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脂=控制LDL-C?這個指標同樣重要,卻一直沒被重視……| 血脂領域年度盤點

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發佈 2020-01-11T12:18:13+00:00

一甘油三酯和動脈粥樣硬化風險核心提示甘油三酯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病有關,但目前的資料並不提示TG是ASCVD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

很多人認為甘油三酯=血脂?這篇文章說清了!

一 甘油三酯和動脈粥樣硬化風險

核心提示

甘油三酯(TG)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病(ASCVD)有關,但目前的資料並不提示TG是ASCVD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

與膽固醇不一樣,生活方式改變對TG水平的影響很大。他汀類藥物同樣具有一定的降低TG的作用。過高水平的TG水平主要是和胰腺炎有關,需要積極干預。

《2019年歐洲心臟病協會/歐洲動脈粥樣硬化協會血脂管理指南》對TG與ASCVD的關係表述如下:

目前的臨床研究強烈提示:富含TG的脂蛋白和其殘粒對ASCVD因果效應取決於循環載脂蛋白B(ApoB)顆粒的濃度,而不是TG的本身。

TG沒有干預的目標值。TG水平<1.7 mmol/L(<150 mg/dL)提示風險較低,而水平較高提示需要尋找其它危險因素。

點評1:

TG水平和ASCVD有關,但上面兩句指南里的原話再次表明:TG水平增高不是一個獨立的ASCVD危險因素。

因此,在指南的「關鍵信息中」,做了以下推薦:

ApoB用於危險分層。

ApoB可能是衡量個體暴露於動脈粥樣硬化脂蛋白的更好指標,因此,在測量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可低估ASCVD風險的情況下,比如高TG血症、糖尿病(DM)、肥胖或LDL-C很低的患者,ApoB的使用可能對風險評估特別有用。

點評2:

最新的歐洲指南中,「Causal Effect」這個詞組出現過好幾次,即「因果效應」或「因果關係」。

目前,流行病學對「病因」的理解和定義是不統一的。血脂(LDL-C、TG究竟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還是「病因」即「因果關係」?

基於上述病因的概念,把血脂(LDL-C、TG)看成是冠心病的病因,沒有錯。「多因」:吸菸(優勢比OR:2.9)、糖尿病(OR:2.4)、血脂(OR:1.9)和高血壓(OR:1.9)等導致「一果」:ASCVD。

但對脂代謝紊亂的把握,還是用「危險因素」更好些:

第一:即使是LDL-C水平,也不是冠心病的充分條件:LDL-C高,不一定就有冠心病,有些育齡期女性的LDL-C水平可以比同年男性的LDL-C水平高點,但她們不會有LDL-C水平高而導致的心梗,因為她們有內源性雌激素保護——危險因素,不等於疾病。

第二:即使是LDL-C水平,目前也沒有證據證實它就是冠心病完全的必要條件:即使把LDL-C降得非常低,甚至「後他汀時代」在不遙遠的將來,我們可以把LDL-C降到逼近0 mmol/L的水平,我們仍然面臨巨大的ASCVD殘餘風險。

第三:當然我們要牢記一點:無論LDL-C水平的高低,LDL-C降低的百分比越大,對ASCVD的保護就相對越大——這一點,已經被大量循證醫學證據所證實。

第四:最新歐洲指南字裡行間已經清楚闡述:目前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TG是ASCVD的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但用了「富含TG顆粒和殘粒與ASCVD的'因果效應……'」這樣的表述——有點自相矛盾。

筆者認為:「危險因素」這個術語比「因果效應」更易於把握。

二 甘油三酯的目標值

目前,臨床試驗並未確定TG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HDL-C)的目標值。

三 降低甘油三酯的生活方式

甘油三酯的來源:

  • 缺少運動;

  • 過多的甜品或碳水化合物(主食);

  • 過度酒精攝入。

相應地,有效地降低甘油三酯水平的生活方式如下:

  • 多運動;

  • 適當降低膳食中的甜品和主食;

  • 減少酒精攝入。

點評1:

凡接受過陽光照射的生物,都會把光能轉化成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等包含的化學鍵(能量)存儲在體內。

甘油三酯是我們體內能量存儲供應的主要形式之一,由甘油與脂肪酸兩部分組成,存儲在脂肪組織中,心臟這台發動機收縮活動所需的能量,2/3是由脂肪酸提供的。

因此,對機體,TG就相當於交通工具的燃油。既然是燃油,汽車、飛機一動,就是要燃燒燃油的,所以,甘油三酯與同屬於血脂中的膽固醇不一樣,輕中度增高的甘油三酯水平,多運動是可以很有效地把甘油三酯燃燒掉的。

血脂中的膽固醇在機體能量代謝過程中作用甚微,LDL-C主要由肝臟生產,運動降低LDL-C的空間不大,因此,對壞膽固醇LDL-C水平高的患者,與甘油三酯水平高的患者不一樣,醫生往往會推薦患者儘快用他汀干預。

點評2:

目前,大多數人的TG水平並非主要來源於動物脂肪——天天頓頓不得不吃牛油火鍋禦寒的那些山城重慶和川江上的船工,已經成為歷史文化遺產。目前大多數的TG是來源於主食和甜品:

  • 攝入太多的這些能量比較高的碳水化合物,又不運動消耗燃燒,在體內就會迅速轉化為甘油三酯並存儲在脂肪組織中。

  • 大熊貓天天不停地吃竹子,顯得非常笨笨呆萌,這種笨笨呆萌的基礎之一,就是脂肪組織。現代大熊貓的脂肪組織來源於竹子中的糖類(主食也是糖類,在體內轉化為脂肪)。

酒精是高能量的東西,也是導致TG水平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酒桌上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又不運動燃燒——經常喝大酒的人當然是高TG水平、脂肪肝的高危人群。

甲狀腺素是控制體內能量代謝的關鍵激素。甲狀腺機能亢進(甲亢)患者,即使在睡眠中心率也比較快、大冬天也不怕冷,時時都在高水平燃燒脂肪,腸道蠕動也比較快,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消瘦。

點評3:

體內的脂肪組織和循環水平的甘油三酯,是不同的概念——單純的富態點的女性,體脂要多些,但沒有證據表明楊貴妃們、「東方不敗」林青霞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魯豫們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高。

富態加甘油三酯水平又高,此時干預的明確靶標是代謝綜合徵的其它靶標,比如胰島素抵抗等。

消瘦的人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不一定低:酗酒的人因為營養不良而消瘦而缺少脂肪組織,但他們的甘油三酯水平並不低。

四 2019 年歐洲血脂管理指南

對高TG血症藥物治療的推薦

  • 對合併高TG血症(TG>2.3 mmol/L,即>200 mg/dL)的高危心血管病患者,首選他汀治療(I,B)。


  • 經他汀類藥物治療後,高(或更高)CVD風險且TG為1.5-5.6 mmol/L(135-499 mg/dL)的患者,應採用Ω-3多價不飽和脂肪酸(異丙戊酯乙基:2 g每天兩次共4g)與他汀類藥物聯合治療(IIa,B)。


  • 一級預防患者LDL-C達標同時TG>2.3 mmol/L(即>200 mg/dL),可考慮在貝特類藥聯合他汀治療(IIa,B)。


  • 高危心血管病患者,LDL-C達標同時甘油三酯>2.3 mmol/L,即>200 mg/dL),可考慮在貝特類藥聯合他汀治療(IIa,C)。

點評:

  • 他汀類藥物在降低LDL-C的同時,對TG也有10%-25%降低幅度。因此,對合併高TG血症(甘油三酯>2.3 mmol/L,即>200 mg/dL)的高危心血管病患者,首選他汀治療得到了最強推薦,是理所當然的。


  • 藥理劑量(每天4 g)的Ω-3多價不飽和脂肪酸(富含於深海魚油中)降低甘油三酯的幅度,幾乎與貝特類藥相當,但低Ω-3多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的營養品(深海魚油),沒有得益。


  • 他汀降低LDL-C水平基礎上貝特類藥物降TG,增加肌病風險,也增加血肌酐水平。上述歐洲指南的推薦3和4對貝特類藥的推薦級別均為IIb(證據未能良好確定有用性和有效性,可以考慮)、證據水平分別為B(數據來源於單個隨機臨床研究或大規模非隨機臨床研究)和C(專家共識或小規模研究、回顧性研究或註冊登記),因此在臨床實踐中,除非患者TG水平很高,筆者認為給患者推薦他汀加貝特類藥物需要謹慎,對他汀治療後LDL-C達標但TG水平仍然>2.3 mmol/L,即>200 mg/dL,還是首先應把目光投向胰島素抵抗等等靶標,並鼓勵患者先積極嘗試生活方式的改善。


  • 藥理劑量(每天4g)的Ω-3多價不飽和脂肪酸的臨床得益,不能用降低TG的幅度來解釋。LDL-C、HDL-C和TG只不過是不同的Markers——上圖中藥理劑量的煙酸,在降低LDL-C、升高HDL-C和降低TG的方面的數據,看起來很美,但對患者的預後無益。目前所有的調脂藥物的臨床得益,幾乎都是建立在他汀基礎上的。

五 題外話:過高甘油三酯水平的風險

過高TG水平(TG>1000 mg/dL,即>11.29 mmol/L)所冒的風險,是另一個疾病——胰腺炎。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的危害,絕不亞於急性心梗。脂代謝紊亂的患者,也是膽道系統阻塞性疾病的高危人群。節假日期間,在膽道阻塞性疾病的基礎上,過度酗酒加過度油膩的飲食,大大增加急性胰腺炎的風險。

過高TG水平,應向患者推薦貝特類藥物或藥理劑量的Ω-3多價不飽和脂肪酸,降低TG以預防胰腺炎。目前國內處方用藥的Ω-3多價不飽和脂肪酸,劑量太小,與時俱進還需要一段時間。

本文首發: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本文作者:北京明德國際醫院內科(100015) 周鵬

責任編輯:董小雯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End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