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過後離婚人數增多,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

第一心理 發佈 2020-01-11T11:30:01+00:00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但是,最近幾年有一個怪象,許多人會選擇在春節後離婚。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但是,最近幾年有一個怪象,許多人會選擇在春節後離婚。

國內的一份社會調查(2018)顯示,2013年到2018年間,春節後的一個月內,各地區離婚率比平時高了足足2.6倍,許多地方民政局的離婚登記窗口排起了長隊。

一邊是喜氣洋洋的春節氛圍,另一邊則是急劇增長的離婚人數,著實令人尷尬。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高離婚率的大環境

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是,人們的婚姻狀況卻越來越不樂觀。民政部2018年的全年調查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全國產生了155萬對新婚夫婦,比2017年降低了5.7%;全年離婚人數接近100萬,較2017年增長了1.7%。

事實上,全國離婚率已經連續十餘年呈現增長態勢,國人的婚姻幸福狀態不容樂觀。

在高離婚率的背後,是人們對待婚姻越來越隨意的態度,如今「閃婚」的人不在少數,不少人還沒了解對方就草草定下了婚姻,而這樣結成的夫妻在婚後生活的磨合期內必然會發生很多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閃婚」之後便是「閃離」。

同時,由於人們對「婚姻自由」的過度理解,許多人對於離婚這種事情毫不在意,認為不過是離開這個人,尋找下個人罷了,比起之前,他們也不需要在離婚時承受太多來自家庭與社會的壓力。

因此,春節後離婚人數的增加,與高離婚率的社會大環境息息相關,在中國人的傳統認知里,過完年後就是一個新的開始,從這一點來看,人們選擇在此時離婚,也頗具「告別過去」的儀式感。

過年期間重重矛盾

如今的人們對於春節的嚮往程度可謂大不如前,一來是現代都市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衝突,使得許多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人對春節並不「感冒」,許多人過節都沒法回家。二來則是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過年期間的豐盛食物、新衣服等對現代人的誘惑力不大。

與從前人們的無比渴望相比,過年對很多現代人來說成為了一種負擔,頻繁的走親訪友,眾多的禮尚往來,必然就意味著更多矛盾的發生。很多夫婦離婚的原因就是因為過年期間在禮品、探親、聚會的過程中產生了矛盾。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新人夫婦因今年去哪家過年這等小事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就此分居,這便是春節期間的矛盾因素。

另一方面,春節期間也是發生婚外情的「重災區」,因為好友、同學之間會頻繁聚會。畢竟天南海北的人聚在一起,有的人「一見如故」,有的人則舊情復燃,加上常見的酗酒行為以及頻繁娛樂活動,為出軌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節後綜合徵」的影響

最後,「節後綜合徵」給人帶來的心理影響也是很多夫妻春節之後感情惡化的原因。節後綜合徵(Post-holidaysyndrome)指的是人在節日之後出現的抑鬱、疲倦、煩躁、焦慮不安等心理變化以及失眠、消化道不適、神經衰弱等生理反應。這些症狀在春節、國慶節等大型節日後尤為明顯。

春節期間人們往往在不間斷的聚會應酬、親友串門中度過,本身就處於身心俱疲的狀態,加上作息規律被打亂,熬夜更是成為生活中的常態,因此,許多人會在節日中或節日後出現各種不適症狀。

同時,節日期間,人們的心理普遍處於過度放鬆的狀態,一旦回到工作崗位往往一時難以適應突然激增的壓力,因此「節後抑鬱症」也成為光臨人們的常客。許多人表現為假期結束或者臨近結束時恐懼上班,食慾降低,悲觀情緒嚴重等抑鬱症狀。

在這樣相對脆弱、敏感的身心狀態下,夫妻之間就更容易發生衝突,雙方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矛盾也容易在此時爆發。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平時本來過得好好的夫妻,一到過年就爭吵不斷,其實正是「節後綜合徵」負面影響的結果。

總之,節日之後離婚率上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它反映出當下人們在家庭氛圍、社會風氣、人際關係、工作壓力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對於國人來說,家庭永遠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話題,夫妻之間相識即是緣分,只要不觸及根本的價值觀與核心利益,雙方再大的矛盾都是可以調和的,雙方各退一步,海闊天空。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