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男孩被親媽家暴後變施暴者,暴力的傳遞往往從家庭中開始

小朗媽咪 發佈 2020-01-12T20:09:50+00:00

家暴在家庭中對孩子的傷害不止是身體上的,更是心靈的,很多家暴都讓孩子的價值觀渙散,人格扭曲。但是話說回來,人是一種高級動物,很多人學不會溝通,就用最原始,也是最粗暴的方式進行交流,當他們對於心中的苦悶無法排解的時候,就是用暴力的方式去發泄。

文 | 小朗媽咪(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陝西西安醫院救助了一位特殊的小男孩,這位男孩名叫天天(化名),今年7歲,剛送來醫院的時候身上滿是傷痕。

面部、腿部、背後有多處淤青,部分肢體腫脹不堪,肺部有感染,最讓人心疼的是胸前還有一道長至8厘米的刀傷,孩子被縫了30多針才合上了這個傷口。

這麼多嚴重的傷害背後的兇手竟然是天天(化名)的親生母親。身上所有的淤青還有傷痕都是她所為,那一道8厘米的刀疤也是母親拿菜刀砍傷。

天天從5歲的記憶中,母親就對自己施暴。母親很年輕,只有20多歲,幾年前和丈夫離婚後自己撫養天天,但是脾氣十分暴躁,每次心情不好也是拿孩子當出氣筒,用暴力來發泄自己。

現在她即將受到法律的制裁,已經觸犯了刑法。但是當記者問只有7歲的天天:「你想媽媽嗎?」他絲毫沒有猶豫回答說:「想,哪怕媽媽打我,我也願意呆在她身邊,要不,我就沒有媽媽了。」

孩子說出這些話,可憐的讓人心疼。家暴在家庭中對孩子的傷害不止是身體上的,更是心靈的,很多家暴都讓孩子的價值觀渙散,人格扭曲。

社會上還有很多類似的案件,很多家暴施暴者都是家長,而受害者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孩子,家暴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

一、家庭暴力的成因

1、人類動物的屬性

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區別是除了會使用工具之外,還是一種文明的生物,暴力往往都是動物之間的交流方式。

但是話說回來,人是一種高級動物,很多人學不會溝通,就用最原始,也是最粗暴的方式進行交流,當他們對於心中的苦悶無法排解的時候,就是用暴力的方式去發泄。

2、家庭內部矛盾

家暴的真正來源還不是陌生人之間的傷害,也不是與外人的拳打腳踢,而是在親人之間

這本是一種和諧的關係,現在變成了一種可怕的狀態。

家人之間的矛盾有的時候就是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都會發生口角,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家長都是在沉默中爆發的,很多家庭小事不斷的堆積最後變成大事,就這樣,家庭暴力產生了,成員之間的衝撞。

二、家庭暴力,讓孩子人格扭曲

家庭暴力的對話方式是很多人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但實際上這根本無效。面對成員之間的問題,家庭暴力只會讓問題更加深刻,並不能化解難題。

同時家庭暴力也是一種無能的表現,只有無能的時候,才會用最原始的動物解決行為的方式。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孩子的成長,無疑是一種傷害,影響孩子的一身。

天天面對來自母親的暴力,他只是擔心自己的媽媽會離開自己,而不是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很多時候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是一種人格上的扭曲。

孩子甚至覺得別人如此傷害自己都沒有事情,這樣下去,孩子也會出現非常嚴重的暴力傾向,她還會覺得在自己的價值觀里,暴力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方式。

不僅如此,據調查,天天與同伴相處,也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

暴力,已經在他的生活中習以為常了。

所以家庭暴力對於孩子而言,他們單純的思維無法想出正確的方法,只是覺得暴力也是一種正確的方式。因為這是家長對他們的,如果他們反抗,家長就會離開自己,而他們寧願承受也不願意父母離開,這種已經被扭曲的想法對孩子的未來也無利。

三、為什麼孩子寧願被家暴,也想要父母在身邊?

1、需要父母陪伴

人在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孕育在母體里,就離不開父母,一直到孩子長大成人,成家立業這麼長的時間都離不開父母的扶持。

而且,孩子身邊的人物,不管是朋友,老師或者是陌生人,最不能缺少的一個角色就是父母,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成長的基礎。

在孩子完成一個階段的時候,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和見證,從一個角度上市依賴父母,但是同時也是需要父母的陪伴。

2、缺乏安全感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性格,有的內向冷靜,有的外向活潑,但是無論那種性格的孩子,在面對父母給予的愛的時候,他們都會感受到父母給予的溫暖,這種溫暖是支持他們成長的動力。

在人的成長中,我們需要這種動力,但是我們更離不開安全的基礎,而安全感就是父母給予的,是他們讓我們不再受到傷害。

四、家長如何構建一個有「愛」的家庭

1、多溝通多交流

人與人最基本的相處模式就是交流溝通的模式,兩個人有任何矛盾,用暴力的方式是粗魯的同時也是給雙方增加傷害的。

不管是肢體上的傷害還是語言的攻擊都是一種冷血的解決方式。

所以要真正的解決問題,我們要樂於發現問題,多家庭成員之間溝通,了解對方的想法,讓別人也感受自己的愛。

2、多組織並參加親子活動

都說家長陪伴孩子才是對孩子的愛,很多家長都是一邊拿手機一邊陪孩子,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陪伴孩子。

參加親子活動,不僅是在陪伴上做到了父母的義務,同時也是孩子在與父母拉近距離的方式之一。

3、互相理解,換位思考

一個有愛的家庭不是說說而已的,是要實際行動起來,同時也是需要每個成員互相努力的。

面對家長對孩子的方式,可能會有誤會,孩子對家長的做法,也同樣不理解。不如大家都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才會把問題看得更加透徹。

在家庭矛盾上有很多方式可以解決,不要用最原始最粗魯的暴力方式。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一定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有愛的緩解。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小朗媽咪,是一名2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

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