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後期政權動盪,其中淮南第一叛為什麼匆匆失敗

俠客影談 發佈 2020-01-12T20:09:19+00:00

曹魏後期有個「淮南三叛」,其第一叛是太尉王凌。高平陵之變後,王凌認為曹芳不適宜再當皇帝,而楚王曹彪年紀較大又有才能,想另立曹彪為皇帝,建都在許昌。

曹魏後期有個「淮南三叛」,其第一叛是太尉王凌。高平陵之變後,王凌認為曹芳不適宜再當皇帝,而楚王曹彪年紀較大又有才能,想另立曹彪為皇帝,建都在許昌。經過兩年多的謀劃,嘉平三年(251年)春天,王凌借著東吳大軍出動,以討伐東吳為名,大規模動員軍隊,準備行動。部將將王凌告發,司馬懿立即出動京城駐軍由水路前往討伐。由於司馬懿的大軍突然到達,王凌自知大勢已去,於是自縛前來向司馬懿認罪。司馬懿召見王凌,表面上不動聲色,還把王凌上交的印綬、節杖、斧鉞還回,但實際上卻是以護送為名,指派六百步兵、騎兵把王凌「押送」回京城。途中,王凌自知罪責難逃,服毒自殺。政變從四月開始,到五月王凌自殺,前後一個月的時間匆匆落幕。

王凌的政變為什麼會失敗呢?

王凌的行為是謀逆,這讓他在道義上處於劣勢

事情的起因緣自高平陵之變。司馬懿殺了曹爽,一時間大權獨攬,這讓王凌心中產生了一絲不滿。在他看來,皇帝曹芳昏庸懦弱,受制於權臣,已經不適宜再當皇帝。同時他聽說,楚王曹彪有才能,年齡還大,就想擁立他為皇帝,到原來曹操最早建都的許昌去建立都城。

曹芳不是個有能力的皇帝,這個毫無疑問。但沒有能力就不能當皇帝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皇帝的繼位是有一套制度的,在這套制度中,能力從來都不是優先考慮的因素。什麼才是當皇帝的決定因素呢?一般情況下,要想當上皇帝需要得到上一任皇帝的指定和血統的親近。魏明帝臨終指定曹芳為太子,他沒有兒子,因此這養子曹芳也就成了他最親近的繼承人,養子也是兒子嘛!因此上,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否定曹芳為皇帝。況且,曹芳已經當了九年皇帝,這時候提出來曹芳能不能當皇帝的問題,就是一種謀逆。正因為如此,他根本就不敢把自己的觀點明白的提出來,而只能是寄希望於自己的軍事地位,通過政變來實現政治目的。而這種把自己放在謀逆之位的行為,已經失去了道義上的有利地位,也可以說,政變從一開始就是缺乏成功的基礎。

有一種情況,司馬師不是也把曹芳廢了嗎?但王凌和司馬師的情況並不一樣。這時候的司馬師,已經掌握了魏國的軍政大權,對於不服從自己的人可以生殺予奪,也就是不戴皇冠的皇帝,王凌根本就不能相比。儘管如此,司馬師還是拿出皇太后來鎮壓眾卿大臣,而不是以自己的名義。

還有,王凌要擁立的這個曹彪,究竟有多大機會可以當皇帝呢?正常情況,廢掉曹芳,就應該在明帝的兒子(養子)當中尋找,司馬師立的曹髦、漢初呂后立的漢少帝就是這種情況。漢初呂后立的漢少帝後來不被眾大臣承認,向上溯及,就立了漢惠帝劉盈的弟弟劉恆為皇帝。對應曹魏的這種情況,就是只能再立曹睿的弟弟當中的一個,而這個人還必須是曹丕的兒子。王凌要廢曹芳的時候,魏文帝曹丕的兒子還有好幾個,怎麼說也輪不到他曹彪身上。有一種說法,司馬師當初要立的皇帝是彭城王曹據,遭到了郭太后的反對。太后說,彭城王是我的小叔父,今天讓他當皇帝,你們將如何處置我?這樣才重新考慮立了曹芳的弟輩曹髦為皇帝。不管這個事情的真實性究竟有多少,至少說明曹丕的弟弟們當皇帝的可能性已經是微乎其微。王凌搬出這樣一個人來,就是把自己立於必敗之地。

實際上,他政變的目的,並不是找一個好皇帝,而是要取代司馬懿掌握魏國軍政大權。

王凌的目標指向不清,這讓他在政治上處於劣勢

三國時期,諸侯有了勢力就想鬧獨立,這並不新鮮,關鍵在於,聰明的諸侯沒有人把目標對準皇帝,而是把矛頭對準那個掌握皇帝的人。比如說曹操時期,諸侯投降就說是歸順朝廷,和曹操開戰就說是討伐漢賊,就是不能說要換個皇帝。王凌所處時代,三國各自的國家結構早已經確立,這種要更換皇帝的做法無一例外會被人冠以謀逆之名。歷史上,這種以諸侯反對中央的行為,最開始都是要另找一個藉口,比如那個有名的「清君側」。其實在上層大家心裡都很清楚起事者要幹什麼,但對於一般士卒和民眾來說,這反對皇帝和清除大臣還是有區別的。撇開成功與否不論,王凌最應該的是把目標指向司馬懿,最起碼,他的號召力會更大,對自己會更有利一些。即便是找一個老曹家的人做個掛名的「首領」,那第一步也應該先把矛頭對準司馬懿。就像後世的那個「靖難之役」,無論是南京還是北京,上層的人誰不知道朱棣要當皇帝?但人家就是要說奸臣把持了朝廷,形成了國難,所以才要起兵。當下的例子,人們為什麼要把司馬懿誅殺曹爽稱之為「高平陵之變」?說到底這也是魏國的變天!但司馬懿比王凌高明,排斥曹爽就說曹爽一人,當事情成功了,誰又能擋得住司馬懿的大清洗?其實,在執政大臣你死我活的較量中,也會有一個大臣選邊站隊的問題,但因為不涉及皇帝,總有些人還是可以保持中立的。想立皇帝卻不同,所有的人都沒有了中立的可能。所以說,王凌沒有把目標對準司馬懿,讓他在政治上也處於劣勢。

王凌的軍事行動倉促,這讓他在軍事上處於劣勢

本來,王凌政變有一個很大的依恃,那就是外甥令狐愚。令狐愚是兗州刺史,屯駐在平阿。兗州是曹操起家的地域之一,許昌以及曹彪所在的白馬都在這個轄區內。王凌曾任征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這就是舅舅和外甥都握有軍隊,掌握著曹魏東南方的軍政大權,表面看來還是具備一定的政變條件的。但是,就在王凌策劃政變的第二年,令狐愚卻死了,兗州刺史換成了黃華。令狐愚之死不僅僅是一州認識的變動,而且還是這一計劃的泄露。令狐愚死的時候,他的幕僚楊康正在京都司徒府上上報兗州政務,聽說令狐愚的死訊,非常害怕,立刻就向司徒高柔揭發了王凌令狐愚的計劃。也就是說,王凌的一舉一動已經不是司馬懿高度關注那麼簡單,而是受到嚴密防範的性質了。黃華的就任就是防範的措施之一。所以,當王凌準備起兵,派人向黃華聯絡的時候,黃華卻將王凌告發了。還有,政變是在嘉平三年(公元251)進行的,本來魏吳兩國軍隊剛剛打了一仗,吳國軍隊又堵塞了塗水,王凌上報請求討伐吳國,皇帝卻下詔不允許!說是皇帝不允許王凌用兵,還不如說是司馬懿不允許用兵!很顯然,王凌想藉機集結軍隊政變,司馬懿知道他要幹什麼,所以要將這條路給他堵死。王凌集結軍隊得不到允許,卻仍然要聯絡不是自己人的兗州刺史黃華,可真是夠急切的啦。

令狐愚死於嘉平元年,也就是說,司馬懿早在一年多前就已經掌握了王凌造反的消息,但因為王凌位列三公,證據並不是很充分,所以隱忍不發。而王凌對楊康告發之事卻毫無所知,可見兩人對人對事物的了解和掌握上差別是很大的。司馬懿父子三人都在朝中握有重要權力,而王凌在外甥令狐愚死後,並沒有值得信賴的得力幹將,這是兩人在勢力上的差別。當王凌道義上不占優勢、政治上不占優勢,軍事上不占優勢,能力上又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失敗也就是早已註定了。

關注我,分享更多好故事給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