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袋角、麗娃河、麥根路…掃掃二維碼你就是「老上海」

新民晚報 發佈 2020-01-11T12:52:50+00:00

在《靜安區地名志》中有這樣一段記錄:「叉袋角。習稱地名。位於本區北部。在海防路、淮安路、西蘇州路相交處,地屬江寧路街道。」

叉袋角、麗娃河、麥根路……上海這些老地名,相信就是在上海土生土長的「老上海」都未必知道其來龍去脈。但是昨天上線的「上海市分區地名發布系統」中,除了新老地名之外,還有許多湮沒於人們記憶中的歷史地名首次得以較系統地發布,堪稱是上海地名的「百科全書」。


「自2015年起至2019年結束的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通過地名普查,對上海市的各類地名文化、文化遺產進行了初步的排摸和挖掘,形成了近10萬條的關於地名的文字、地圖、照片、圖片等材料。」上海市測繪院第四分院地名科科長花葉說,「昨天,上海市測繪院研發的『上海市分區地名發布系統』通過微信平台正式上線,公眾可以通過微信掃描二維碼直接進入該系統。」



歷史上的上海是江南水鄉,河渠縱橫,池塘密布,地名中與水相關的地名特別多。河流曲折蜿蜒,上海地區把河流發生急彎時,河岸內凹的一側,稱之為「灣」;河岸外凸的一側,像動物的嘴或角,於是往往會被稱之為「嘴」或「角」,像大家熟悉的「陸家嘴」。以前,蘇州河兩岸有多處被叫做「叉袋角」的地方,如現在的莫干山路「M50創意園」一帶和淮安路蘇州河邊。


在《靜安區地名志》中有這樣一段記錄:「叉袋角。習稱地名。位於本區北部。在海防路、淮安路、西蘇州路相交處,地屬江寧路街道。」所謂「叉袋」,就是以前上海地區常見的麻織大口袋,袋口有兩隻「耳朵襻」,形狀與現在使用的「馬夾袋」相似,農村裡則用來放收割的農作物,裝滿後將「耳朵襻」打結,把扁擔插入「耳朵襻」,就可以挑走。直到現在,仍有許多老人會把大的口袋叫做「叉袋」或「麻叉袋」。所謂的「叉袋角」就是河岸曲折多彎,形似叉袋的「耳朵襻」。



現在通過系統,查詢靜安區的老地名的時候,在「叉袋角」的項目中,不僅可以看到地名來歷,還有地名含義、地名歷史、地理概況等介紹。


麗娃河位於著名的華東師範大學內。一百年前,這裡地處近郊,人跡稀少,散布有自然村落如宋家灘、施家浪等,一個洋地名在這裡顯得特別耀眼,其名為「麗娃麗妲(dá)」。傳說在20世紀20年代初,一位叫做何塞馬里奧·費爾南德斯的西班牙商人在那裡購進了一大片土地,建造了一個「度假村」(villa)。「度假村」里有一條不知名的蘇州河的支流,縱貫整個「villa」,遂用西班牙語取名為「Villa Rio Rita」。「rita」在西班牙語中是河流的意思,於是中國人稱此處「麗娃麗妲」。1924年6月,廈門大學300餘位教師和學生因鬧學潮而離校,來到上海,後於1930年購進與「麗娃麗妲」相鄰的中山路土地200餘畝(即今中山北路3663號處)建設大夏校舍。1951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後在此成立華東師範大學,現已成為著名的高校風景線。在系統中,除了相關歷史信息之外,還可以了解到其地理的概況。


麗娃河。


麥根路是上海知名度較高的歷史道路名稱,由於道路和道路名稱幾經變化,因此容易混淆。麥根路的英文名稱是「Markham Road」,是以英國人John Markham的名字得名的。


在1899年以前,公共租界的西界還在泥城浜,也就是現在的西藏中路。1899年,公共租界擴張成功,它的西界一直延伸到現在的靜安寺,租界當局開始在新界有規模地建設馬路。東蘆浦被填沒後,原來沿著東蘆浦的「麥根路」與被填的「東蘆浦」合併在一起,仍然叫做「麥根路」。它的南端因為與卡德路(即現在新閘路以南的石門二路)相接,在1943年時,曾將卡德路與麥根路的南段合併,改名為「嘉定路」,即現在的石門二路。同年,又把餘下的卡德路以西的「麥根路」改名為「淮安路」。在系統中,可以查到麥根路附近的麥根里,並可以從淮安路中,對於麥根路有所了解。


1947年地圖,麥根路已改名為「淮安路」。


據花葉介紹,此次系統發布的區域,主要包括靜安、普陀、閔行、寶山、嘉定、松江、青浦、奉賢、崇明等9個區,其他區還在陸續建設中。同時,上海市測繪院也正在和各區地名管理部門積極協調,做好發布系統後續的更新維護工作,力爭通過本發布系統,加大上海市地名文化遺產宣傳保護力度,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優秀地名文化,進一步提升文化軟實力。


新民眼工作室 方翔

編輯 | 楊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