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國古代騎兵的佩劍

散打王 發佈 2020-01-11T15:16:07+00:00

路邊叢林中一大群野豬衝出攔住去路,唐太宗不慌不忙,拈弓搭箭,連連射殺四條野豬,不料群豬突然野性大發,直朝人群撲來,其中有一隻大雄豬已衝到唐太宗的馬蹬下,民部尚書唐儉為了救駕,不顧個人安危,「投馬搏之」,但唐儉是個文人出身,力氣小鬥不過那野蠻的畜牲,野豬一下就把他撞倒在地上,並張開


劍作為騎兵的一種配備兵器,在古代騎戰中也起到防衛和近身格鬥功用。早在漢代,漢軍為了對付擅長快馬奔馳和射箭的匈奴騎兵,特別為漢軍騎兵部隊裝備了鋒利的佩劍,在與匈奴軍相遇時,馬上打不贏,就「下馬地斗,劍戟相交」。漢臣晁錯曾給皇帝上了一篇御匈奴文,文中講道「用兵臨戰合刃之急」,是說騎兵不能用單一兵器。又說「兩陣相近,平地淺草,可前可後,此卡戟之地也,劍盾三不當一(開闊地是十不當一)」。是說遇到雜草叢生地段,長兵難以施展得開,此時就要靠短兵劍了,這就是兵法說的「發揮己長,打敵之短」。

在1974年發掘的秦始皇陵陶傭坑中,曾發現大量的騎兵,這些武騎士身披重鎧,手執弓弩,有的手執長兵,有的腰佩短劍。這進一步說明,秦漢時的騎兵是長短配製兵器的。

唐朝時期的騎兵與劍

劍在唐代,仍是騎兵常佩的一種兵器。《唐書》說,唐僖宗時,田令孜奉僖宗之命,發兵寶雞,因前進道路被敵軍阻攔,雙方拼殺不見勝負,唐僖宗為了不耽誤進兵的速度,下令騎兵「以長劍五百前驅奮擊」,為奪取勝利殺開一條通路。

《唐書》還記載說,軍中有一名叫張雄的淮南人,騎射武藝過人,特點是「馬上善劍,號張神劍」。就連唐代皇帝也有馬上佩劍的習慣。《唐會要·搜狩》記載說,唐太宗好騎馬打獵,經常是手執大弓,腰掛寶劍,騎一匹棗紅駿馬在山中逐獸射獵,這樣不免會遇上險情。

如貞觀十一年十月,唐太宗到洛陽苑去打獵,在山路上與一群野豬相遇。路邊叢林中一大群野豬衝出攔住去路,唐太宗不慌不忙,拈弓搭箭,連連射殺四條野豬,不料群豬突然野性大發,直朝人群撲來,其中有一隻大雄豬已衝到唐太宗的馬蹬下,民部尚書唐儉為了救駕,不顧個人安危,「投馬搏之」,但唐儉是個文人出身,力氣小鬥不過那野蠻的畜牲,野豬一下就把他撞倒在地上,並張開獠牙。眾人因怕傷及唐尚書,拿著弓箭於發急。在這危急關頭,唐太宗拔出寶劍一躍下馬,沖向野豬,使出渾身力氣一劍將豬砍成兩段,結束了一場人豬的生死搏鬥。

皇上的勇敢使群臣佩服得五體投地,萬歲的呼聲響徹山谷。由上看出,短兵器劍作為騎兵的配備武器是十分必要的,在遇到特殊情況時,劍能起到弓箭和長兵所起不到的作用。實際上,劍從來就沒有離開過騎兵。

本文授權轉載自《中華武術》雜誌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王俊奇

責任編輯:出河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