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爾教育:走近大腦~~四位大咖說大腦!!!

leer 發佈 2020-01-12T19:47:02+00:00

一、世界教育的前沿——全腦科學 錢學森:教育工作的最終機理在於人腦的思維過程。國家振興,科教先行,科教振興,思維先行。所以,當代世界各國都重視腦科學及相關領域的研究。 1989年美國國會通過:「腦的十年」(The Decade of the Brain )。

一、世界教育的前沿——全腦科學

錢學森:教育工作的最終機理在於人腦的思維過程。國家振興,科教先行,科教振興,思維先行。所以,當代世界各國都重視腦科學及相關領域的研究。

1989年美國國會通過:「腦的十年」(The Decade of the Brain )。

1991年歐洲在成立了「腦的十年」委員會。

1996年日本於完成了「腦科學時代」(The Age of Brain Science)的規劃。

與世界腦科學發展相適應,1992年,我國將腦功能及其細胞分子基礎項目列入國家科委組織的「攀登計劃」。

2001年11月我國加入世界腦研究計劃,重點研究漢字腦成像等項目。

二、現代腦科學研究成果

從20世紀下半葉起,科學家憑藉一系列先進的科技手段,深入大腦內部,乃至神經元的超微結構來了解大腦,認識大腦。

1 、「全腦四分模型學說」

著名的全腦技術創始人奈德•赫曼(Nedhenmann)提出四大象限全腦模型學說(見圖),用一個小棋盤比喻四大象限全腦模型。

通過這個類比可以感到大腦及邊緣系統各個思維部位是如何組成思維網絡,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要下活這盤棋,就得動用四副棋盤上的所有棋子,注意四大象限之間相互關係。這是我們進行全腦教育的生理學、腦科學的依據。全腦教育重視腦的各個功能區分工,又注意它們之間的聯繫,使全腦協調發展,使人的全面素質和諧提高。

2 、全腦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簡稱MI)是一種全新的有關人類智力結構的理論。該理論自1983年提出以來,在美國和世界其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立生了深遠影響。Gardner重新定義智力的概念,他認為智力應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現出的解決問題或製作生產的能力」。同時,他進一步指出人類智能至少有八種智能。

3 、左右腦分工理論

加州理工學院的羅傑思佩里博士在分割大腦的實驗中發現,人類的大腦由大腦縱裂分成左、右兩個大腦 半球,兩半球經胼胝體,即連接兩半球的橫向神經纖維相連。大腦的奇妙之處在於兩半球分工不同。斯佩里教授通過割裂腦實驗,證實了大腦不對稱性的「左右腦分工理論」,並因此榮獲1981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

這兩個半球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在進行思考,左腦是抽象腦,學術腦,偏向用語言、邏輯性數學、文學、推理、分析進行思考;右腦是藝術腦、創造腦,以圖像音樂、韻律、情感、想像、創造進行思考,並以每秒10億位元的速度彼此交流。

4 、潛腦學說

2006年潛腦這一概念最早由中華青少兒全腦教育促進會副會長、中國腦心理學家郭濤首創提出,他將其定義為人體大腦中,除左右半腦之外的腦組織部分,包括:小腦、中腦、腦橋、延髓、間腦(背側丘腦或丘腦;上丘腦;下丘腦;後丘腦和底丘腦),它們統稱潛腦。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人類的左腦主要負責邏輯思維和計算,右腦負責形象思維和藝術,而潛腦負責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融合升華,蘊藏人腦94%的總潛能。

大腦中90%的能力處在沉睡中,人類的傳統應試教育,重點開發左半腦;一些音樂、舞蹈、繪畫的培訓機構重點開發右腦,但對於潛腦的開發,中國仍處於初級階段,國內掌握潛腦教學機理的教育機構鳳毛麟角,而潛腦的開發,可以大大提高腦學習效率,並對左右腦能力提升,起到卓越的成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