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少年天才中年沉飲晚年落魄的超現實理想派(上)

胡椒王 發佈 2020-01-12T20:20:49+00:00

韓愈曾評其"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白居易曾評其"吟詠留千古,聲明動四夷",足見李白的詩文輝煌。左是儒生之手執萬卷書,夢想濟天下蒼生,安百世生民;右是神仙心腸行萬里路,訪長生仙道,隱居任逍遙。

唐朝是我國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湧現出大量的文學經典。在諸多文人墨客中李白如一顆長庚星劃破天際,在藝術文化的璀璨星空中留下了永恆的光輝。韓愈曾評其"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白居易曾評其"吟詠留千古,聲明動四夷",足見李白的詩文輝煌。

李白的一生充滿了矛盾的藝術性與性格的悲劇性。他年少高才,不屑科舉;少年任俠,散盡千金;仗劍漫遊,豪情如歌。左是儒生之手執萬卷書,夢想濟天下蒼生,安百世生民;右是神仙心腸行萬里路,訪長生仙道,隱居任逍遙。


李白的出生頗負傳奇色彩,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的母親在孕期時曾夢見長庚星入懷,長庚星又名太白金星,因此李白名為白並且字太白。這樣的夢遇與神跡似乎昭示著李白的不平凡:《天寶遺事》中也記載:李白曾夢見筆頭生花,後來李白果然以詩才而名動天下。

號稱是西涼興聖皇帝第九世孫,祖上為勛貴世家,而父親李客也在多年的販運鹽鐵中積累下殷實的家底,這樣的家庭條件使李白在少年時代受到了優良的教育:"五歲頌六甲""十歲通詩書"。這樣的家庭背景隱隱昭示了李白的人生悲劇:作為李陵、李廣之後,興聖皇帝之孫,若論起親戚,李白當與李世民同為一脈,李白自己也曾在文章中寫道"世為右姓"。古人以右為尊,因此李白口中的"右姓"含義不言自明了。這樣背景的李白真的會不在意自己的身份嗎?恐怕不見得。而且正是這樣特殊的出身使李白自矜身份,成為了其日後自命不凡的最初根源。

神龍元年父親李客舉家從域外碎葉遷居到蜀中劍南綿州昌隆縣青蓮鄉,當時蜀中少數民族聚居,民風熱情奔放。蜀中原本就佛道昌盛,尤其是當時統治者崇信佛老,致使蜀中道教愈加繁盛,李白深受這種民風與道風的影響,性格中沾染了豪爽豁達的任俠氣質與超拔飄然的隱士氣質。這種任俠求道成為李白整個青少年時期的鮮明特徵,並貫穿了李白一生。


青少年時期的李白是意氣風發、任俠飄逸、雄心萬丈的。李白的詩歌中也曾自述:"十五好劍術"、"劍術自通達"、"十五神仙遊,仙遊未曾歇"、"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十五歲時李白崢嶸初生,嶄露頭角。在許多人尚且閉門苦讀的年紀里,李白就脫手而出《擬恨賦》與《明堂賦》代歷代俊傑抒恨、自陳政治主張、開啟了他慷慨激昂,積極入世,安濟天下的人生序章。

十八歲時李白隱居在大匡山大明寺中讀書,跟隨趙蕤學習王霸之道、縱橫之術,同時師從空靈法師學習劍術。縱橫之術在李白的思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使李白逐漸樹立了"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艦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與"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一五湖,戲滄洲,不足為難矣"的入仕觀念與人生態度,這也為李白的仕途坎坷與人生悲劇埋下了伏筆。

在大匡山的學習生涯中李白因傾慕老莊,多次于山中訪道。未及冠的李白在這時就顯露出了驚人的詩歌才華與嫻熟的文字功底,在訪道未成之後李白寫下了名篇《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林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詩清凈超然,描繪之風景如世外桃源般美妙。此時李白的詩風清新脫俗,不染塵埃,沒有怨憤與縱酒成性。由此也可知在十餘歲的年紀時李白就已有了強烈的尋道、向道之心。


戴天山只是開端,隨後李白便開始了他在蜀中的遊歷生涯,他先後遊歷了楊雄故宅、劍門山、青城山、峨眉山、錦城散花樓、竇團山等地,寫下了《劍門賦》、《登峨眉山》、《登錦城散花樓》、《竇團題句》等優秀詩篇。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

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

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

雲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

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

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

倘逢騎羊子,攜手凌白日。

這首《登峨眉山》結構嚴謹,用韻工整,層次分明,短短几句就將峨眉山的雄奇盡數道來,描繪出人間仙境之景,使人讀來亦有飄飄然而登仙之感,可謂是李白詩歌的早期經典。

短短几年李白覽盡蜀中名勝,這讓李白頓生蜀中逼仄之感,因而在他24歲的時候毅然決然"辭親遠遊",去往了更廣闊的天地。

曉峰如畫參差碧,藤影風搖拂檻垂。

野徑來多將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隨。

看雲客倚啼猿樹,洗缽僧臨失鶴池。

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

這首《別匡山》是李白對於居住學習數載的大匡山的告別。這也標誌著李白的蜀中時光與無憂年代的終結,從此李白辭親去家,仗劍天涯,積極追求入仕,屢遞投名狀,卻未逢甘露,連續度過了十餘年的漫遊時光。


出蜀以後李白沿平羌江南下,到荊門,游洞庭,歷襄漢,登廬山,東至金陵,揚州,而後折回江夏一帶,又北游洛陽、太原,東遊齊魯,南遊會稽,其間行俠仗義,散金三十萬兩。

民間一直流傳著李白"逼退餓虎"的傳說:李白與同窗好友吳指南同游岳陽。吳指南生病暴斃,李白傷心欲絕。在守屍其間來了一隻猛虎,李白害怕猛虎吃掉吳的屍身,就拔劍與猛虎對峙最後逼退了猛虎。

這是李白的俠肝義膽!李白也以這樣的特質為畢生追求。他曾強調:寫文章非是己長,而劍術才是己長。他生怕別人因其身材矮小而輕視其劍術,因而曾言:"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王公大人許與義氣。"魏顥在編寫李白詩集的時候曾評價其"少任俠,手刃數人",劉全白也曾評其"少任俠,不事產業,名聞京師"。李白在其後期的詩歌中也曾回憶起這一段任俠時光的快意:《白馬行》中有"酒後竟風采,三杯弄寶刀。殺人如剪草,劇孟同游遨。"、《俠客行》中有"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李白是俠客,也是道士,更是隱士。在游江陵時,李白得遇聲名赫赫的上清派掌門司馬承禎。司馬承禎謂其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這對於李白來說是一種莫大的肯定,愈發堅定了李白求仙訪道的決心,這也使得李白的詩歌中日益充滿了神仙情節與怪誕大膽的想像。《大鵬遇希有鳥賦》一文就集中體現了李白的老莊意識、宇宙觀念、雄心壯志與浪漫主義。最為有趣的是在寫作此賦之時李白正於眠山隱居,並拒絕了綿州刺史舉薦他科舉的提議。

這一階段的漫遊是李白一生中最為縱情快意、洒脫飄逸的時刻。回首這時的李白,我仿佛看到了一個手持龍泉,胸懷匕首,腳踏金鞍,身騎駿馬的儒俠一路縱情高歌,一邊指點江山驚風踏颯地從盛唐風華中走來。


李白心境的轉變在30歲。三十歲以前他的作品如《望天門山》《蘇台覽古》《金陵酒肆留別》《夜下征虜亭》等詩歌著意描寫江河湖海,詩境澄明,喝酒也旨在雅敘雅飲,是賞心樂事,即便與朋友分別也不見離殤,心胸疏闊。但在李白求仕受挫,隱居安陸之後,李白便開始了縱酒與服丹,從此李白的詩歌中常見沉飲大醉伴著慷慨激昂。

30歲至42歲是李白的內心充滿矛盾的時期。在請託裴長史舉薦失敗,又求謁於終南山修行的玉真公主而不得之後李白心下索然,再次漫遊與隱居。這一時期李白掙扎於入世與遁居之中,詩歌中既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又難免透露出鬱郁不得志與現實的苦悶:

李白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發出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的激越呼嘯與無奈嘆息、在《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中發出了"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吟詠思管樂,此人已成灰。"的失意感傷、在《行路難》中描述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懷太行雪滿山。"的左右彷徨、在 《梁園吟》中抒發了"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的及時行樂情懷、在《將近酒》中闡釋了"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的失意豪放、在《蜀道難》中嘆息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現實苦悶……

任俠、遊歷、干謁與隱居成為了李白入朝為官之前的全部生活。在這一階段李白創作了大量的優秀詩篇歌贊祖國的壯麗河山、表達不得其門而入的政治嚮往、抒發求仙向道的隱逸之樂。

行俠仗義、散盡千金、遊歷山川、隱居訪道的李白用幾十年的光陰經營起自己卓爾不群、驚才絕艷的飄逸形象,終於在不惑之年得以九天攬月,開啟他奉昭入仕的人生新篇章……



關鍵字: