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地理上14大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你知道幾個?

跟着地圖看世界 發佈 2020-01-11T15:31:51+00:00

孫子兵法·九地篇我國《孫子兵法·九地篇》:「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圍地,有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泛地則行,圍地則謀,死

儘管人類已告別冷戰許久,儘管人們不停地為世界和平祈禱,但基於資源爭奪、文化衝突、經濟競爭等原因,國與國、地區與地區、民族與民族、宗教與宗教之間的矛盾日益凸現。人們發現,戰爭揮之不去,和平脆弱易失。

強國在世界戰略要地投棋布子,為未來的大博弈謀取主動;中小國家在有限資源、異質文化、不同宗教的衝突中苦苦掙扎,甚至在周邊國家和本國內刀戎相見,以求生存。

什麼是戰略要地?

一百年來,地緣政治學家提出3種理論,從地理角度描述如何控制世界:

美國馬漢的「海權論」認為,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

英國麥金德的「心臟陸地說」認為,誰控制了歐亞大陸,誰就控制了世界。

美國斯皮克曼的「陸海邊緣地帶說」認為,誰控制了海陸交界處,誰就控制了世界。

我國《孫子兵法·九地篇》:「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圍地,有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泛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孫子所說的「爭地」就是現在人所說的戰略要地!戰略要地是隨著地區局勢而定的,也會隨著局勢的改變而改變。

戰略要地,雄踞天下。

就象像三國時期的兵家必爭之地荊州,而晉統一中國後,荊州也就失去了戰略要地的頭銜,朝廷把重兵集結在了北方的邊境。《神鵰俠侶》中的襄陽也是一樣,如果在北宋的時候,雁門關是戰略要地而不是荊州。而如今的世界,中東是各強國必爭的戰略要地,主要是因為他的石油資源和蘇伊士運河。還有馬六甲海峽、巴拿馬運河這些也都是戰略要地。對目前的中國來說,台灣是最重要的戰略要地!

最重要的戰略要地,有兩個說明。

一,可能是單一城市,也可能是兩個地方的組合。

二,判斷戰略地位,不僅僅考量經濟,還要考量政治,軍事,區域影響,以及失去成本。通俗而言,就是丟不起。

古代的戰略要地主要都是因為地形的因素而形成的,比如那些耳熟能詳的各種關口,一旦失守北方騎兵就一馬平川揮師而下,又比如襄陽這種四通八達、水路交匯的繁榮農耕區。到了現代,戰爭形態完全不同,地形可能是次要了。

當然,戰略要地這個東西,沒有絕對的,更沒有永遠的,如果中國跟美國的關係好到穿一條褲子,那麼什麼新加坡、日本、關島等等這些第一島鏈上的所謂「戰略要地」,都是浮雲了,沒有任何存在的意義。

我國陸地上14大戰略要地

01.河南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裡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之中,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劉邦守關拒項羽」,「安史之亂」的唐軍與叛軍的「桃林大戰」,1944年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的「函谷關大戰」,都是在這裡進行的。

02.陝西潼關

陝西潼關,北隔黃河與山西相望,東臨函谷與河南接壤,同時黃河、渭河又在這裡交匯,素有「雞鳴聞三省」的交通要衝之稱。連霍高速公路開通後,潼關作為陝西省的東大門,窗口地位更顯重要。歷史上的潼關位於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衝之地,是我國最著名的關隘之一。

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岳。潼關的歷史,淵遠流長,古潼關城始設於漢,在港口以南原上楊家莊附近。

武則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潼關從原上北遷到原下,沿河辟路,也就是現在的潼關縣城。歷代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都在此屯過重兵,設關把守。現在的古潼關,經宋、明以來多次修葺,保存尚好。西門有明代建築的門樓,俗稱「樵樓」,其形宏偉壯觀。

03.陝西關中

關中,指陝西省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渭河流域一帶),平均海拔約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關中平原等稱呼,其北部為陝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陝南盆地、秦巴山脈,為陝西的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一般認為西有散關(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取意四關之中(後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兩座)。

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

04.湖北襄陽-樊城

襄樊市地處湖北省北部,居長江最大支流漢江的中游,秦嶺大巴山余脈,襄樊自古即為交通要塞,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歷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古襄陽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3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大小戰役難以數計,著名的戰例就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之戰、朱序抗拒苻丕之戰、岳飛收復襄陽之戰、李自成進占襄陽之戰、以及解放戰爭中的襄樊戰役等。

三國時的荊州,連接三國的要地,進可攻退可守!「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占有荊州,向南可威懾江南,進而掃蕩割據江東之地的孫吳;向北可出兵宛、洛,北定中原。因此爭奪荊州,無論是對曹操、劉備、孫權都至關重要。而戰略要地——荊州的要塞和戰略核心城市就是襄樊!

1273年蒙古軍隊攻占了襄樊,由於漢水直通長江,蒙古軍隊順流而下直取杭州,忽必烈早在攻克襄樊的時候就宣布了南宋的滅亡!

05.四川劍門關

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城南15公里處。它居於大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直入雲霄,峰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 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 之譽,俗稱「天下第一關」,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巍峨劍門,扼入蜀的咽喉,由於它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06.重慶夔門

夔門又名瞿塘關。兩岸高山凌江夾峙,是長江從四川盆地進入三峽的大門。夔門兩側的高山,南名「白鹽山」,北曰「赤甲山」,拔地而起,高聳入雲。近江兩岸則壁立如削,恰似天造地設的大門。夔門乃瞿塘峽之西門。陝西端入口處,兩岸斷崖壁立,高數百丈,寬不及百米,形同門戶,故名。長江上游之水納於此門而入峽;是長江三峽的西大門,又名「瞿塘關」,在巍峨壯麗的白帝城下,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門戶。峽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處不及50米,波濤洶湧,呼嘯奔騰,令人心悸,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因瞿塘峽地當川東門戶,故又別稱夔門。

07.山西雁門關

位於山西省代縣。雁門關在城西北大約40華里的地方,又名「西陘關」。「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

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分別 雕嵌「天險」、「地利」二匾。雄關雁門,居「天下九塞」之首。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歷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

08.河北山海關-遼寧錦州

山海關,又稱「榆關」,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的東端起點,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 與萬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山海關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境內長城26公里,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是秦皇島市的一個市轄區。一稱「榆關」,又稱「渝關」。

古代有明朝的山海關不過隨著之後清軍征服蒙古,清朝軍隊可以經蒙古繞過山海關直接進攻中原,這樣也大大減少了山海關的戰略作用!

錦州地處遼寧省西南部,北依松嶺山脈,南臨渤海遼東灣。錦州市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獨具特色。錦州南臨渤海,北依松嶺山脈,位於著名的「遼西走廊」東端,是連接中國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的交通樞紐。

09.河南虎牢關

虎牢關又稱汜水關,因為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的忌諱亦稱武牢關,在洛陽以東,今河南省滎陽市市區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鎮境內。它作為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南連嵩岳,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虎牢關東面,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一馬平川。而在虎牢關的西面,則是崇山峻岭,虎牢關恰好位於這平原與山嶺之間的分界線上。

歷史上虎牢關發生過兩場決定中國歷史上的大戰役。

一是成皋之戰——劉邦對項羽。《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中,有「(劉邦)與項羽戰滎陽、爭成皋之口,大戰七十,小戰四十」的記載。

二是隋末唐初虎牢關之戰——李世民對竇建德。公元621年2月,李世民從關中出兵對洛陽王世充形成合圍之勢,竇建德率十萬大軍來援王世充。李世民兵分兩路,親率3500名玄甲軍迎擊竇建德。李世民依據地勢先防守,待竇建德軍隊「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率玄甲軍親自沖陣,一舉擊潰竇建德十萬大軍,並俘虜竇建德。再回軍洛陽迫使王世充投降。

10.陝西陽平關

古陽平關,又名白馬城、盡口城,始建於西漢,位於今陝西省勉縣武侯鎮蓮水村。北依秦嶺,南臨漢江和巴山,西隔咸河與走馬嶺上的張魯城遙遙相對,雄踞於西通巴蜀的金牛道口和北抵秦隴的陳倉道口。與漢江南北的定軍山、天盪山互為犄角之勢,是漢中盆地的西門戶,同時也是巴蜀通往關中的北端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險要。進利於攻,退可以守。正因為陽平關有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各時代眾多的英雄豪傑,歷史巨人都曾在此或以文韜武略,或用金戈鐵馬演繹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尤其是三國時期,蜀、魏的帝王將相用盡謀略的爭奪之戰,更為古陽平關平添了許多神秘,使之名揚四海。

11.甘肅陽關

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宋代以後,因與西方和陸路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圮。古董灘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關遺址考》謂古董灘是漢代以後陽關。但據清《甘肅新通志》及《敦煌縣誌》認為紅山口即陽關。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漢王朝為抵抗匈奴對邊疆的騷擾,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從地圖可以看出,陽關和玉門關都是通往西域的門戶,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出敦煌後必須走兩個關口的其中一個,兩者都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關隘。自西漢以來,許多王朝都把這裡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將士曾在這裡戌守征戰;多少商商賈、僧侶、使臣、遊客曾在這裡驗證出關;又有多少文人騷客面對陽關,感嘆萬千,寫下不朽詩篇。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就是走絲路南道,東入陽關返回長安的。

12.北京居庸關

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余脈軍都山地,地形極為險要。與紫荊關、倒馬關、固關並稱明朝京西四大名關。其中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又稱內三關。

在距北京市區50餘公里外的昌平區境內。居庸關得名,始自秦代,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漢代沿稱居庸關,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居庸關形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現存的關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將軍徐達督建的。為北京西北的門戶。成吉思汗時滅金即入此關。清末以後,居庸關關城建築逐漸荒廢,但雄偉的關城及眾多的歷史遺蹟,卻為人們了解中國古代軍事文化敞開了一個窗口。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就要扼控此口,時稱「居庸塞」。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城建築又與長城連在一起。此後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

13.甘肅嘉峪關

嘉峪關位於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後經過168年時間的修建,成為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

嘉峪關位於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嘉峪關市區西南6公里處,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主宰,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

嘉峪關關城,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嘉峪關以地勢險要,巍峨壯觀著稱於世,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 與萬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14.山西平型關

平型關是內長城的一個關口,位於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白崖台鄉的平型嶺上。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築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並在關嶺上修建關樓。平型關城虎踞於平型嶺南麓,呈正方型,周圍九百餘丈,南北東各置一門,門額鐫刻「平型嶺」三個大字,真謂峻岭雄關。

平型關北有恆山如屏高峙。南有五台山巍然聳立,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這兩山之間盡一條不甚寬的地塹式低地,平型關所在的平型嶺是這條帶狀低地中隆起的部分,所以形勢很險要。由於恆山和五台都是斷塊山,十分陡峻,成了晉北巨大交通障壁,因此這條帶狀低地便成為河北平原北部與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一條東西向古道穿平型關城而過,東連北京西面的紫荊關,西接雁門關,彼此相連,結成一條嚴固的防線,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明清時代,京畿恃以為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