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朝君主追授無數封號,看關羽如何從「人」到「神」

這是歷史邊角料 發佈 2020-01-11T14:29:11+00:00

也正是因為這份忠勇,關羽受到歷代多位皇帝青睞,不斷追封諡號,關羽也在諡號「壯繆侯」到「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的過程中,由「人」化作了「神」。

三國時期,論文論武大家可能要爭論一番,但是提到忠義勇武,關羽做不二之選,無論正史抑或演義,都不難看出關羽的忠勇。(註:後文皆以正史為準,若論過五關斬六將等等者請您移步)


也正是因為這份忠勇,關羽受到歷代多位皇帝青睞,不斷追封諡號,關羽也在諡號「壯繆侯」到「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的過程中,由「人」化作了「神」。


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諡號就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簡單文字,並且有專門的《諡法》。關羽一生共有一十三個諡號,自蜀漢後主劉禪起,共有五朝帝王為其追封,這每一次的諡號追封都是一次關羽地位的抬升。



蜀漢時期

「壯繆侯」是關羽的第一個諡號,是後主劉禪景耀三年追諡 ,按照《諡法》,「壯」威德剛武曰壯;赫圍克服曰壯;死於原野曰壯;勝敵克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武德剛毅曰壯;非禮弗履曰壯。「繆」,名與實爽曰繆,傷人蔽賢曰繆,蔽仁傷善曰繆。就關羽一生來看,「壯」這個諡號是對他的勇武、軍事功績的肯定以及結局的惋惜,「壯」字非常妥帖,但是這個「繆」意思是名氣和實績不相符合、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雖然貼合歷史,但是並不算是美諡,只能算作平諡,總體來看「壯繆」二字也算是很好的概括。


此時的關羽還是一個蜀漢的大將。


兩宋時期

其實宋初期,關羽並不受重視,趙匡胤稱帝後,認為「功業始終無暇者」的將領才有資格將畫像掛在武成王廟,隨將關羽、張飛等名將畫像被移走。由此可見,趙匡胤認為關羽的功業不足以得到人們供奉的。


但是隨著歷史的滾滾車輪,宋雖然在經濟方面發展超然,但是軍事方面實在乏力,加之四周強敵環伺,宋的統治者異常需要一位武力超群,忠勇不二的榜樣供朝野效仿。故關羽在統治者的需要下,前後多次被追封諡號。


第一次是徽宗趙佶於祟寧元年(1102)追封關羽為「忠惠公」,使羽由侯爵進為公爵。事隔一年,又於崇寧三年進封羽為「崇寧真君」,這是關羽第一次脫離人間世爵體系,大觀二年(1108)再封羽為「昭烈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又封羽為「義勇武安王」。在短短的21年內,趙佶追封關羽多達4次。


南宋第一個皇帝趙構追封於建炎二年(1128)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王」。


其子趙昚於淳熙十四年(1187)加封羽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兩宋這數次追封,關羽已經從「侯」進到了「王」,在世爵體系內已經算是到了人臣的頂點,並且已經有了步入「神」壇的苗頭。



蒙元時期


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元朝元曲話本空前發展,關羽的故事在民間傳頌極廣,《三國演義》中的很多故事在元朝就已初步形成,民間對於關羽的崇拜日漸興盛,元朝統治者處於統治的需要,元文宗圖帖睦爾於天曆元年(1328)在南宋給羽的封號上去掉「壯繆」,改為「顯靈」,全稱謂「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其中「顯靈」二字,也讓關羽真正的顯露「神光」,初涉「神」壇。



明朝時期

關羽成「神」的決定性事件始於朱棣,眾所周知,靖難之役中朱棣以「清君側」為名攻克南京,奪得皇位,朱棣為自己皇位的合理合法性想出了無數理由,其中一條就是說他的行動得到關羽顯靈保佑,由他當皇帝乃是「天意」。這是關羽第一次被皇帝真正認證為「神」。


明神宗篤信道教,他根據道教的慣例,進封關羽為帝,關廟的稱謂亦由「忠武」改為「英烈」。萬曆四十二年(1614)十月,朱翊鈞封羽為「三界伏魔大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此時關羽已獲得「文昌帝君」和「東華帝君」同等的「神位」,成為了高級「神」。


明思宗又追封關羽為「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天尊是道教神仙中的最高級別,關羽此時在「神」界也到達了頂點。



滿清時期

明朝《三國演義》等小說的流傳,關羽的「神」形象已經婦孺皆知的,清代統治者也是極為祟信關羽的,入關前世祖福臨與蒙古族諸汗結拜兄弟,聲言「亦如關羽之與劉備,服事唯謹也」。入關後的順治元年(1644),即封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乾隆之後,歷嘉慶、道光二朝,羽的封號陸續加成「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羽贊宣德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多達24字,比之歷代表彰尤著。


文宗奕寧於咸豐五年(1855)追封羽的遠祖為「光昭王」,祖父為「裕昌王」,父親為「成忠王」。這樣,自羽以上四世,三王一帝,顯耀炫赫,連清室的皇宮裡也供起了關羽的神位。


自此,中國歷史上聲名能與之比肩的,也只有孔老夫子了。關羽也真正成了「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