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吳昕:感謝快樂家族「看見」自己,鼓勵自己改變和成長

學乃身之寶 發佈 2020-01-12T19:28:54+00:00

當我看到這道辯題時,我覺得我們很難做到「對事不對人」,因為事是人做的,在針對事的時候,很難不針對人。

文/學乃身之寶

2020年1月11日晚,《奇葩說》第六季播出新的一期,這期是決賽階段第二場,輸的一方將遭淘汰,贏的一方將進入半決賽。這期的辯題是「對事不對人,真的OK嗎?」正方是羅振宇老師戰隊,反方是薛兆豐教授戰隊,最後反方贏得比賽,即對事不對人,不OK。

當我看到這道辯題時,我覺得我們很難做到「對事不對人」,因為事是人做的,在針對事的時候,很難不針對人。

正方主張對事不對人,效率更高,且體現公平;反方主張要看到做事背後那個人,因為這樣才會理解和鼓勵人,更何況人是需要被看見的。

雙方說法都有道理,但是,在我看來,現實生活中,人在事先,應該注重人的重要性。

就像嘉賓吳昕在辯論結束後,說到自己的親身經歷時,對反方立場的「被看見」非常有感觸。她坦言自己能有現在的小成績,和當時快樂家族對自己的鼓勵和支持是分不開的,而這就是快樂家族「看見」了自己這個人。

今天的文章,我想結合辯題,來說說親密關係中「被看見」是每個人的需求。

我們都不喜歡被貼標籤,因為那是在固化每個人。

就像父母看到孩子這次成績不好,就斷言「你是個笨孩子」,這對孩子來說,就是被貼上「笨」的標籤,這當然是件受傷的事。但是,如果父母願意花時間去理解孩子這次成績差的原因,那麼,對於孩子來說,感受到的就是父母的愛,而不是批評。

說對人,並不是要我們不去看這個人做的事,而是強調我們要理解人做事背後的原因。

就像辯手陳凌岳說的,如果我們多一些理解和寬容,那麼就會對這個人做的事有更客觀和全面地認識,也不會根據主觀判斷而隨意貼標籤。

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我們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理解身邊重要的人,那麼對於他們來說,我們就是溫柔的。

在職場,我們渴望被領導認同和肯定,而認同的一個標準就是自己被差別對待。

當然,這個差別對待是從積極的角度來理解的。就像陳凌岳說的,同樣做錯一件事,如果領導能夠針對他說「這件事別人都可以錯,你可不應該啊?」,那麼,這種差別對待帶給陳凌岳的就是重視感和被看見感。

接下來,因為領導的器重。員工自然會好好工作,積極表現,爭取做到最好。

你看,這就是針對人給出的差別對待,才讓那個人變得更上進。

我們渴望被重視、被看見,很重要一點就是希望自己在對方心裡是與眾不同的,而差別對待就是在體現這種獨特感。

我們常說,人無完人,都會犯錯,而對於犯錯這件事,如果我們能夠得到針對性地鼓勵,那就會變成真正改變的動力。

就像前面說到成績差的孩子,如果父母能夠理解孩子這次成績差的原因,就會讓孩子感覺到一次失敗並不會證明自己就是一個失敗的人,進而想著下次要好好複習,考個好成績。

同樣,對於犯錯誤的員工,如果領導能夠有針對性地給予鼓勵,那麼員工就會因為這份「看見感」而變得更加積極上進,進而想在領導心裡留下更好的印象。

這就是鼓勵帶來的真正改變。

我們之所以說對事不對人很難,就是因為事情是人做的,我們只有理解那個真實的人,才會明白事情該如何處理。

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被認同,那是人的需求。

親密關係中,在我看來,最好的狀態就是「看見」彼此。因為那意味著我願意理解你、我認同你、你在我心中很重要、我非常感激你等等,總之,情感得到了回應。

用武志紅老師的話來說:「回應就是光。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可見,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家庭生活中,親密關係之間需要積極的情感回應,這樣才有利於增進彼此的感情。

首先,願意理解和寬容對方。

就像吳昕說的,當時自己開始做主持時,總做不好,跟不上大家的腳步,但是快樂家族特別溫暖,願意理解她、寬容她和鼓勵她。正是這樣的情感回應,讓吳昕備受鼓舞,進而學會敢於承擔責任,並慢慢成長起來。

其次,願意傾聽和換位思考。

我們太願意評價別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不會傾聽,沒有耐心站在對方角度去看問題。

如果親密關係中的我們,想得到高質量的關係,就要學會傾聽和換位思考,這樣才有助於彼此的了解。就像父母如果願意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領導願意換位思考,看看下屬為什麼這樣做,那麼彼此的關係肯定不是緊張和不安,更多會是溫暖和感動。

這一點,吳昕也表示自己很幸運遇到快樂家族,因為她們願意為她著想,願意帶著她一起往前走,而這就是換位思考,更是「看見」她這個真實的人。

再次,接受彼此的不完美。

回到辯題,我們說對事不對人很難時,還是在說對人,更有利於關係的增進。因為當我們「看見」那個人時,就會多一份理解、寬容和鼓勵,而這不僅讓彼此看到各自都是不完美的,還會因為不完美而真正有所改變。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願意「看見」彼此,就是在接受彼此的不完美,進而真誠相待。

總之,真實的兩個人在親密關係中,需要「看見」彼此,而這樣的「看見」就像光一樣,會照亮我們的生活。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歡迎關注和轉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