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內長城、外長城與內三關、外三關

北風winds 發佈 2020-01-12T19:09:12+00:00

明朝為了加強京師的防禦能力,在北京北方修築了兩道長城防線,即內、外長城。外長城,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也叫「外邊」或「邊牆」;內長城,初為北齊時修建,也叫「次邊」;據明史《兵志·邊防》的記載:「西起山西老營堡轉南而東,歷寧武,雁門、北樓至平型關盡境約八百里;又轉南而東,為保定界

明朝為了加強京師的防禦能力,在北京北方修築了兩道長城防線,即內、外長城。外長城,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也叫「外邊」或「邊牆」;內長城,初為北齊時修建,也叫「次邊」;據明史《兵志·邊防》的記載:「西起山西老營堡轉南而東,歷寧武,雁門、北樓至平型關盡境約八百里;又轉南而東,為保定界,歷龍泉、倒馬、紫荊、吳王口、插箭嶺、浮圖峪至沿河口,約一千七十餘里;又東北為順天界(今北京市)歷高崖、白羊、抵居庸關,約一百八十餘里。皆峻岭層崗,險在內者,所謂次邊也」。內、外長城由北京懷柔區箭扣長城「北京結」分岔,內長城向西南經河北省易縣、淶源縣、阜平縣而入山西省界,經靈丘縣、繁峙縣至偏關縣老營堡柏羊嶺,並在此處與外長城相接。外長城西北行經河北省赤誠縣、張家口市、懷安縣而入山西省界,又經天鎮縣、大同市至偏關縣老營營堡柏羊嶺,同內長城相連。


內三關、外三關是設在內長城線上的六座著名關隘,靠東側的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稱為內三關,靠西側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關為外三關。這六座關隘彼此互為聯動,構成一個整體,成為拱衛京都的穩固屏障。

寧武關,在今寧武縣城區。始建於明代中期,為歷史上著名的山西「三關」(偏關、雁門、寧武關)之一。據史料記載,寧武關於明成化三年(1467)建成,為萬里長城上的重要關隘,地勢險要。因其地處「三關」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應偏關,東援雁門」的戰略作用。故《邊防考》上說:「以重兵駐此,東可以衛雁門,西可以援偏關,北可以應雲朔,蓋地利得世。」現存關城舊址範圍分西關和東關兩部分,城牆依山勢而建,十分壯觀。據史書記載,明弘治十一年(1498)擴城七里。萬曆三十四年(1606)城牆砌磚,周長3567米。城中鼓樓為寧武關代表性建築。周圍烽火台峙立,氣勢雄偉。

雁門關「天下九塞 雁門為首」,雁門關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從早期的匈奴、鮮卑、突厥,到後來的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北方民族都在這裡與漢王朝殺來殺去。 「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的氣勢雁門關為世界文化遺產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中國長城文化、關隘文化的瑰寶。

偏頭關,是萬里長城外三關之首,五代北漢乾佑四年設寨,明洪武二十三年築偏關城,宣德年間起山西鎮(亦稱太原鎮)在偏關駐防113年,有「宣大以蔽京師,偏頭以蔽全晉也」之記載。偏關縣境內有明代修築、總長為500公里的六條邊牆——明長城,1000多個烽火台,30多個古營堡,10多個古寺廟,30公里的黃河大峽谷。偏關縣位於山西省西北部,北靠長城與內蒙清水河縣接壤,西臨黃河與內蒙准格爾旗隔河相望,南與河曲、五寨兩縣相連,東與神池、平魯兩縣毗鄰。

倒馬關分上城下城,上城是明洪武初年修建的,後改名上城口;下城即今倒馬關城。現倒馬關鄉政府院內,保存著一塊已從中折斷的漢白玉石碑,為《倒馬關建城碑》。碑文記載了1465年修建倒馬關的情況。由此可知,倒馬關城始建於1452年,後又於1465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建。倒馬關城,周長約2.5公里,城牆底寬6米,頂寬4米,高約10米,牆為黃土夯築外砌磚石。關城東、西、北設有3個城門。關城建築設計獨特,它依峭壁,傍深澗,一半在溝谷,一半在山上,整座關城依地勢而建,唐河水由西、北、東三面環繞關城而流。山、水、關城在這裡相得益彰,互為險阻。古人謀略之深,設防之嚴,建築之奇,令人嘆為觀止。

紫荊關位於易縣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關城東為萬仞山,千嶺聳立,峭壁懸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與盤石口相接;城北為拒馬河,谷寬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黃土嶺,背千山萬壑,層巒疊嶂。紫荊關城就建在這依坡傍水、兩山相夾的盆地內。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內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古人對其地勢和軍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盤道之峻,北負拒馬之淵,近似浮圖為門戶,遠以宣大為藩籬。一關雄距於中,群險疵於外,規模壯麗,屹然為畿輔保障。"紫荊關位於居庸、倒馬二關之間,號稱"內三關"。

居庸關在距北京市區50餘公里外的昌平區境內。居庸關得名,始自秦代,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漢代沿稱居庸關,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居庸關 居庸關形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現存的關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將軍徐達督建的。為北京西北的門戶。居庸關兩旁,山勢雄奇,中間有長達18公里的溪谷,俗稱"關溝"。這裡清流縈繞,翠峰重疊,花木郁茂,山鳥爭鳴。綺麗的風景,有"居庸疊翠"之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就要扼控此口。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城建築又與長城連在一起。此後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