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雷新作、山東省傳統文化項目《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北京發布!中國人眼中的絲綢之路大歷史

山東商報 發佈 2020-01-11T10:41:43+00:00

記者同時了解到,《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作為山東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項目,也是中國作協重點扶持項目。山東商報·速豹新聞記者朱德蒙山東商報·速豹新聞攝影記者 王曉峰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編輯 董雪

絲綢之路,是人類創造的最曼妙的詞彙之一,也是當今世界公認的熱詞。

在2020年北京圖書訂貨會上,一本與此有關的新書尤為惹人注目。它的封面上是一匹奔馬,馬身從藍色到黃色,馬韁處是一幅地圖。設計者的匠心完全呈現了書的名字《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一部以結構新穎、立意高妙、切口小、歷史空間宏闊的書。全書以唐代快馬從東到西的旅程為脈絡,以幾個歷史人物的馬背觀察,寫沿途城市的歷史,從而書寫出涵蓋海上絲路和陸上絲路的歷史。

依照多數學者的觀點,古代絲綢之路主要有四條:一條是貫穿日本海、黃海、東海、南中國海、印度洋、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地中海的海上絲綢之路;第二條是沿北緯50度線,跨越蒙古草原、準噶爾草原、哈薩克草原、俄羅斯草原、烏克蘭草原、匈牙利平原的遠古草原絲綢之路;第三條是從中國的中原地區出發,經四川、雲南、緬甸、印度,前往中亞、西亞和歐洲的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第四條就是在北緯33度到41度之間飄蕩,從中國啟程,出河西走廊,經塔里木盆地、費爾干納盆地、伊朗高原、美索不達米亞前往羅馬,直線距離12000公里的北方陸上絲綢之路主幹道。這本書講述的,就是這條主幹道。

作者高洪雷,近些年一直致力於少數民族歷史、西域歷史的文學普及工作,他的代表作《另一半中國史》長銷十餘年,開創性地提出了在以中原為核心的常規歷史書寫之外,還有站在少數民族角度的「另一半中國歷史」。在這本書的思維啟發下,有些學者進一步提出了研究中國歷史的四個地理維度:中原、高原、草原和西域,為中國歷史的書寫和普及增加了空間體系的線索。他的《大寫西域》《樓蘭啊,樓蘭》等作品,著眼於絲綢之路在西域的產生及繁盛,著眼於中國西部的地理歷史之謎,在嚴謹史料的基礎上,用靈動的筆觸為讀者普及那略顯神秘的歷史,為讀者建構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西部原鄉。

最新出版的《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正是在此前創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了對絲綢之路歷史的理解,放眼世界,著眼於絲綢之路在東西方文化交往過程中的歷史作用,關注絲路沿途,城市的興衰變化,歷史的波譎雲詭,為中國讀者奉獻了一部中國人自己的絲綢之路大歷史。

該書採納「山東蓬萊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也是路上絲綢之路的東部起點」這個學術論斷,在大量史料考證和吸取相關學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沿途15個城市為結點,重點講述唐代絲路在貿易溝通、思想溝通、文明交往和文化融合等方面的歷史作用,兼及漢代及其他時期的絲路歷史。這些城市包括:蓬萊、洛陽、長安、敦煌、高昌、碎葉、怛邏斯城(塔拉茲)、康國(撒馬爾罕)、大夏(巴爾赫)、木鹿(馬里)、泰西封、縛達城(巴格達)、安條克(安塔基亞)、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羅馬。羅馬作為西歐文明的中心,通過絲綢之路與東方緊密相聯,是絲綢之路作為貿易之路、文化之路的西方象徵。

作者讓行走在這條幹道上的幾個人物——日本使者高元度、大唐高僧玄奘、被俘虜的杜環、班超的副使甘英擔當故事的脈絡,整個210天的旅程,囊括了地理風光、歷史事件和文化交流。絲綢之路就這樣在作者筆下還原了最真實、立體的本來面貌。

在新書發布會上,該書得到了專家學者和文學評論家的肯定。據出版方介紹,在出版之前,書中的18幅原創地圖,經過了專業地圖繪製機構的嚴格把關,而其中的歷史史實和歷史細節,也經過了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的專家和敦煌研究院專家的把關。與會的專家一致認為,該書知識豐富、文筆優美靈動,具有很強的資料性和可讀性。

記者同時了解到,《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作為山東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項目,也是中國作協重點扶持項目。

「雖然是普及讀物,也要在史料可靠、細節紮實的基礎上實現,這是我多年來堅持的基本創作原則。」作者高洪雷如此說道。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記者 朱德蒙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攝影記者 王曉峰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編輯 董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