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中國特色食品有望實現智能化加工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 發佈 2020-01-11T12:23:09+00:00

此外,發稿前記者還獲悉,江蘇大學許文榮教授參與的《異體間充質幹細胞治療難治性自身免疫病的關鍵技術研究與臨床應用》,也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通訊員 吳奕 交匯點記者 萬凌雲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交匯點訊 香醋、臘肉、茶葉……中華特色食品種類繁多,蘊藏著中華兒女傳承千年的生存智慧。然而,特色食品加工很大程度依賴於人工經驗,加工成本高、質量不穩定、規模也上不去。江蘇大學鄒小波團隊研究項目《特色食品加工多維智能感知技術及應用》解決了我國特色食品智能化加工的瓶頸問題。10日,該項目獲評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據介紹,鄒小波團隊一直從事食品無損檢測技術研究,研究水平處於國際前沿。近年來,團隊圍繞中華特色食品加工多維感知技術及應用開展具體研究。「傳統的特色食品加工,過程控制靠人工經驗,技術傳承靠師傅帶徒弟,產品質量很不穩定」,鄒小波介紹,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特色食品加工必然要從粗放型走向自動化、智能化。 食品加工過程中,人工評價及單一通用檢測技術無法實時獲取食品加工過程的風味變化、成分分布等非線性、時變性信息。歷時16年的研究,鄒小波團隊在多維感知仿生評價新方法、多維分布成像化檢測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並且在此基礎上創製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智能加工裝備。 鄒小波介紹,風味是食品的靈魂,人類感觀食品風味無外乎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舌頭嘗。團隊研製出的光電雙模態仿生傳感器就具有人類的感知功能,可以仿生人類視覺、味覺、嗅覺三個物理維度的互相感應。使用這種新方法,食品風味的評價及監控就可以從「人工經驗式」轉變成傳感智能式。 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目前的檢測技術採用的是單點採樣,高光譜圖像技術被西方已開發國家壟斷。團隊發明了多維分布成像檢測技術,既有單點的成像信息,又有多維分布描述能力,由此實現了加工過程參量的時空分布感知,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基於深厚的研究基礎,團隊創製的智能加工裝備,既可以在線檢測食品加工過程的品質,又能實現加工過程的柔型控制,實現了「測+網+雲+控+機」一體化。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項目鑑定結果顯示,該項目在鎮江香醋固態發酵過程中使用智能檢測系統,人工成本減少了20%,能耗下降了15%。 中國最大制醋企業、鎮江恆順醋業的李國權說:「翻醅操作是代代人工傳承,現在一台機器相當於50個人的勞動,一下子實現了從手工到機械化到智能化的三級跳。」 目前,該研究成果已推廣至香醋、肉類醃製品、夏秋茶、白酒等食品加工行業的大型龍頭企業,近三年新增利潤3億元以上。項目授權中國發明專利46件、美國發明專利3件;出版專著10部,其中英文專著4部;發表SCI論文226篇,其中ESI高被引論文4篇、單篇最高SCI他引達500多次。 鄒小波還透露,項目的起源正是他在鎮江恆順醋業的博士後經歷。因為看到制醋過程不省力也不省工,他立志於要做研究促進其標準化、機械化。如今,他的研究不僅實現了這一目標,更基於信息技術的進步,推動了特色食品加工產業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升級,進一步助力了食品科技健康轉型和智能製造。 此外,發稿前記者還獲悉,江蘇大學許文榮教授參與的《異體間充質幹細胞治療難治性自身免疫病的關鍵技術研究與臨床應用》,也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該研究成果豐富了自身免疫病發病機制的基礎理論,為難治性自身免疫病的治療開闢了新的途徑,解決了部分難治性患者常規治療無效的難題,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潛在的臨床應用前景,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關注。並且,該方法已推廣應用到20多家省內外單位。 通訊員 吳奕 交匯點記者 萬凌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