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三國」列族的紛爭:三國豪門世家的政治博弈(後漢篇)

可樂味道的書屋 發佈 2020-01-11T13:12:10+00:00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帝國淪落到這種地步,是因為兩大政治癥結,即宦官干政、外戚專權,而核心原因在於皇帝年幼、皇權失威。

壹 後漢篇

巫術與大起義

張氏家族

籍貫:巨鹿郡(治所在今河北寧晉)

代表人物:張角、張寶、張梁

張氏家族

籍貫:沛國豐縣(今江蘇豐縣)

代表人物:張陵、張衡、張魯

三國亂世的大幕,是由席捲全國的大起義揭開的,領頭的人是一個巫醫,叫作張角。

東漢的國運,到了漢桓帝、漢靈帝時已經江河日下、氣息奄奄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帝國淪落到這種地步,是因為兩大政治癥結,即宦官干政、外戚專權,而核心原因在於皇帝年幼、皇權失威。

東漢近兩百年的時間,共計十三位皇帝,其中九人未滿十六歲即位,除光武帝、明帝及末代皇帝獻帝外,其餘均沒有活過三十六歲。誇張的,殤帝出生百天即位,一歲夭折;沖帝不到兩歲即位,半年就病死;質帝八歲登基,一年多後被毒死。桓帝、靈帝登基時,也分別只有十五歲和十二歲。可是,小朋友能治國嗎?

中國古代帝國的權力譜系,無非這五種:皇權、後權、宗權、相權、將權。五種權力若能相互平衡、和諧共處,則國家可以保持長治久安;五種權力如果失衡,任其中一種坐大,則朝綱紊亂、內鬥加劇,一旦處理不好,國家勢必走向衰落乃至滅亡。

皇權過盛,容易滋生獨裁暴君,如秦始皇、隋煬帝;後權過盛,則將導致外戚專權,如西漢王莽、東漢梁冀;宗權過盛,則將引發諸王奪位,如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相權和將權過盛,則君弱臣強,往往是改朝換代的先兆,這在歷史上例子就很多了。


拿這一標尺來審視東漢一朝:皇帝幼沖登基,往往需依賴親近宦官以左右朝政,從而導致皇權由宦官所代理;太后正值盛年,且有臨朝監國之責,從而使得外戚勢力膨脹。皇帝欲除跋扈的外戚將軍,則必放權給親信宦官;太后欲進一步加強對皇帝的掌控,則必求助於娘家兄弟子侄。兩派勢力如翻鏊子一般來回折騰。同時,兩次"黨錮之禍"讓清流朝臣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宦官之盛讓許多世家大族都不得不對其俯首,相權與將權一併而衰。再加上東漢沿襲西漢對諸侯王的抑制與削弱,宗室有爵無權,也就無法羽翼皇室了。

正是在這種政治生態下,朝政昏暗,腐敗盛行,再加上天災頻發,民生多艱,帝國的底層出現了騷動。民眾的不滿情緒不斷積壓,一場大起義正在醞釀。

在此之前,中華大地上已經爆發過兩場足以改朝換代的大起義:秦末陳勝吳廣、新莽末年綠林赤眉。此兩場起義之所以發於草莽而能致大帝國解體,主要的原因在於,秦與新莽皆是肇建,立國未穩而行苦民之政,前朝舊勢力猶存,故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而東漢傳至靈帝,已經歷百餘年,擁有極大的政治慣性,儘管小規模的叛亂此起彼伏,但對這個龐大帝國而言不過是癬芥之疾。想要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全國性起義,就需要優異的領袖、嚴密的組織、縝密的計劃和具有指導性的綱領,而宗教正具有這些特徵。

讓"馭民之術"成為"起義教科書"

張角家世不明,僅能知道他是巨鹿郡人。在熹平年間(172—178),也就是黃巾起義的十多年前,張角就已經在冀州進行傳教活動,他起先拉攏信眾的手段是醫術。

當時醫療條件落後,災荒與疾病頻發,張角就像一個赤腳醫生,走村串鄉推銷他的"符水咒說"。這是個什麼玩意呢?大概就是由張角手持九節杖先進行一番禱祝儀式,念上一堆古怪的咒語,讓病人叩頭誠懇悔過,然後端出一碗水,稱之為"符水",讓病人喝下。顯而易見,張角的手段與同時代的華佗、張仲景"望聞問切"的手法不同。他假託一個具有宗教儀式感的形式,讓病人相信是一種莫名的神力救了自己,從而對張角產生虔誠的信奉。

張角當然不是萬能神醫,不可能每次"符水咒說"都能治癒病人。對此,張角也及時制訂了另一套計劃:如果符水沒有效果,就說是因為病人心不誠、不信道。通過這種手段,張角很快發展了大批的信眾。


實際上,在漢末,假借巫術鼓動民眾從事反抗活動的現象已有不少。熹平元年(172),東南沿海會稽郡一帶便爆發了許昌、許韶父子發動的叛亂,史書稱之為"妖賊",可見其亦是利用巫術起事,但很快就被臧旻、孫堅剿滅。同樣在熹平年間,三輔地區還出現過一個叫駱曜的巫師,通過傳授一種叫"緬匿法"的隱形術來煽動叛亂,也被迅速撲滅。可見,單憑巫術惑人,不足以建立起可跟強大政府軍對抗的勢力。張角需要有自己的政治主張。

張角的政治主張簡明扼要:"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它很明確地表達了張角的政治目的,即暴力推翻漢朝,建立一個全新的朝代。可是,張角如何才能煽動那些安分守己的小農把腦袋別到褲腰帶上,跟著他做顛覆政權的大事呢?

盛行於兩漢時期的讖緯術幫了他。

"讖"是方術假託天象編造的隱語,"緯"是儒生假託先賢撰寫的書籍。讖緯相合,就是一種將自然變化與政治生態相結合的預言。讖緯術原本只是旁門左道,但在漢武帝一朝,董仲舒將儒家學說與陰陽五行相雜糅,提出了"天人感應"學說,被漢武帝所接納,使其一躍而成為顯學。所謂"天人感應",就是在自然災害與政治之間建構起因果聯繫:天有災異,則源於天子失政。這看上去是在用天象來約束帝王,但其暗含的話語是君權神授,將天子的權威與大自然神秘莫測的變化牢牢捆綁在一起,這就將集權制大帝國下的帝王統治建構合法化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認可的就是這種神化的君主權威。他"獨尊"的實際上已經不是孔孟儒學,而是帶著神學色彩的馭民之術。

董仲舒萬萬不會想到,他當年為了鞏固皇權、統馭百姓而發明的"天人感應"學說,會在漢代氣數將盡之時被一個巫醫採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張角的這十六字口號,正是政治權力呼應天象之說的承襲。"蒼天"代指劉漢統治者,"黃天"則代指張角自己。

張角的思想,主要來自一本叫作《太平經》的書籍,書中鼓吹"君權神授""天人感應"那一套。相傳此書為琅琊方士于吉所著,共一百七十卷。漢順帝時,于吉弟子宮崇曾向皇帝上此書,但有司認為其書"妖妄不經",只是存入圖書館束之高閣。漢桓帝時,方士襄楷復上此書,亦沒有受到皇帝的重視。後來這本書流入張角之手,成為其組織起義的"教科書"。張角所傳播的宗教,也就被稱為太平道。

亂世啟幕者

太平道擁有嚴密的組織。張角自稱"大賢良師",既是宗教領袖,又是政治領袖。他培養了八名弟子,派遣到四方傳教,經過十餘年經營,擁有信徒數十萬人。全國十三州,受太平道影響的就有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張角將這八州信徒進行軍事整編,編為三十六個方,每個方相當於一個軍事區。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設立渠帥以進行統領。


做軍事準備的同時,張角還積極進行輿論準備。他讓信徒在京城和州郡官衙大門上寫上"甲子"二字,既是為了傳播起事的時間,即甲子年甲子日(中平元年三月五日,公元184年),也是為了給官府製造恐慌。

太平道的觸角也早就伸向了京城,伸向了皇宮。張角在整個大起義籌備階段最有威懾的一步,也是最兇險的一步,就是在皇宮的宦官集團中發展了內應。之前講宦官專政,總說宦官集團,或許並不準確。因為東漢的宦官並非鐵板一塊,他們之中,有的心向外戚,有的與清流大臣來往,還有不少宦官自相殘殺。張角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派大方馬元義潛入京師洛陽[1],與中常侍封諝、徐奉約定在三月五日"內外俱起"。

然而,整個計劃百密一疏。就在甲子起事之前,張角的弟子濟南人唐周做了叛徒,向官府告密,計劃全部泄露。馬元義被捕並遭車裂酷刑,宮中及京師內太平道黨羽和信徒被一網打盡,遭誅殺者千餘人。官府下令通緝張角。



張角不得不星夜通知各方,提前舉事。於是,潛伏在各地的太平道信徒一夜之間化身為起義軍,攻掠州府,誅殺長吏,一時天下震動。因為起義者都頭裹黃巾作為標識,以應"黃天"之命,因此被稱為黃巾軍——頭裹黃巾,還有另一個作用,即避免誤傷同夥。起事之初的黃巾軍作戰勇猛,絕非烏合之眾。

張角發動起義既依託宗教,也依靠著其家族。張角自稱"天公將軍",他的兩個弟弟張寶、張梁分別稱"地公將軍""人公將軍";寓意是天、地、人"三才",主掌世間萬物的變化。太平道亦是個家族集團,由張氏三兄弟作為宗教和軍事首領。三兄弟和太平道的主力在政府軍相對薄弱的冀州,但在與國都洛陽咫尺之遙的潁川、汝南、南陽等郡,皆有黃巾軍的強大生力軍。如若完成合圍,帝都難避一劫。



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