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國——管國,手握重兵,導演「三監之亂」,短命諸侯

堰風來襲 發佈 2020-01-11T16:35:39+00:00

《括地誌》云:「鄭州管城縣國,並在燕國擔任犬官。巧合的是,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河南滎陽市小胡村商墓也出現過大量的舌器,包括舌鼎、舌爵,重要的是還有大量兵器,包括象徵軍權的銅鉞。專家推測,這裡商代時曾是舌國所在地。那麼也就是說,西周管國的地盤商代時很有可能屬於舌國。鄭州窪劉遺址出

我們都知道「三監」之亂,管叔鮮、霍叔處、蔡叔度的鐵三角組合,管叔鮮就是西周管國始封君,而且是作為三監之首。管國是西周的獨代諸侯,封得最早,亡得也最早。管國的地理位置在哪?《括地誌》云:「鄭州管城縣(區),今州外城即管國城,管叔鮮所封國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杜預註:「管國在滎陽京縣東北。」即今河南鄭州管城區到周邊滎陽一帶,據現代考證,西周管國的都城就在滎陽京襄城遺址,此地就是西周末年鄭桓公「寄孥」之地,也是後來鄭莊公弟弟共叔段的封地。



上個世紀末,河南鄭州西郊窪劉遺址的西周管國故地挖掘了一批商周時期的墓葬,出土一些帶銘銅器,其中有「舉父丁」鼎、「史父辛」鼎,還有一些「阝舌」器,這些器銘族徽各有不同,姓氏比較集中,不能判斷具體屬於哪一個國族。之前介紹過殷商舉國、史國的歷史,刻有「舉」、「史」族徽的銅器布遍各地,他們應該在商末動亂中遭到遷徙或撤移,從而流入別的國境。或隨著該國中某些大宗貴族依附到了別的國家。比如西周時的舉器「員鼎」證明商末舉國有一支貴族投奔到了姬姓匽(燕)國,並在燕國擔任犬官。巧合的是,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河南滎陽市小胡村商墓也出現過大量的舌器,包括舌鼎、舌爵,重要的是還有大量兵器,包括象徵軍權的銅鉞。專家推測,這裡商代時曾是舌國所在地。那麼也就是說,西周管國的地盤商代時很有可能屬於舌國。



「管」字不見甲骨文,無法追根溯源,但「管」有不少通假字,比如筦、浣、莞等,由此我們聯想到了另外一個字「皖」,看到這個字,首先想到它是安徽省簡稱。但安徽為什麼簡稱「皖」?原來安徽潛山縣在商周時有個古皖國,其境內有皖山皖水,一直到春秋時還存在,《史記》載,皖國,偃姓,皋陶之後。安徽境內的偃姓之國較多,如英國、六國、群舒等等。皖、浣、筦、管之間可能會有一定的聯繫,有說法認為管國來自偃姓皖國其中一支,商周之際從江淮遷徙而來,西周管國便在此基礎上重建。



管地地處天下之中,是殷商王朝西部的軍事重地,也是當年武王伐商的必經之地。管地之前是商代舌國勢力範圍,出土舌器證明舌國是一個軍事大國,擁有極強的戰鬥力,而且是商王朝的鐵桿成員。舌部族世代替商王朝鎮守西疆,監視西部諸侯的一舉一動。並且還有成員在殷商王畿出任文治要員,可以說是武王克商的第一道門檻。周軍進入殷畿,必先過舌部族一關。根據古籍記載以及出土器物分析,武王克商後便在此封建管國,管國之所以早早封建可能也跟這些因素有關。管國建立後,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又作為打理殷商遺民的監史,因此管叔鮮能手握重兵,坐鎮東方疆土,這也為他日後的反叛創造了先決條件。

管叔鮮是一個頗具野心、酷愛權力、英武剛烈之人,他在大周取代殷商的歷史進程中立下過汗馬功勞,商滅亡後,武王即封他到管地這個曾經作為殷商重要的西部屏障,替周王朝鎮守東疆,挾制殷商餘孽的死灰復燃,為大周的組建及進一步奠定天下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是這樣一個對國家有著赫赫戰功的人怎麼會成了反賊?原來,武王同母兄弟十人,管叔鮮排行第三,周公旦排行第四,武王早逝,年幼的成王即位,按禮當由管叔鮮代為攝政或共同輔政,而管叔鮮在武功方面也確實不比周公旦差,不然武王也不會早早將他封在管國這個戰略要地授於重兵。也許是文治上周公旦比管叔鮮具有優勢,因而武王臨終前將輔佐大任交給了周公旦,哥哥的偏心,弟弟得到重用,夾在中間的管叔鮮難免心氣不平。



《史記·管蔡世家》記載:「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手握重兵的管叔鮮因不滿周公旦專權,與霍叔處和蔡叔度組成鐵三角發動叛亂。這是西周建立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反彈,動亂持續發酵,隨之引發一直侍機復國的殷商後裔武庚的復辟。周公旦聯合諸侯花三年平亂,管叔鮮兵敗被誅,管國撤消。管國在西周史上僅僅驚鴻一瞥,但它在西周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因管國引發的三監之亂、武庚叛亂、周公東征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刷新了周王朝的聯邦格局和歷史走向。管國亡國後,國人流向各地,據說有一支遷到山東齊魯,春秋時一代齊國名相管仲,即為管國後裔。

文/堰風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