過觀察血壓、血脂、血糖這些指標,來監測健康;人們也可以用快樂、慾望的滿足之類的指標,來考察一個人的生活好不好。用這種方式,道德實在論者就可以把道德判斷等同於科學判斷了,把道德性質看作若干自然屬性組成的複雜系統。

說完了兩個支持道德實在論的理由,我們再回到虐貓的話題,看看怎麼從這兩個理由出發來證明虐貓是錯誤的。

首先,在我們的日常語言裡,「虐貓」這個詞本身就不是一個中性的詞,「虐」這個動詞本身,其實已經包含了明確的道德貶義,也就是「製造了不必要的傷害」這層意思;其次,我們剛才說過,「道德」本身是一個複雜的概念,不能等同於任何一個簡單的自然事實。但我們會同意,在道德需要考慮的各種自然事實裡面,應該包含「不要無謂地製造痛苦」這一條。不想遭受痛苦是每個人的自然本能,在看到其他生物遭受痛苦的時候也會很自然地感到不安。這麼看來,「不要無謂地製造痛苦」 ,就像「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一樣,都是一條不用證明的公理。

如果需要製造痛苦,我們一定要拿出足夠的理由,來證明製造這些痛苦是必要的,比如懲罰犯人,或者在戰爭中殺死敵人。而像虐貓這種只為了極少數人的快樂,給貓和其他人製造巨大痛苦的行為,顯然不能在道德上得到辯護。

最後,我想請你延伸思考一下,除了我在上面給出的兩個理由之外,你還能想到什麼其他的理由反駁虐貓的人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