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下屬猛懟,威望不如曹操孫權,劉備馭下之道有何高明之處?

半壺老酒半支煙 發佈 2020-01-12T19:11:45+00:00

三國三巨頭,曹操孫權劉備都有過人之處,在董卓袁紹袁術孫堅孫策公孫瓚那樣的猛人死掉之後,這三個人說話都比大漢天子劉協好使。

三國三巨頭,曹操孫權劉備都有過人之處,在董卓袁紹袁術孫堅孫策公孫瓚那樣的猛人死掉之後,這三個人說話都比大漢天子劉協好使。但是這三個人在下屬面前,也不能說一不二,因為魏蜀吳三國之中,總有一些敢於唱反調的下屬。

這時候問題就出來了:曹操孫權劉備這三國三巨頭,誰在下屬面前最有威信呢?我們細看三國正史,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最有威信的是曹操,但卻是最沒威信的劉備第一個稱帝——曹操沒有過把皇帝癮,孫權熬死了曹操劉備,才敢自稱吳大帝。

​曹操這個人比較隨和,他比喜怒不形於色的劉備和動輒殺人的孫權都隨和:他喜歡開玩笑講段子,酒桌上被下屬逗得前仰後合,「頭沒杯案中,餚膳皆沾汙巾幘」。

雖然「平易近人」,但曹操殺起人來也是毫不手軟,所以我們可以說他是三國時期最有威信的主公——只有一個荀彧荀令君對他進魏公加九錫持保留態度。

大家看三國正史就會發現,荀彧反對曹操再進一步,並不是公開反對的,而是懟了馬屁精董昭:「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勛,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的這番反對意見是跟董昭說的,曹操聽了很不高興(太祖由是心不能平),最後送了一個空食盒,荀彧鬱鬱而終。

縱觀三國正史,我們發現在曹魏陣營,只有荀彧私下裡對曹操有過不同意見而沒有被顯戮,其他如崔琰邊讓等人,都死於非命。

​曹操有絕對忠誠的諸曹夏侯五子良將,這些人以做曹魏官為榮,以做大漢官為恥,可見曹操威信,已經登峰造極。這其中表現最突出的是夏侯惇:「時諸將皆受魏官號,惇獨漢官,乃上疏自陳不當不臣之禮。」

不管曹操如何勸說,夏侯惇都堅決要求當「魏官」,於是曹操滿足了他的要求。

曹操陣營有一個老資格荀彧,東吳也有一個老資格張昭,此公經常跟孫權唱反調,有一天把孫權惹毛了,拔出刀來要玩命。

孫權剛接班的時候,內有張昭,外有周瑜。周瑜不知道為什麼,很離奇地在準備西征的時候病故了,而張昭老先生很能活,一直活到了嘉禾五年(236年)。

張昭在東吳的威望,曾一度超過孫權,直到有一天孫權忍無可忍拔出了佩刀:「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為至矣,而數於眾中折孤,孤嘗恐失計。」

孫權這番話,即表示了對張昭威望過高的不滿,也進行了死亡威脅:如果你再絮絮叨叨,可別怪我失手殺了你!

通過這次拔刀相向,孫權確立了自己在東吳的絕對權威,為了打壓張昭,他把丞相之位先後授予了孫邵和顧雍,張昭的地位比他們都低一等:「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

​曹操憋死了荀彧,孫權壓服了張昭,掌握了絕對權力,而劉備終其一生,都沒有在部下面前說一不二,他的幾個嫡系,經常很不給面子,劉備也從來沒有勃然大怒,有時候還要耐心地做說服解釋工作。

讀者諸君都知道,劉備這輩子很不容易,老婆孩子丟了不止一次(數失妻子),地盤也是經常丟,徐州荊州先後被呂布孫權搶走,劉備大半輩子都是在逃亡中度過。

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地盤,手下又都很不聽話,經常公開站出來唱反調。除了法正比較會來事兒、黃忠病故較早(沒有參加伐吳之戰)之外,蜀漢核心高層幾乎都跟劉備正面衝突,連一向沉穩的趙雲趙子龍,也兩次當眾發表不同意見:第一次是反對劉備把蜀中良田美宅分給荊州來的心腹嫡系,劉備聽了;第二次是反對伐吳,劉備沒聽。

咱們看《三國志》,劉備屬下排名靠前的八個人,分別是諸葛亮、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龐統、法正,這八個人里有六個對劉備都不是事事順從。

​排在趙雲之後的龐統,曾經在入川慶功宴上當面揭短,而且事後也沒有道歉。

當年劉備入川之後跟劉璋翻臉,攻克了涪陵占了楊懷高沛,大擺酒宴慶功,龐統多喝了幾杯,就當面揭短:「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

其實這時候劉備完全可以反問一句:「你說咱們不仁義,我入川是誰鼓動的?取川上中下三策是誰出的?要在酒宴上幹掉劉璋,又是誰出的主意?」

最後劉備自己找台階下:「今天吵架,咱倆誰錯了?」龐統滿不在乎:「咱倆都錯了!」

龐統這話要是跟曹操孫權說,結果可能就大不相同了。但是劉備並沒有因此記仇,龐統犧牲後,「先主痛惜,言則流涕」。

​馬超走投無路歸降(並沒有與張飛大戰,是主動寫信請求劉備收留的),居然也不大把劉備放在眼裡,還有點要平起平坐的意思:「超與備言,常呼備字。」

不叫主公而叫玄德,讀者諸君請看荀彧張昭會不會管曹操孫權叫孟德、仲謀?

除了趙雲龐統馬超,關羽張飛諸葛亮也不太讓人省心,這其中最過分的就是關羽關雲長了,他不但曾經跟劉備發怒,還曾經一度拒絕接受劉備的任命——是嫌官小還是不屑與黃忠並列,這個還真不好猜測。

關羽跟劉備發火,記載於《華陽國志》和《蜀記》:曹操進荊州,趕跑了劉備並搶了他兩個女兒,在敗軍之際,關羽急眼了:「要是早聽我的,在許田圍獵的時候宰了曹操,哪有今天的被動局面?」

​關羽拒絕接受劉備給他的「前將軍」頭銜(不受拜)記載於《三國志·卷四十一》,是費詩做了說服工作,關羽才勉強接受了前將軍封號和五百斤黃金一千斤白銀和五千萬銅錢。

關羽拒絕接受劉備任命,其實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總管荊州事務的關羽,應該謹慎從事才對,他拒絕漢中王劉備的委任,就不怕引起劉備的猜忌?

跟費詩在一傳的,還有一個楊洪,在介紹楊洪的時候,還有一段令人細思極恐的文字: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諸葛亮的問話是啥意思,筆者這裡不做揣測,如果沒有楊洪的勸諫,諸葛亮能不能發兵支援劉備,誰也不知道。

張飛對劉備的忠誠,當然是毋庸置疑的:「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同樣是《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還有這麼一句:「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至於張飛有沒有跟劉備急過眼,《三國志》中沒寫,《三國演義》里的描述,讀者諸君可信可不信:「陛下今日為君,早忘了桃園之誓!二兄之仇,如何不報?他人豈知昔日之盟?若陛下不去,臣舍此軀與二兄報仇!若不能報時,臣寧死不見陛下也!」

如果張飛真說了這樣的話,就有點以割袍斷義相威脅的意思了。

​寫到這裡,這篇文章該打住了,因為再寫下去,就有人要質疑筆者在抹黑什麼人了。事實上筆者之所以羅列這些史料,是為了比較曹操孫權劉備三巨頭不同的管理模式,並請讀者諸君進行研判:劉備之所以能夠完成草根逆襲稱王稱帝,可不僅僅是會跑會哭,他還有包容四海的胸襟——給予下屬發作的機會,同時也會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

劉備既不像曹操那樣有一個位居十常侍的祖父(曹騰)、位居三公的父親(太尉曹嵩),也不像孫權有父兄江東猛虎孫堅小霸王孫策打下的現成基業。劉備的地盤,都是他跟下屬拿命換來的——關羽張飛趙雲肯跟著劉備拚命搏殺,諸葛亮法正龐統肯為劉備出謀劃策,必然是劉備有超過曹操孫權的地方。

​張飛最早的官職,是曹操給的(從曹公破呂布,隨還許,曹公拜飛為中郎將);關羽的「漢壽亭侯」叫了一輩子,這稱號也是曹操給的;諸葛亮不投靠妻子的姨夫劉表而出山輔佐劉備;龐統給周瑜當過功曹,法正是劉璋的議軍校尉,張松是益州別駕,他們都對劉備一見鍾情。

劉備雖然看似在蜀漢集團威望不高,但是他的做法讓我們想起了《三國名臣序贊》中的一句話:「形器不存,方寸海納。」

作為當世梟雄,劉備有海納百川的胸襟,他的下屬可以提不同意見,場合不對態度不好都沒關係。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龐統這樣的蜀漢高層,對劉備是心服口不服——所謂口不服,是他們跟劉備不隔心,有啥就說啥,想說啥就說啥,這也正是劉備馭下之道的高明之處。

最後照例請問讀者諸君:曹操劉備孫權馭下之道各有不同,如果您穿越到三國,更願意跟著誰打江山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