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菲:五代兩宋墓葬中的十二生肖像

古籍 發佈 2020-01-12T17:46:12+00:00

十二生肖,又稱十二屬、十二辰、十二時、十二支像等,指代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的十二種動物。

十二生肖,又稱十二屬、十二辰、十二時、十二支像等,指代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的十二種動物。雖然關於生肖的起源,自古至今,眾說紛紜。但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我們基本可以確定,十二生肖於戰國時期初具其形,至漢代完善確定,其理論的出現與古代天文數術有密切的關係。生肖的形象也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現存的圖像大多發現於隨葬明器、墓葬壁畫之中,許多墓誌及銅鏡上也飾有生肖圖案。

隋代張壽墓誌志蓋圖像線摹圖

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十二生肖像可見於北朝,比如山東臨淄北魏崔氏墓中出土6件灰陶生肖俑,山西太原北齊婁睿墓(570年)的墓室上欄一周繪有十二生肖壁畫,部分殘缺,僅留鼠、牛、虎、兔的形象。

山西太原北齊婁睿墓墓頂北壁生肖動物圖

隋代以前的生肖像常表現為寫實的動物,隋唐時期則以獸首人身像居多。6世紀末至7世紀中期,兩湖等地的墓葬隨葬生肖陶俑,如武昌周家大灣隋墓出土了獸首人身坐俑。這種形式可能自長江流域向北方逐步擴散,至開元天寶年間在關中等地流行開來。中唐時期的不少高等級墓葬都隨葬有十二生肖俑,或順時針圍繞棺床排列,或放置在墓室壁龕中,既表達時空的循環往復,同時還具有驅邪、保護墓主的功效。

湖北武昌周家大灣隋墓出土獸首人身坐俑

十二生肖也發現於日本、朝鮮等地古墳,是東亞區域內常見的墓葬美術題材。例如,7世紀末8世紀初的日本奈良龜虎壁畫古墳中四壁下部繪獸首人身、手持武器的十二支像,可能為生肖動物與十二神將的融合。8世紀後半期,統一新羅時期的慶州金庾信墓的墓丘護石上也飾有身著甲冑的十二支浮雕。日韓等地的例子反映出特定葬俗在東亞區域內的傳播與發展。

日本奈良龜虎古墳壁畫十二支寅像

許多研究者提出生肖類明器在唐代以後漸趨沒落。的確,除北方遼墓受唐代喪葬傳統的影響,出土少量生肖俑及刻有生肖圖案的墓誌外,中原地區的五代宋金墓葬極少發現這類題材。然而,如果我們仔細梳理晚唐以後南方地區的墓葬內容,可以發現十二生肖像一直延續至宋元時期,其表現形式和使用媒材也愈加豐富。

例如,浙江臨安五代吳越國王錢元瓘元妃馬氏康陵(939年)的後室四壁小龕內飾有十二生肖的貼金彩繪浮雕。生肖人物從左壁正中的子位開始,順時針方向排列。每像各居一龕,頭戴冠,身穿袍,抱生肖動物於懷中,形象更為人格化。十二生肖之上為四神浮雕,墓室頂部刻天象圖,以單線印刻紫微垣和二十八星宿。這些元素共同呈現了時序、方位與鎮守,顯示出古人的宇宙時空觀念。

浙江臨安五代吳越國元妃馬氏康陵後室生肖人物像

兩宋時期,十二生肖像流行於長江中下游流域、閩廣等地,具有顯著的區域特徵。例如,福建、湖南等地的宋墓中發現有生肖浮雕或彩繪。福建尤溪城關宋墓北壁繪儀衛六人,上方為青龍浮雕,儀衛之間的壁龕內砌有六尊生肖人物浮雕;南壁同樣繪儀衛人物,塑白虎以及生肖人像。生肖人物表現為戴冠著袍,雙手持笏拱握於胸前。

福建尤溪城關宋墓南、北壁壁畫浮雕線描圖

與浮雕相比,墓俑形式的生肖人物像在南方墓葬中更為常見。江西南豐桑田地區的一座12世紀初的雙室墓隨葬了大量瓷俑。該墓為夫妻合葬墓,瓷俑集中於男性墓主的墓室壁龕中,壁龕分上、下兩層,上層放墓主人像及各種神煞俑,並伴有二至四件侍從俑。下層龕位放置十二生肖俑,每件俑各占一個小龕,也都帶有三件侍俑。墓中的生肖俑皆為文臣形象,頭戴朝冠、冠頂塑動物頭像,部分俑底還有墨書名稱。總體來說,南方宋墓中出土的生肖俑多表現為長袖袍服、持笏而立的文官,或手捧生肖動物,或頭戴動物冠。在一些稍晚的墓例中,生肖動物的標識已完全消失。這也使得我們對該時期生肖圖像的了解更具難度。

江西景德鎮新平毛蓬店宋墓出土生肖瓷俑

南方宋墓中出土的墓俑,通常以侍從俑和明器神煞兩類為主。前者對應墓主的日常生活;後者為壓勝鎮墓之用。江西臨川朱濟南墓(1198年)出土70餘件陶瓷俑,俑底有墨書題記,包括四神、十二時、仰觀伏聽、張堅固、李定度、張仙人、王公、王母等各類神煞俑。其中的十二時就是戴冠著袍的生肖人物俑,為神煞明器中的十二元辰,可視作標識方位、壓勝鎮墓的重要元素。這種在墓中放置明器神煞的做法沿襲了隋唐時期的鎮墓俑傳統,至宋代,閩贛等地的神煞墓俑已漸成體系。成書於金元時期的《大漢原陵秘葬經》的「明器神煞篇」對天子至庶人墓中的隨葬明器都有具體的記載。南方宋墓中出土的十二時、金雞玉犬、仰觀伏聽等都可與之對應。另外,除了《大漢原陵秘葬經》中提到的神煞俑,朱濟南墓中發現的張堅固、李定度、王公、王母俑等又與江西地區買地券中常見的中間人、賣地人相關,反映出陰陽堪輿對於該地區葬俗的影響。

有趣的是,自北宋後期開始,神煞類墓俑在南方地區的墓葬中也發生了形式上的改變,四神、十二時、金雞玉犬等題材開始出現在堆塑瓶之上。學者們對於堆塑瓶的功能和象徵意義有著不同的解讀,有的視其為魂瓶,有的將其與穀倉等同。以神煞元素裝飾瓶身,更使得堆塑瓶成為了多種明器的集合。例如,江西新建王古山的一座北宋晚期墓中出土了一件長筒形釉陶器。該陶器在肩部貼塑十二個動物頭部造型,對應部位環刻「正月」至「十二月」等文字,正是通過動物頭像與文字一同表現十二生肖。又如江西樂安南宋墓出土兩件青白釉堆塑瓶,瓶體頸部飾有四神、十二人物立像、金雞等堆貼,其中人物立像也是生肖的具象化表現。

江西樂安南宋墓出土青白釉堆塑瓶

湖南桂陽劉家嶺宋墓中發現的兩件釉陶堆紋罐上也有類似的圖案。其中一件堆紋罐頸部裝飾雙龍、十二人物立像、金雞、玉犬等。人物立像上方表現有生肖動物,下方還有「子」、「丑」、「寅」等對應文字。瓶身上所飾的圖案是曾經獨立成俑的神煞明器,這種集約化使得裝飾複雜的堆塑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成套墓俑,將其在墓葬中的功用集於一身,兼顧引魂、鎮墓等多重意涵。

湖南桂陽劉家嶺出土釉陶堆紋罐紋飾線圖

從五代康陵中按方位在墓室四壁表現生肖浮雕,到江西南豐宋墓墓壁小龕中擺放十二時俑,再到江西、湖南等地宋墓中發現的飾有十二生肖元素的堆塑瓶,我們可以看到10世紀以來的南方地區墓葬在視覺表現方面具有多種的選擇;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隨著材質與形式的改變,生肖圖像在時空方位上的呈現逐漸減弱,隨之而來的是對厭勝、鎮墓功能的強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