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這5個鎮先行啟動!圖集先睹為快

上海發布 發佈 2020-01-11T10:43:11+00:00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已經啟動建設,先行啟動區為660平方公里,其中有坐擁華為研發中心的金澤,有水彩畫、田山歌、阿婆茶的朱家角,有古樸生活氣息的黎里,有體驗慢生活的西塘,還有十里桃花、農民畫的姚莊…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已經啟動建設,先行啟動區為660平方公里,其中有坐擁華為研發中心的金澤,有水彩畫、田山歌、阿婆茶的朱家角,有古樸生活氣息的黎里,有體驗慢生活的西塘,還有十里桃花、農民畫的姚莊……詳見新民晚報的相關報導↓

金澤鎮

作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先行啟動區的五鎮之一,金澤擁有示範區「水鄉客廳」片區唯一完整的古鎮,新的定位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環境保護先行的鄉村發展有了新的方向;憑藉環境優勢等來的華為研發中心成為金澤未來發展的新起點。「化綠為金,聚業成澤」,金澤發展的新藍圖已徐徐展開

金澤古鎮的千年銀杏古樹

「水鄉客廳」新定位

金澤古鎮一派幽靜的水鄉小橋流水美景

午後的陽光灑在金澤塘上泛著金光,這條南接太浦河,北通澱山湖的河道,隨著晨夕變換著流向。

「金澤鎮有42座橋42座廟,橋橋有廟,廟廟通橋。金澤塘上四朝古橋一水牽,沿河可以看到建於宋、元、明、清的不同風格的古橋。這座普濟橋建於1267年南宋年間,是上海第一橋,橋身泛紫,由紫砂石打造而成;前面的迎祥橋建於元代,TA是高架橋的鼻祖……」王永是金澤鎮旅遊公司的一名船工,穿著統一的工作制服,戴著漁夫帽,搖著小船在幾百米的金澤塘上穿行,慢悠悠地說著,岸邊不時傳來的幾聲狗叫,打破空氣中的寧靜。

普濟橋

原生態,並不是只保護,不發展。在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先行啟動區的國土空間規劃里,有一個「水鄉客廳」,金澤古鎮是「水鄉客廳」中蘇浙滬三地唯一一個完整的古鎮。不要同質化的商業開發,卻要有活力,而示範區「水鄉客廳」的新定位給古鎮帶來的,無疑是新的發展機遇。

金澤古鎮小橋

根據「水鄉客廳」的功能定位,既要有產業的顯示,又要有水鄉田園的生態顯示,同時還要有江南文化、會展、旅遊等的結合。其中對於會展和古鎮文創這兩個先導產業來說,古鎮是一個很好的承載空間。

鄉村發展新方向

資料圖:蔡浜村航拍美景(2018年9月)

以前的蔡浜村是澱山湖中的一個島,四面環水,村民基本不會打漁,「靠水不吃水」,窮得叮噹響。

2008年,三面環湖的蔡浜村啟動新農村建設,由於全村0.34平方公里都在澱山湖國家二級水源保護的範圍內,所有的建設都不能觸及保護的紅線。

金澤鎮蔡浜村航拍

在金澤鎮後續的發展里,鄉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農業產業建設方面,主要是兩個方向,一個是魚米之鄉的願景,不是普通的水產養殖生產線,而是進行種源的培育,白對蝦、昂刺魚等很多土著魚種已經實現了人工育種;另一個方向,是通過土地整理,農林水項目聯動,實現耕地高標準農田連片打造,適應後續高品質糧食種植的需求。

未來布局新起點

如今,說金澤必說華為。憑藉幾十年對生態環境的堅守,金澤等來了華為

華為青浦研發中心。青浦區供圖

華為研發中心走到西岑社區保障房基地不過十多分鐘的路程,今年8月,兩個項目同期開工。

朱家角鎮

背靠大上海,面向長三角,緊鄰澱山湖的朱家角歷史上是江南的商貿重鎮。現如今,作為國家歷史文化重鎮、青浦西翼澱山湖地區的綜合服務中心鎮、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先行啟動區五鎮之一,迎來發展新機遇的朱家角正蓄勢待發、乘勢而上,要成為青浦打造「上海之門」的橋頭堡和最前沿陣地。

如果說朱家角古鎮本身就是一幅水墨江南,那麼在畫中看畫,是不是更加別有一番風味?朱家角古鎮的魅力,是文化帶來的魅力。

看 「畫中畫」享譽國際文創

不同於產業園,古鎮內資源有限,只能項目制引進相關產業來優化文化產業布局,而上海全華水彩藝術館就是其中的一個項目。2006年,全華水彩藝術館在古鎮落腳,經過十多年的精心打造,已經成為名聞遐邇的國際水彩畫交流平台。

2010年,世界水彩畫歷史上的首次雙年展——上海朱家角國際水彩畫雙年展在這裡舉行,18個國家參展。法國《水彩藝術》為此特地創刊英文版,並從2010年起,不間斷地向世界介紹中國水彩畫家和他們的代表作。

品阿婆茶里的文化旅遊

「阿婆茶」是當地澱山湖畔的民間茶俗。之所以叫阿婆茶樓,是為了讓茶樓更接地氣,就好比到鄰家喝了杯茶。茶樓老闆來自江蘇,廚師出身的他在朱家角打拚20多年,有了自己的事業,開茶樓只是想回報成就了他的朱家角。

古鎮內有很多特色的小店。郭新洋 攝

品質和品位的提升,是朱家角旅遊發展的發力點。隨著17號線的開通、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等利好的釋放,朱家角旅遊人氣不斷攀升,如今每年要接待超過700萬人次的中外遊客。各具特色的文化街區、一體化智慧旅遊綜合平台、旅遊迴路橋樑……以打造環湖古鎮群文旅高地為目標,國家4A級景區的朱家角古鎮正大力提升旅遊品質。

聽田山歌唱出傳承鄉村振興

在地頭唱田山歌的老哥倆,75歲的孫耀佐(左)和84歲的楊光華。毛麗君 攝

唐代的泖塔,蜿蜒而過的泖河,歷經千年,成了張馬村最燦爛的文化載體。作為泖河流域至今保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田山歌的傳承村,田山歌是張馬村一張亮眼的文化名片。「現在村裡會唱田山歌的老人還剩8個,年齡最大的89歲,最小的74歲。」孫耀佐理解中的田山歌,是以前男人們勞動時消除疲勞的曲子,有固定的8個曲調,歌詞則更隨性,「看到什麼唱什麼」。「因為是一環套一環的,一般5個人以上,大家分好工就可以唱了。」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會唱的人越來越少。所幸,田山歌的保護和傳承被寫進了朱家角鎮鄉村文化建設方案里。

張馬村航拍。徐程 攝

朱家角不是只有古鎮,還有廣袤的鄉村,在古鎮旅遊發展的同時,鄉村振興也成為了朱家角的發展動力。

張馬村有泖塔,有田山歌;林家村有西周至漢代時期的凌家角遺址;張巷村有商務印書館創始人夏瑞芳故居;新勝村有建於清嘉慶元年的永安橋……三泖九峰之處,朱家角鎮沈太片區張馬、林家、張巷、建新、王金、新勝、李莊等7個村,地理位置優越,自然環境優美,有著燦爛的古文化遺蹟,深厚的人文脈絡。針對其文化特性與共性進行的精心布局與打造,是鄉村振興路上的「寶藏」。

黎里鎮

近兩公里的「丁」字形市河在古鎮中緩緩流淌,仿佛正訴說著黎里悠久的歷史。頭頂綿延的廊棚、腳下平滑的石板、耳邊時而傳來的吳儂軟語,置身其中,便會不自覺地放慢腳步,生怕驚擾了這安適的氣氛……如果你在尋覓一處沒有「網紅體質」、依然保留了古樸生活氣息的古鎮,被譽為「水鄉明珠」的黎里或許能滿足你。作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先行啟動區之一,黎里的美與風情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

保留下寧靜致遠「舊時江南」的今日黎里

千年水鄉

宜居宜業又宜旅

黎里古鎮至今依然保留著千年水鄉的古韻。在這裡,遊客可以踏上南宋至清代修建的座座石橋,參觀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建築。「感覺黎里還是比較原汁原味的,民風也很淳樸。」在黎里公交車站,記者遇到了78歲的上海遊客趙老伯,剛逛完古鎮的他正準備和老伴乘坐示範區2路回家,「上午我們從東方綠舟坐車過來,45分鐘就到了,挺方便的。」

古鎮路邊街石

像趙老伯這樣的上海遊客在黎里古鎮並不少見。據介紹,自從去年3月黎里至青浦的公交專線7618路以及11月示範區旅遊專線開通後,來黎里旅遊的上海遊客就特別多,約占總遊客數的六成。去年,黎里古鎮共接待遊客約30萬人次,吸引眾人前來的特色之一就是遊客頭頂上方的廊棚。為了遮陽避雨,古時的黎里人在市河兩岸搭建起廊棚,行人在廊棚下通行,「晴天不打傘,雨天不濕鞋」。清代詩人袁枚也曾在《黎里行》中以「長廊三里覆,無須墊角巾」的詩句描寫過此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黎里曾想大力發展工業,為了方便運輸材料的卡車通行,大批廊棚被拆除。所幸在多方呼籲下,古鎮保護開發重新提上議事日程,在近些年的黎里改造工程中,部分廊棚得以修復重建。

古鎮古意的留存,不僅是要保留古建築,更要留住古鎮原有的生活氣息。在市河邊、廊棚下、弄堂口,時不時能看到坐在藤椅上的老人悠閒地曬著太陽。如今,仍有三四千名居民住在古鎮,樸素而鮮活的生活氣息為黎裡帶來別樣魅力。

在古鎮中段,有一間造型古樸大氣的景社服務中心,其前身是遊客中心。如今除了提供諮詢、售票服務外,還設有對古鎮居民開放的活動室,裡面定期開展便民活動以及醫療宣傳、垃圾分類宣講等。

後起之秀

瞄準差異化發展

黎里古鎮位於江浙滬交匯處,地理位置極佳,但由於種種原因發展起步較晚。相對它那些「有名的鄰居」——西塘、周莊、烏鎮、南潯等古鎮而言,它還處在成長期。如何才能發揮後發優勢,在「古鎮大軍」中脫穎而出?現在黎里正著力挖掘文旅融合這一塊,打造文旅小鎮。近年來,陸續引進了一批博物館群落,比如長三角最大的民間博物館六悅博物館、中國目前最大的錫器博物館、蘇州徐悲鴻藝術館等。

文創商店牆飾

引進「硬體」還只是第一步,怎樣的創意才能讓這些「硬體」吸引來更多的人,黎里也下了一番工夫。

在徐悲鴻藝術館,你可以拿起畫筆臨摹大師作品,並將成品製作成扇;在迎祥文旅研學基地,可以體驗纜船糕的製作,在享受DIY樂趣的同時,可以了解黎里的攬船石文化;在錫器博物館,可以花一兩小時耐心敲擊,打出一個專屬自己的杯盞或小飾品,領略有著悠久歷史的打錫文化……這便是古鎮在挖掘自身歷史文化資源後,於去年推出的系列研學活動,學生及遊客可以在寒暑假或周末親身體驗傳統文化。在與當地學校成功合作後,黎里將目光延伸至長三角區域,今後還將和上海等地的學校合作,讓更多人知道黎里,來到黎里。

汾湖高新

2小時到50分鐘的變遷

「1995年,當時我家住在靜安寺,開車來汾湖大約要2個小時。就職前,我父母來轉了一圈後說,這地方『太偏了』。」江蘇永鼎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賀昱旻談起當年「跳槽」的故事,記憶猶新。

上班路遠並不是賀昱旻父母憂心的主因。上世紀九十年代,汾湖高新區所在地基本還是一片農田。「冬天,5點下班時外面已經烏漆墨黑了。那時候鎮上也沒什麼娛樂場所,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當時有客戶來,想請他們去唱卡拉OK,鎮上雖有一家,但5點多也就關門了。」

古鎮煙雨長廊

賀昱旻曾於1999年「缺席」了汾湖的發展,5年後,重回故地的她發現這片土地和記憶中完全不一樣了。從前2小時的上班路程,縮短到了50分鐘;從前幾乎沒有大企業的高新區,已有世界500強企業入駐;從前荒無人煙的田野上,購物中心、電影院、健身房等已成「標配」……「變化特別大,以前公司里的工人和管理層都以當地人為主,如今管理層中有一小半來自全國各地。」高新區之所以能吸引這麼多人與企業的到來,離不開汾湖專業性、主動性極高的「店小二」。「每年我們會申報很多如人才、研發、科技等方面的項目,不得不說這裡政府對企業很了解,項目一出,他們就會主動與符合要求的企業對接;在準備材料的過程中,如果企業有需要,他們會請來專家進行輔導;遞交材料後,也會一直關注進展情況。」賀昱旻笑說,企業在汾湖能享受到時時刻刻被關注、被呵護的感覺。

我們也是華為的供應商之一,如今華為落戶金澤,無疑也將給長三角區域的供應商帶來更多的機遇與發展。今後我們華為的距離更近,交流也將更密切。而且我相信企業今後引進高端人才將更便利,我們也能有更多的機會和優秀的院校、科研院所等進行合作。」說起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的成立,賀昱旻期待滿滿。

根據規劃,長三角示範區將在三地的交界地區建設35平方公里的「江南水鄉客廳」,其中汾湖涉及10平方公里範圍,占整個「水鄉客廳」面積近三成。未來,這一區域將全面實施綠色建築,按綠色城區的高標準,打造「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交融」的生態科創新片區。除此之外,吸引了無數長三角人目光的滬蘇湖高鐵與通蘇嘉甬高鐵也確定將在汾湖高新區十字共站。汾湖人期待著這片熱土更美好的明天。

西塘鎮

西塘,這座生活著的千年古鎮,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先行啟動區五鎮中,是唯一一個5A級景區,位於西塘的嘉興綜合保稅區也是五個鎮里唯一一個綜合保稅區,有著這樣的先天優勢,西塘鎮將會有怎樣的作為?

西塘古鎮 王凱 攝

按照「服務能級最高、品質形象最好、全域城景融合」的標準,應一體化所向、立區域所需、解西塘之困、行西塘所能,全力打造美麗景區、美麗鎮區、美麗鄉村、美麗田園的 「長三角示範引領區、人文創新活力樣板區」, 實現「大美西塘·示範引領」的戰略目標,「堅持『生態為底色、文化為靈魂、創新為支撐、融合為基礎』的總體思路,以生態、旅遊、科創為三大方向,實現從鄉鎮級發展思維向國家級示範引領區標準轉變」。

尋夢煙雨長廊,開展全域旅遊

西塘古鎮自形成村落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的伍子胥興水利,通鹽運,引水造就了西塘。自唐以來形成了沿河建屋、依水而居的風俗;南宋至元代已經發展為集鎮,商業有蒸蒸日上之勢;明清時期已然是商業重鎮。目前,西塘保存了25萬平方米的完整的以明清建築群為代表的古建築文化,以「橋多、弄多、廊棚多」而蜚聲國內外,一根根木樁,撐著窄窄的遮雨廊,順著河邊,迤邐蜿蜒。「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現代的人」,是對這座千年古鎮最完美的詮釋。

最美不過西塘夜色。上個月14日,周六晚上的古鎮遊人如織,結束了一周忙碌的工作,放鬆高度集中的神經,驅車來到西塘,體驗一把休閒慢生活,這是長三角區域老百姓長期重複體驗的一種習慣。

旅遊方面,西塘規劃指出,要深耕文化內涵,挖掘有千年記憶的街巷,開展有國際影響的活動。強化古鎮業態策劃及空間更新,加快城景融合、景區擴容。

一是努力做精全域村游。全域旅遊進入「村」時代,以景區建設的理念和標準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大力推進鄉村旅遊業轉型發展。二是全力做優文化旅遊。以文化旅遊為重點,推動古鎮文化再上新台階。三是深化智慧旅遊建設。加快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提升檢票口智能化改造。加快高品質酒店建設,啟用景區綜合預訂管理平台。

上海師範大學旅遊學院教授吳國清表示,一體化不等於同質化,在整個一體化過程中,除了自己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文化挖掘好,本土產品做好之外,要合作,要倡導一種競合的態度。

打造四季田園,品味生態原味

西塘鎮星建村零化學農藥使用示範區

以5A級景區為引領,以近五萬畝農田集中流轉為基礎,打造四季美麗田園風景, 是西塘開展生態農業綠色行動所做的規劃要求。

拖拉機正在進行開溝作業

正值播種小麥的時節,上個月15日下午,在西塘鎮星建村零化學農藥使用示範區里,冬日暖暖的陽光灑在金燦燦的麥田上,遠遠望去,一台拖拉機正在轟隆隆地開溝,在另一塊地里,一位村民正在噴洒肥料。

「現代農業,田間的路是四通八達,原來都是土路,哪有這麼好的基礎設施。」西塘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志康一邊開車行駛在田間水泥小路上,一邊向記者介紹。「我們種這種米一點農藥都不用,不施化肥,只用有機肥料,價格要比普通大米翻一番,還是很受市場青睞」,他自信地說。

王志康介紹水稻種植情況

水稻全生育期不使用化學農藥是如何做到的?他解釋道,通過種植顯花植物、田埂留草,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自然控害能力,營造生態景觀,打造美麗田園;通過種植抗性品種,灌水殺蛹,適時擱田,生態控草;通過種植誘蟲植物香根草、應用性誘劑誘捕螟蟲;通過釋放寄生蜂控制蟲害。

今年上半年,西塘鎮組建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實體化運作,開展農業發展創新模式的探索。王志康介紹,農業公司主要搞土地流轉,統一規劃,統一種植,讓土地更有效率,把土地種好,打造四季田園的美麗風景線。公司現在實體化運作抓得好,原來一家一戶很難抓;樹立生態發展的新理念,進行生態種植,通過現代生產技術,打造精品稻米,挖掘魚米之鄉稻米的原味;同時重視水稻產業鏈的深加工,開發黑米糕、黑米酒等,提高稻米製品附加值。

建設科創之城,聚焦億級產業

祥符盪水面波光粼粼

西塘,「致力於從傳統工業向高端製造和科技創新轉型」,而作為這一重大轉變的重要抓手就是祥符盪創新中心。祥符盪,是西塘鎮域東北一個面積高達3400畝的湖盪,是嘉善境內最大的湖泊之一,風景秀麗,是當地居民以及外地遊客休閒旅遊的極佳去處。恆天集團已經入駐,正在開發文旅產業項目,包括精品民宿、藝術中心、博物館、度假酒店等,作為西塘古鎮游的配套區。

西塘鎮將加快祥符盪未來創新新城建設,引進一批國際知名公共服務品牌,打造國際化創客中心,吸引創新企業總部、研發部門集聚落戶。實現有風景的地方就有新經濟、有文化的地方就有新藝術。

姚莊鎮

如果要問姚莊的特色是什麼,姚莊人給出的答案,一定是桃花。三月的桃花、八月的黃桃,在距離上海一個多小時車程的地方,姚莊給自己的定位是「臨滬水鄉」。單看這四個字,就能感受到這個千年古鎮和上海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不僅僅是地理位置上的。作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先行啟動區五鎮之一,如今姚莊的發展和周邊,尤其是上海,正越來越緊密地融合。

位於姚莊鎮銀水廟村的水源地保護區。徐程 攝

一株桃樹苗的緣起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北鶴村,姚莊鎮上的「桃花島」所在。這裡的村民曾經家家有桃林,戶戶種桃樹,多少人嚮往的桃花仙人的閒散日子,正是村民們的日常。

1989年第一批打著姚莊標籤的黃桃上市了,口感鬆脆、味道甜美的鮮食黃桃受到市場的歡迎。30年過去,黃桃已經成為姚莊鎮最具代表性的農特產品之一,全鎮種植面積達4000畝,其中北鶴村就占了四分之一。

桃花,是這一株樹苗給姚莊的另一份饋贈。規模化種植的桃樹,在姚莊「造」出了一個「桃花島」。因為這十里桃花,周邊的遊客開始探索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三月桃花節、八月黃桃節,單這兩個「節日」,每年來這裡的遊客就有近10萬人。

如何讓更多的人走進姚莊,留在姚莊?今年10月,一條全長16.11公里,自北向南串起漁民村、丁柵村、沉香村、北鶴村、橫港村、展幸村6個村落,縱貫姚莊全境75平方公里的風景線,藉由「桃源」之名,唱響了水鄉的「漁歌」。

橫港村,「桃源漁歌風景線」上的另一個村莊。這個昔日的「養豬村」,河水冒泡、兩岸雞鴨無數,就連空氣中都滿是味道,經過農房改造集聚和土地流轉,橫港村完全變了模樣,河青岸綠,擁有了宜居、宜游的美麗。

當然,北鶴村也在「升級」。農舍的立面、村裡的道路、綠化都在改善,原先私人承包的魚塘也被統一打造成水上森林、桃林棧道。可以想見,來年三月,成片的烏桕林綠了枝頭,如海的桃樹再披紅妝,這裡將會是怎樣一番醉人的景致。

一個經開區的騰飛

每天往返上海和姚莊的日子,徐麗花已經過了三年。2016年,位於華漕的公司因為當地新一輪發展規劃,整體搬遷至姚莊經濟開發區內,和她一起開始雙城生活的,還有公司90%的老員工,其中不少是上海人。

姚莊經濟開發區是嘉善縣工業和開放型經濟發展的三大主平台之一,園區積極承接上海地區相關產業、項目轉移,重點培育和發展精密機械、通信電子等主導產業,憑藉「臨滬」的地理優勢和高效的政務服務,吸引了上海市場上諸多企業的目光。數據顯示,姚莊全鎮90%以上的外資項目、80%以上的人才和70%以上的三產項目都是從上海引進的。

姚莊經濟開發區三期。徐程 攝

姚莊城市規劃館內的巨型沙盤。徐程 攝

事實上,幾年來姚莊經濟開發區的發展速度「肉眼可見」。如今園區已經聚集了380多家企業。今年3月30日,立訊智能科技電子產業園項目正式簽約落戶姚莊,開啟了姚莊經濟開發區通信電子產業發展新征程,這個投資規模高達50億的項目,只用了2個月就實現了開工投產。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毛麗君、屠瑜、黃佳琪)

編輯:張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